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周穆王的驭手造父
造父是传说中五帝之一的颛顼的第十三代子孙,在造父的祖先中,有数人都是驾驭车马的。比如蜚廉和恶来,父子俩同在殷纣王的朝廷中为官。《史记·秦本纪》载:“恶来有力,蜚廉善走。”恶来力大无穷,世人共知;而蜚廉的“善走”,就是对马匹的驾驭能力好,使马跑得快,因此蜚廉又称“飞廉”。
受上辈人的影响,造父从小也喜爱驾驭马匹。他在刚开始向泰豆氏学习驾车时,对老师特别谦恭有礼貌。可是三年过去了,泰豆氏却什么技术也没教给他,但造父仍然对老师十分尊敬。这时,泰豆氏才对造父说:“古诗中说过:造弓的人先学编簸箕。因为编簸箕需要通过火烤把木条弯曲成一个弧度,然后再用皮条编织,木条的弧度要是不合适,编织出来的簸箕就会歪歪扭扭。造弓的关键是弧度,若弧度不合适,造出的弓就不好使。用铁水修补漏锅的人,一定要先学缝接皮衣,不然漏缝就接不好,凡事要练基本功。你要学驾车的技术,首先要跟我学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这样快了,你才可以手执六根缰绳、驾驭六匹马拉的大车。”
造父赶紧说:“我保证一切按老师的教导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竖起了一根根的木桩,形成了一条窄窄的仅可立足的道路。他首先踩在这些木桩上,来回疾走,快步如飞,从不失足跌下。造父照着老师的示范去刻苦练习,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领。泰豆氏不禁赞叹道:“你是多么机敏灵活啊,竟能这样快地掌握快行技巧!走路,一是得力于脚,二是受心的支配;驾车也一样,全靠心指挥,只要双手握好缰绳和嚼口,六根缰绳不乱,二十四只马蹄落地就不差分毫,进退合乎标准,转弯合乎规矩,车道的宽窄只要能容下车轮和马蹄也就够了,即使跑很远的路,马也不会疲乏。这就是我的全部驾车技术,你可要好好地记住它!”
造父遵照老师的教导,经过苦心锻炼,成了一位驾驭好把式。
周灭商后,造父因祖上有功德,又有精湛的驾车技术,便成了周王朝第五位帝王周穆王的亲信随臣。
造父与周穆王的岁数相近,都爱收养天下名马,擅长狩猎。周穆王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马。造父得知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产天下名马,便到潼关买了六匹骏马。当时,周穆王车乘的八匹骏马,要求品种统一,毛色无杂。造父只有六匹名马,若献给周穆王,还少两匹。若留下自己用,其品种又优于周穆王的车乘之马,心里感到自己没有理由享用这么好的马匹。于是,造父向周穆王奏明原委,决定亲自入桃林寻良马,补足八匹,送给穆王。周穆王看见六匹良马,确实是天下之冠,便催促造父尽快寻良马,以便更换自己的车乘。
造父在桃林之中,风餐露宿,入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又获良马两匹,加上原来的六匹全部献给周穆王,周穆王对造父更是宠爱。
有一天,周穆王召造父一同出都城丰镐[10],纵马西行。他们的车马很快,不一会儿,随行的卫队就被远远地甩在身后,不见踪影。君臣二人,乘兴扬鞭催马,半日就到了西域。第一次看到这里地广人稀,山川壮丽,景色古朴,不同于关中平原。又见珍兽猛禽遍地,顿生狩猎之心,就积极追禽赶兽,很快就猎获了一车珍兽猛禽。这时,天色已晚,无法辨别归途,便决定在西域找住处寄宿一夜。二人驾车,任凭良马缓缓而行,不知不觉就到了西域瑶池,得到西王母的热情接待。
周穆王自入瑶池,与西王母同乐,一方是中原大国权倾天下的父系男王,一方是西陲建国一千多年的母系女王,英雄美女,惺惺相惜,虽然周穆王时已60余岁,西王母也不是明眸皓齿,但周穆王雄心未衰,潇洒风流。西王母容貌绝世,能歌善舞。因此,周穆王与西王母每天在瑶池上饮酒唱和,尽情欢娱,一待就是很多天,乐而忘归。
国都不见君主回来,朝纲逐衰,徐国国君徐偃王见周穆王与造父驱车西狩不归,趁朝纲松懈,发动叛乱,举兵反周,一时势不可挡。
一天,造父忽见马匹性躁不安,料知必有事变。于是,放出一骑,任其飞驰而逝。恰巧,寻找周穆王多日的侍队遇见了放出之骑,见此马匹才知瑶池方位,侍队立即进入瑶池,把消息报告给周穆王。周穆王得知,立即告别西王母,登车回朝。
造父驾着车,八匹良马如龙腾飞云,神速回到京城,使徐偃王防不胜防,一夜之间,士兵逃亡近半。次日,周穆王率大军打败徐偃王。
由于造父在此役中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