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均夫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故乡与家世

1882年12月26日,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的城东街钱家大院,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个男婴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钱均夫。

仁和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县份之一,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据明朝《嘉靖仁和县志》记载:

仁和为郡首邑,其地在《禹贡》扬州之域。自秦罢侯置守,始有令焉,乃置钱唐县,属会稽郡,时则今日仁和之土地,人民悉混于其间。至西汉改为会稽,西部都尉治所,逮东汉乃省其县,晋复置之,属吴郡。陈改为钱塘县,隋改为杭州,唐改唐为塘,宋元因之。五代梁龙德二年,钱氏据浙,始割钱塘、盐官地,置钱江县,以治钱塘。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因钱氏纳土,乃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后高宗南渡幸杭,因见县名仁和,乃曰此故都城门名也,而建都之意遂决。[1]

此后又经过明清两朝政权的沿革,钱均夫出生之际,仁和县归属杭州府管辖。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之后,杭州府被废除,仁和县与钱塘县合并为杭县,成为浙江省省会。

钱均夫出生时,清王朝已经由“康乾盛世”历经“同光中兴”,进入“四海皆秋气”的衰变之际,整个国家内外交困,不仅土地兼并严重、课税沉重,而且社会日益贫困,贫富两极分化,民不聊生。与此同时,由于欧美等列强的侵袭,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

仁和县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物产丰饶,农业和商业比较发达,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而言普遍较高。钱均夫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故乡度过的,及至后来留日归国,他又在故乡任职和生活十余年,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晚年他在北京养老时颇为感怀地说:“对各种事有时念及,常想南归,盖我一生有二分之一时间是在故乡过活。”[2]

从家世来看,钱均夫是吴越国王钱镠(852—932年)的第三十二世孙。吴越钱氏家族源远流长,自钱镠建立吴越国后繁衍不息,人才辈出。

钱均夫的祖父叫钱继祖,世居仁和县东街,靠经营丝业起家,是当时杭州府中较为富有的商人。钱继祖育有四子:长子钱承镕、次子钱承镃、三子钱承铎,四子过继给钱继祖夫人卢家,改姓卢。

钱镠画像,刊于《北洋画报》1932年第18卷第871期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士大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钱继祖以经营丝行起家致富后,希望子嗣能够学而优则仕,于是将生意交由“大伙”(即经理)管理,全身心地过起“陪读”生活。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大伙”通过做假账等手段“化公为私”,从中渔利,导致丝行濒临破产;钱继祖便辞退“大伙”,但生意远不如从前,家道逐渐衰落,不过还不至于靠典当维持生活。

因缺少史料记载,我们暂无法得知钱继祖的四个儿子是否取得过何种科举功名,仅知钱承铎后来在北洋政府国务院统计局任过职。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钱氏家族成员的人生轨迹必将不同于祖辈。这一轨迹突出地表现在次子钱承镃身上。

钱承镃育有两子,长子名为钱家润,字泽夫,次子即钱家治,字均夫、均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家治在填写各种材料时便以“均夫”行世。钱泽夫虽不为众人所熟知,但他的儿孙中人才辈出。他的儿子钱学榘曾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读书,于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资格并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是美国航空界的知名专家。钱学榘与妻子李懿颖育有三子,长子钱永佑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次子钱永乐是计算机专家,幼子钱永健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无论从钱泽夫的家庭,还是从钱均夫的家庭来看,钱承镃的家族史真是一路勃兴。但鲜为人知的是,对这个家族的发展起到过关键作用,可谓家族“中兴”之人的就是钱均夫。正是他个人的选择、成长和努力,使整个家族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找到了新方向,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