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造伪的基本手段与辨别特征
打假与造假总是相伴相生。距今3100多年的西周王朝就在历史上留下这样的一个造假小故事。
《左传·哀公十七年》:“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讲述的是卫庄公站在城楼上,看见戎州人己氏的妻子有着乌黑亮丽的长发,感觉非常美丽。他竟然命人将她的头发强行剃掉,拿来给自己的夫人吕姜制作了假发使用。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这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
随着历史的渐进,到了盛唐时代,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生活的富裕,唐代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改变。以女子发型来说,在隋朝“平顶式”的基础上,唐代女子的发髻开始向更加高耸、云朵型靠近,这样高且宽的发型,需要更多的头发才能支撑起来。正是人们对假发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让假发交易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繁盛。
供不应求为造假留有空间,谋取利益的欲望也为造假提供了动机,总之,造假在历史的进程中层出不穷、花样繁多。
一、伪造的手段与辨别特征
在封建王朝,越是经济发达的朝代,越是造假猖獗的时代。明朝时期的田汝成所著《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类似的还有“又其俗喜作伪,以邀利目前,不顾身后,如酒搀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贯水,织作刷油粉”等史料记载,这些无不表明,造假古来有之。这一描述也写出了当时弄虚作假之风的盛行。
这也让我们发现“注水肉”早已在历史上出现过。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社会行为的约束力滞后,导致造假之风盛行,在人类对金钱欲望的膨胀中,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失去了衡量准则,导致社会陷入信任危机。
明朝嘉靖时期的名士叶权在《贤博编》中记载:“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卖花人挑花一担,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挦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浒墅货席者,术尤巧。大抵都会往来多客商可欺。”这段内容展示出了当时造假的猖狂,以及造假的手段之多样化。卖花人售卖的鲜艳夺目的假花;卖杨梅的以染色杨梅以次充好;卖老母鸡的则是为鸡“乔装打扮”进行出售。更加没有法度的是“转身即不认矣”,毫不客气地说,就是“坑你没商量”。
在财富的诱惑下,那些为了满足金钱欲望的人们,开始对货币出手。明朝正德年间,学士姜南在《抱璞简记》有这样的记载:“今世之造假银者,或以铁,或以铜,或以铅、锡为质,外裹以银皮,不复辨其伪也。”
不得不承认,利益驱动之下,各行各业都是造假的诞生地,且造假的手段也都基本遵循“换汤不换药”原则。我们从钱币造假行为梳理关于造假的基本手段和以此为参考的辨别特征。
(一)减量法
古代的钱币属于金属铸币,由于铸币材料的稀缺性,朝廷也会采用减轻钱币重量的方式来铸币。这也就为后期民间的钱币造假留下了隐患。基于减量法的应用,钱币造假的辨别特征主要是流入市场的钱币规格不统一、钱币重量不等。
(二)掺杂法
古代钱币的主要材料是金属铜,但铜金属属于稀缺材料,出产量偏低。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就找到价值较低的金属,如铅和锡等,掺杂到钱币的铸造中。这种方法铸造出来的钱币会因为环境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由于环境因素可控性有难度,这就为使用掺杂法造假的钱币辨别增加了难度。
(三)翻砂法
在古代,造假者通常采用翻砂法进行钱币的伪造,即采用母钱翻铸的方法。这种方法铸造出来的钱币通常存在薄厚不一的特征,钱币上的文字也会出现高低不平的视觉感。另外,鉴于伪造者受限于铸币工艺,翻砂出来的假币表面多气孔和砂眼,真正懂行人的也能辨别出其铜质材料的疏松程度,以此作为鉴别假币的特征。
(四)改刻法
改刻的方法主要有鎏铜改刻、原钱币正反面分别改刻。简单理解就是通过磨刻的方法对钱币进行仿造。改刻法的特征相对明显,即改刻的过程中原本的钱币质量必然减轻,也就是说,改刻后的钱币较之真的钱币要轻。
(五)嵌补法
古钱伪造中,嵌补法属于常用手法,也被称之为挖补法。将钱币的某一部分挖掉替换成伪造的部分,这类钱币算是半真半假,其特征是,一般使用者很难分辨出真伪。
到了近现代,古钱币的流通逐渐缩减,纸币开始广泛应用,一些造假分子无法从古钱币造假中谋利,又开启了纸币仿造。
人民币造假按其制作手段和特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伪造币,二是变造币。按照市场上出现的假币类型,又细化分为:纯假币、拼接半假币和无假币变造。
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鉴别及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中,第三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明确规定:假币是指伪造、变造的货币。伪造的货币是指以真币的形状、图案、色彩等为参照,采用各种仿造手段制作而成的假币。在真币的基础上,变造的货币则是利用挖补、揭层、涂改、拼凑、移位、重印等多种技术方法,改变真币原形态的假币。
二、其他行业的造假
2019年3月,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报告称,全球的假冒及盗版货品销售总额一年高达4600亿欧元(当时约合人民币3.5万亿元),占全球贸易的3.3%。报告显示,早在2016年时假货销售情况占全球贸易2.5%。时至2019年,这一数字有了显著上升趋势。(4)
2021年Uswitch网发布了一项研究“最受假货购买者欢迎的品牌”数据显示,以鞋和服装为主的欺诈性市场占世界贸易的3.3%,这与2019年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数据巧合。
表1-4-1 最受假货购买者欢迎的品牌前三名数据表

无论社会发展进程怎样,貌似人们的生活中总被各类假冒伪劣品环绕。从古至今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各行各业的造假手段大同小异,不过是根据行业特性在造假方法上有所改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造假技术也在与时俱进。比如在印章上的造假手段逐渐机械化,采用电脑激光制造印章,机器雕刻印刷、电脑扫描等手段。
在字画方面的伪造手段与前文所讲的钱币造假手段也是基本雷同,属于改造臆作,比如常见的移花接木、改头换面、模仿特征、东拼西凑等手段。市场上常见的字画伪造作品多数是临摹伪造,以期达成鱼目混珠的目的。当然,还有借助高科技进行仿真制作的,不是专业人士往往都会被骗,这种作品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收藏瓷器的兴盛,也让这类产品的造假花样各异,其中比较常见的造伪手段是器型臆造。即造伪者自己想象出来的造型,历史上是未出现过的,可谓“凭空而造,查无史料”,最后通过一些噱头,将其打造成“古董”,并进行售卖。
除了造型的臆造外,还有画工纹饰臆造。中国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每个时期存在不同的画工和纹饰特色,所以很多造伪者也就在这方面进行仿造的漏洞钻研。瓷器上的造假方式还有老胎接底、老胎新釉、老胎新彩、老胎后刻款以及仿造钜钉等手段。
在食品行业,造假的常见产品以酒类突出。且酒水造假古来有之。以白酒造假为例,市场上常见的造假手段主要有年份造假、以次充好、香型造假、代理商造假和品牌造假等。其中品牌造假的代表产品为贵州茅台酒。
贵州茅台酒中让消费者深恶痛绝的莫过于打孔造假术。打孔,顾名思义就是在茅台瓶身上通过打小孔的方式注入假酒。瓶身打孔的直径非常小,有些甚至小于一毫米。注入假酒后用石蜡封孔,再利用商标覆盖。一般来说,消费者很难发现这样的造假痕迹。
还有则是回收茅台酒空瓶,这是市场常见的方法之一,也被戏称为“三真一假”的茅台(真的包装盒、酒瓶、商标,假的酒体)。这类方式造假的酒主要在茅台酒二、三级市场流通。
再有就是NFC(全称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技术造假,这是破解了RFID(全称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防伪技术的造假术。
从茅台酒的造假方式上看,造假路上,造假者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其造假技术也在迭代升级。由此可见,防伪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