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把上海和文学联系起来的又一个办法是“文学上海”。王德威表示“小说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相比“历史和政治论述中的中国,小说反映的中国更真实、实在”。(12)在这一背景下,他提出了“小说中国”的概念。笔者也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小说在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方面,具有最丰富有趣的史料性质。”(13)着眼于此,曾提出“通过地安门观看天安门”的类比,目的是通过小说理解中国近现代史。陈思和在分析王安忆的《长恨歌》时也使用了“文学上海”(14)这样的表述。所谓“文学上海”是指文学中的上海,是再现上海的文学作品。

应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光东教授之请,我们对韩国上海文学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大致将其分为两个领域——“韩国/朝鲜作家的上海经验”和“文学上海”。后者又分为“作品研究”和“刊物研究”。本次计划将重点放在了“文学上海”即“通过文学作品观看上海”的研究上。还包括一篇关于韩国/朝鲜作家的文章和一篇关于刊物的文章。因为将焦点放在了“文学上海”上,所以按照作品所涉及的时代顺序进行了编排。本书还收录了一篇研究文学人类学可能性、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的文章,将其安排在最后。韩国的上海文学研究谈不上足够深厚,但是这样汇总起来也比较有韩国特色,尤其表现在“文学上海”的研究上。

外国人撰写汉语文章,一般先写母语,再翻译成汉语。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狄霞晨博士细心校对我们的文章,特表示谢意!

期待江湖诸贤的指正!

林春城

2021年4月30日识于青松斋


(1) 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9章。

(2) 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章。

(3) 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

(4) 随后,20世纪末新生代作家卫慧在《上海宝贝》(1999)和《我的禅》(2004)等作品中勾勒了上海白领阶层的欲望和消费文化。

(5) 王晓明总览近十五年的中国文学,将其大致分为纸面文学和网络文学。纸面文学又分为严肃文学、新资本主义文学、第三方向;网络文学是以盛大文学为代表的网站文学、博客文学、手机文学等,可谓“六分天下”。王晓明《六分天下:今天的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11年第5期。

(6) 早期网络文学的代表网站。于1997年秋季由在美华侨朱威廉个人发起,1999年正式公司化运作。参见七格、任晓雯:《神圣书写帝国》,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7) 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8) 杨剑龙:《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9) 杨扬、陈树萍、王鹏飞:《海派文学》,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

(10) 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15页。

(11) 陈青生主编:《画说上海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

(12) 王德威:《小说中国——晩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台北:麦田出版,1993年,第3页。

(13) 林春城:《通过小说观看现代中国》,首尔:钟路书籍,1995年,第6页。

(14) 陈思和:《怀旧传奇与左翼叙事:<长恨歌>》,载《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