更新时间:2022-11-09 18:32:02
封面
版权信息
指导委员会
编辑说明
序言 上海文学和文学上海
一
二
《点石斋画报》勾画出的1884年上海租界——视线和再现的问题
一、前言
二、《点石斋画报》所再现的1884年上海租界——特权化的“近代空间”?
三、有关视线和再现的几个问题
四、再谈《点石斋画报》所再现的1884年上海租界——多重视线共存的空间
五、结语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文学的过渡性与蒋光慈
一、引言
二、蒋光慈作品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关系
三、个人主义浪漫与集体主义浪漫之间的矛盾
四、结语
穆时英小说中的欲望与重叠性意义
一、穆时英小说的发展模式
二、穆时英小说的三个阶段:表层、中层、深层
三、结语
师陀眼中的上海肖像——以《结婚》为中心
一、绪论
二、陷于“金钱”的世界
三、欲望的空间化
四、结论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女性和反现代性
一、女性性征与母性
二、现代男性的两分法视线的飞镖
三、他者的叛乱
四、新母亲形象
从《上海的早晨》看1950年代资本家与革命家的形象
一、导论
二、关于《上海的早晨》的介绍
三、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四、改造的对象和主体:资本家和革命家
王安忆的《富萍》与上海移民者叙事
一、绪言
二、《富萍》的叙事策略
三、移民者的城市:上海
四、《富萍》的叙事空间
“70后”人群的文化征候——以《上海宝贝》为例
二、“新人类”的时间——“断裂”
三、“新人类”的战略——“写作”与“性爱”
四、“新人类”的空间——“都市上海”
俞镇午的《上海的记忆》与消失的“国际歌”
一、小说《上海的记忆》
二、被删除的“国际歌”
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精神创伤:“左联五烈士”
四、俞镇午的文学世界与马克思主义
五、上海记忆的再构成
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与上海民族志——以《海上花列传》《子夜》《长恨歌》为个案
一、民族志书写与虚构化
二、文学人类学和上海民族志
三、《海上花列传》:文学和民族志之间
四、通过茅盾的《子夜》观看20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与新兴阶级
五、《长恨歌》:讽刺与反思的“厚文本”
六、结语
跋 韩国汉学家眼中的文学上海
三
四
附录 本书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