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世界各国打击造假的形式与力度
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那些被视为压力的事物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变成动力,在危机四伏的市场中也掩藏着发展的时机。纵观跌宕起伏的世界经济发展史,我们需要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去探寻历史发展中的明线与暗线。一如那些跌倒了又能够重新站起来的国家,他们凭什么能够屹立在世界发展之林;而那些跌倒后再也没有站起来的国家,他们又是如何消亡在时代之河中的。
在商品市场中,那些以诚立足的企业获得了发展,那些品质过硬的企业被市场青睐,那些出售高品质产品的国家被全球市场期待,曾经的“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就是得益于此,而成为世界品质的代名词。
人类的两面性也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了两面性。文明的推进和信用的缺失恰好在发展中强烈地展示了经济发展的两面性。文明推进中以诚信为主导,向市场出售高品质的商品;而信用的缺失则以假冒伪劣品为代表时刻向市场露出践踏人类道德底线的无德行为。
造假是全球性问题,防伪溯源同样是全球性事业。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面临着造假问题。国际上将“假冒伪劣产品”视为“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以此可见其危害性。
假冒伪劣产品出现的行业主要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四大方面,诸如服装、家电、烟酒、化妆品、食品等各个细分行业。而这些行业都与人类安全与健康息息相关,所以才更加堪忧。
一、国外打假形式
民以食为天,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世界各国几乎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正是如此才促进了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建立。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欧美发达国家最先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追溯体系,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追溯体系。1997年,欧盟首先在食品行业提出了“可塑性”概念。在实施“可塑性”的过程中,法规明确指出了食品行业的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端的溯源标准。
(一)欧盟建立强制性追溯体系
因为疯牛病事件,欧盟在食品可追溯方面的要求极其严苛,尤其是牛肉制品的追溯体系建设方面,从政府角度强制性施行食品可追溯系统,应用GS1(全称Globe standard 1,即全球统一标识系统)标准。
2002年1月12日,欧盟发表《食品安全白皮书》,首次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并规定了食品生产者所要担负的责任。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当时欧盟就引进了HACCP体系(全称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5),从系统建设出发确保所有食品及食品成分构成符合可追溯性标准。
随后欧盟又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食品、饲料和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等相关的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收集记录原始数据和应急措施,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欧盟最早要求大多数国家在家畜和食品肉制品开发上实施强制性可追溯制度。自疯牛病事件后,欧盟不断加强打假力度。
2005年1月1日起,强制性要求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食品必须建立可追溯性体系,否则不允许在市场流通;另外,欧盟之外的国家不具备可追溯性的食品禁止流入。
2006年1月1日新法案规定,食品可追溯性以及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可追溯管理更加细致化,从食品、饲料、动物制品及其他加入食品或饲料的物质,在生产、加工及分销过程中各个流向都必须是可追溯的。比如实施家畜标识和注册系统,整个流程中所有节点向市场提供透明化的源头追踪、饲料和饲养信息。
近年来,欧盟在药品防伪技术上出台了新的规定,从整个欧洲市场切入,建立引进药品真伪验证系统及药品包装标准化的防伪识别标志。总体来说,欧盟的防伪追溯体系是建立在法律框架上的。欧盟委员会有一条要求就是通过刑罚严厉惩处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人。如果出售的假冒伪劣品对健康存在安全隐患时,造假者不仅会被判处4年以上的监禁,还必须缴纳最少30万欧元的罚款。
(二)英国建立家畜跟踪系统CTS
在英国有一个专门的防伪机构,它是由防伪企业、政府官员、行业协会和消费者等多方成员构成的联动组织——英国防伪企业集团(ACG)。该组织主要服务职能是为政府打假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持、为消费者提供防伪技术服务、为企业之间的防伪建立联动的桥梁。
在家畜行业,英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CTS,这一系统主要是记录具有“身份证”的家畜自出生到死亡的专栏信息。该系统是家畜辨识与注册综合系统四要素“标牌、农场纪录、身份证、家畜跟踪系统”之一。进入系统的家畜相关的饲养信息都被政府记录下来,农场主借助该系统随时追踪登记注册的自家的家畜信息,也可以查询其他家畜信息。CTS可以查询的信息包括家畜记录的所有情况,如每头家畜的专栏情况、疾病家畜的实时跟踪等。
英国政府在打假上的力度比较完善,以区域性为依托,设置地区性的标准贸易机构,以此行使监管职能,从而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增强政府的执法监管职能。
(三)美国建立国家动物标识系统NAIS
基于律法执行,落实到经济处罚,这是西方国家在打假中的常用做法。2003年5月,美国FDA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该条例指出,所有涉及食品运输和进口的企业都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程记录。这一条例适用于美国所有从事食品生产、包装、运输企业,也包括进出口企业。
2004年,美国农业部启动了国家动物标识系统NAIS,该系统主要标识养殖场和动物个体或群体转移,确定其出生地和移动信息,目的是保证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小时内确定所有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信息,达成快速溯源的目标。
美国先后制定《消费品安全法》《商标法》《防伪法》《知识产权法》。其中1984年出台的《美国假冒商标法案》和1994年颁布的《对违法罪犯的制裁和执行法律法案》,以“神兵利器”之重成为打假中的关键法典。
其实,美国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可以追溯到1906年颁布的法规条例。
美国在1906年颁布了旨在管理药品的第一个主要的联邦法规《联邦食品与药品法》。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市场出现了因为使用一种新销售的混有毒性溶剂甘醇的氨苯磺胺酏剂,造成100多人死亡,而其中尤以儿童居多,又促成了另一部法案的形成。这就是1938年的《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这部法案实施后取代了之前通过的《纯净食品及药品法案》。在新法案颁布执行后,美国的杜邦、惠普和宝丽来等一大批公司依靠质量和创新走出了一条与防伪溯源息息相关的发展之路,从而推动了美国坐稳“世界老大”的交椅。

图1-5-1 美国食品安全相关法案
总之,打假的主体依然是法律制裁,通过多部门联合监管,随着发展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以政府强制性要求建立防伪溯源体系。
在美国,对于造假一向是“法不容情”。即从事仿冒和盗版产品批发交易行为,是实打实的“犯罪”行为。如生产、批发和销售伪劣产品都会被律法判定为有罪,联邦法律对各级别的假冒伪劣行为有着明确的处罚,初犯者,一般是10年以下监禁和最高200万美元罚款;重犯者,将面临20年以下监禁和最高500万美元罚款,若因假货造成死亡后果的,个人处以终身监禁。与个人造假相较,面临处罚更为严厉的则是企业造假,高达1500万美元罚金,足以罚到企业倾家荡产。
(四)加拿大建立精确到DNA的追溯体系
加拿大的食品安全卫生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体系之一,从产品源头到市场的全流程追踪体系都有明确的标准,所以在食物感染发病率、召回的食品和饮食消费研究等领域应对速度均处于领先地位。
加拿大从2002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并强制性要求活牛及牛肉制品实施标识制度。即国家所有的牛肉制品均采用符合标准的标识条码。NLIS系统甚至可以精确到DNA信息:即畜牧场从样本中提取DNA资料输入其数据库,形成生物DNA证据信息。如果出现问题,在该系统内可短时间追溯到销往各处的产品的出生地点。
加拿大在食品问题上的处罚也是非常严厉的。一经发现问题,涉事企业即刻就会被关闭,同时企业也会快速对产品进行追回,接受有关部门调查,并接受高额的罚金。
(五)日本建立可追溯终端的溯源体系
日本自2001年发现首例疯牛病,便引入了欧盟所推动的在肉牛生产供应体系的可追溯系统,即强制性要求肉牛企业建立实施零售点到农场的可追溯系统。随后2002年6月28日,日本农林水产部决定,将该可追溯系统推广到全国肉食品行业,通过商品包装就能获得品种、产地及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相关信息,来确保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是真品。之后,日本在零售时期的大部分超市实现了产品可追溯终端,便于消费者随时查询信息。
日本的打假力度从其高额罚款就可见一斑。对法人的最高处罚金额达1亿日元;对一般自然人的罚款金额达300万日元。有一家食品企业盗用索尼的商号推销产品,被起诉后不仅全额赔偿索尼的损失,对其道歉,还要接受高额的罚款,不久之后,这家企业就倒闭了。
(六)澳大利亚建立NLIS全程跟踪监测体系
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的畜牧业大国,其70%的牛肉产品销往海外,同时也是最早对肉牛实施追踪系统的国家之一。2001年,澳大利亚采用强制性可追溯系统,建立了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即采用NLIS系统认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追溯管理,从动物出生到屠宰进行全过程的追溯管理。澳大利亚对于造假售假的处罚力度相当严格,对于个人性质的造假处罚金额高达5.5万澳元;对于企业行为的造假除了高达25万澳元的罚款,还对涉事人员处以最高入狱5年的刑罚。
二、中国打假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不仅国家经济形势发展向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出现了极大的提高。财富的积累催生了更多的消费需求,也为市场的紊乱拉开了一道闸门。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品充斥在市场中,劣质奶粉、假鸡蛋、毒大米、假药等商品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危害。
在2002年,国家消协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国家投诉案件为52975件,挽回经济损失超3亿元。仅前11个月,全国城市有24.4%的家庭消费者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同年,国家质检总局商品抽查结果显示,大类2259种商品,合格仅有1770种,合格率仅74%。
数字触目惊心。虽然防伪溯源技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但是防伪溯源技术广泛应用的时间非常短,基本上从改革开放以后才起步。正是基于此,防伪溯源建设道路任重而道远。
2021年4月,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全国双打办”)发布数据指出:2020年,全国侦破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2.1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万余名,涉案总价值180余亿元。审结一审各类知识产权案件46.6万件,同比上升11.7%,知识产权案件判赔金额同比增长79.3%。批准逮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7174人,提起公诉12152人。(6)而2021年前8个月,全国共查处违法案件近2万件。
一切以人民安全为重。针对重点民生领域,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开展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订,是我国将食品追溯首次写入法律。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各地逐步开始推行追溯体系建设,这也标志着我国追溯体系建设进入全国推行阶段。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分别于2018年12月29日、2021年4月29日再次进行了修正。
2017年,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牵头,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推进成立了追溯专业委员会,以宣传贯彻国家食品追溯政策和法规为宗旨,依托先进的GAP、GSP、GMP等追溯技术,全力开展食品追溯业务和技术的研究,建立食品追溯规范化、标准化和网格化体系,构建溯源云追溯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向食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追溯服务,实现食品质量安全顺向可查询、逆向可溯源、风险预警、企业监管、责任追究、统计分析等服务。
当下,在食品安全追溯领域,中国也是基于全球统一的GS1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应用标准的追溯体系(国内称之为“商品条码”),该标准覆盖了生产、制造、物流、零售、防伪追溯、互联网经营等诸多领域。中国主要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构建“商品条码+生产日期/批次”的防伪追溯模式,形成政府、企业双向参与的规范管理。
除了食品药品行业的防伪溯源建设,政府也在倡导更多的产业积极参与到防伪溯源建设中,为信用中国的建设增砖添瓦。随着走出国门的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加强产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要求愈加迫切。只有建立在质量诚信的基础上,防伪溯源才能落到实处、用到实处。
虽然中国的追溯体系起步较晚,但重在政府发力,聚集国家力量、社会力量和企业力量共同参与防伪溯源体系的建设工作。从政策建设、平台建设、行业宣导、执法部门依法执行、行业质量诚信建设以及防伪溯源技术研发等方面全面推进,中国防伪溯源建设将更加有保障。
(1) 材料选自《中国防伪行业协会》。
(2) 资料选自《消费日报社》。
(3) 资料来自:《中国政府网》。
(4) 资料来自《环球网》。
(5) HACCP体系是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是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进行安全控制。
(6) 资料来自:《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