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私塾到义塾
钱均夫出生时,家庭经济状况远不如从前,但父亲钱承镃仍大力支持他和兄长钱泽夫读书,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读书进入仕途,光耀家族。
1888年,钱均夫6岁,被父亲送到蒙馆读书,学习《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启蒙读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每天到塾馆后先向老师行礼,然后正襟危坐,熟读书籍后就背诵给老师听,反复如此,而蒙师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多年后,他还记忆犹新:
忆兄弟幼年时肄业蒙馆,馆师有事外出二日。事毕回馆,即令学生背书,学生以先生未在馆中,对于教课不免游散松懈,结果全体被打,甚有某学生头部被打流血者。[3]
钱均夫读书极为刻苦用功,又有很好的记忆力,对启蒙读物很快就能了然于胸。随后,他便开始读四书,也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老师此时仍不讲解,只求学生能够背诵,以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目的。直到读《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时,老师才开始具体讲解含义并申张引论。除四书五经之外,钱均夫在私塾还要学习识字、习字和对句:识字旨在了解字意,习字则先摹后临,对句直到四字为止,五字以上算作诗。完成上述学习后,再练习八股文,即所谓的制艺,又称时文。
私塾每年都要收取一定的学费,即束脩。钱均夫回忆,每年“费用少则二千钱,多则四千钱”[4]。两个儿子读书的费用对钱承镃来说实在不小。1895年,因无力支付私塾学费,钱均夫转入不收学费的正蒙义塾继续求学。
正蒙义塾由杭州绅士丁申、丁丙兄弟创办于1864年,位于杭州佑圣观巷同善堂内。义塾又称义学,是免费的学堂,经费主要来自地方绅士的捐赠,收教贫寒或无力支付束脩的家庭的子弟,给予初级程度的教育。据当时《申报》报道:
城内正蒙义塾共设两堂,上堂佑圣观巷同善堂,下堂在武林门普济堂,共十二斋,计收生徒一百余人。每日三餐及油火、茶水均由堂供给。每月考课一次,以察勤惰;按季又复大考一次,以定去留,诚培植孤寒之善政也。至年终则大加甄别,凡难以造就及不守塾规者,概行辞去。[5]
不难看出,义塾具有为培植孤寒子弟而设立的慈善性质,但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正是由于1895年义塾年终的“甄别”考试有多名不合格者,钱均夫才得以通过考试递补进入义塾读书。但在整体上,义塾学子大多非常珍惜读书机会,对待课业非常认真,经常挑灯夜读,手不释卷。例如,在1895年浙江举行的一次全省考试中,不仅府、县第一名均为正蒙义塾学生,而且府试前十名中有五人都来自正蒙义塾。[6]
及至1898年,钱均夫在义塾度过三年读书生活。若从1888年6岁入蒙馆算起,他正好接受了10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此间,他接受的是典型的传统中式教育和中国文化的熏陶,后来称其为“念死书的时代”,但这也为他夯实了“旧学”功底。至此,父亲钱承镃仍希望他沿着传统模式,能够考取功名,由读书而入仕途。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他却逐渐走上了一条从传统转向现代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