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溯源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人类防伪溯源历史追溯

防伪溯源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的缩影,在每个时代都以特殊的形式留下印迹。从技术落后的原始社会到现今数字化社会,防伪溯源技术一直在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演进与发展。

一、人类对防伪的认知

追溯人类诞生的轨迹,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的智慧不断发展,积淀了无数传世的智慧结晶,而防伪溯源技术也是其中之一。

图1-2-1 人类发展进化的四个阶段

从拿起长矛和弓箭走进森林狩猎开始,人类已经在无意识中开始了防伪知识的运用。通过在弓箭上刻上记号,在射中猎物时就能够快速区分出谁是胜利者。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懂得在交换的商品上刻下属于自己部落的标志,如图腾。A部落的商品做上标记就表明这个商品是A部落独有的;而B部落也会有自己的特有商品,他们也会刻画上对应的标志,以此来表示商品的归属。

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与部落之间商品流通的种类越来越多,这时标记方式和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甚至有些人会为自己出售的商品做出隐藏的标识,让那些企图仿造的人无法快速仿造,即使有人想要仿造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出以假乱真的仿制商品来。

防伪,在中国古代算是比较古老的行当。在瓷器时代,人们在烧制瓷器时就会添加特制的印记来代表定制者的身份,以此来防止其他人假冒自己的制作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期出现的字画等实物上,也逐渐添加上了类似防伪的印记(暗记、专属印章、手印等)来代表身份的象征,同时达到防伪的效果。

在部落时代,人类的防伪意识比较薄弱,防伪的行为基本上是出于潜意识下做出的本能行为,如族群与族群之间通过部落的图腾标志来区分族群。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开始有了更加精细地区分事物与商品的意识,从而促进了最初的标志性防伪的出现。

在国外防伪技术发展史上,防伪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货币制造以及相关的有价值的证券,或者是一些可能危及全社会公共安全的特殊行业。其中,货币的安全管控关系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领域能否稳健发展,因此在管理上更加严格。

二、掩藏在中华历史中的防伪缩影

1942年,文学家郭沫若根据《史记·魏公子列传》编写历史剧《虎符》,故事以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盗取魏王虎符为主线,讲述了解救被秦国围困的赵国的故事。“窃符救赵”不仅演绎了一幕重要的历史剧,也延伸出虎符在历史中蕴藏的防伪溯源的价值。

从中国古代对虎符的重视就可见一斑。从铸造虎符的原材料来看,无论采用金银铜还是优质玉石,这些材料在封建社会都是属于国家管控,民间机构既不能获得原材料,也没有能力承担造假成本。从铸造虎符的技术来看,铸造技术在当时也是国家所有,民间作坊无法掌握仿造技术。更重要的一点是,虎符是高级将领调兵的信物,一般人很难持有。这就达到了防伪与溯源的双重功效。

无论是古代虎符,还是日常所见的书画、瓷器等物品,它们的出现或多或少都蕴含了古人在防伪与溯源上的智慧。

关于书画防伪,很多书画大家为了标记“原创”,会在自己的作品上做一些暗记。例如,相传在盛唐时期有一位擅长画牛的画家,他的画作中就藏有这样的暗记,即在他画的牛眼中都藏有不易觉察的小牧童身影。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厉害的暗记技术,相当于现代的微缩技术。

关于纸币防伪,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较专业的防伪技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纸币是宋朝的“交子”。那么,宋朝时期国家是如何防止假钞的呢?一方面,是在材料选择上,“楮皮”川纸是当时专门用于印钞的材料,这种材料在民间是不准流通的。另一方面,是采取了“屋木人物”组合作为印钞的使用图案,即以复杂的图形来达到防伪目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又从颜色和套印图案以及朝廷监管印章上进行了完善,形成了多元色、多色套印的纸币图案防伪技术。到了元朝时期,朝廷监管机构还在印章上镌刻了“伪造者斩”的字样,以此来警示造假者。清朝时期,防伪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比较高端的水印防伪技术。

在中国的器物产品上,防伪溯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施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就是最早的防伪溯源制度。“勒”指的是镌刻的意思。按照制造器物的制度,器物上要刻上制造者的名字,方便以后对器物进行质量检测和追查。

这种镌刻制度在时代更替中也一直保留下来,从战国后期尤其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上就可见一斑。无论是出土的秦兵马俑、铜车马上,还是兵器、砖石等器物上,我们都能看到铭刻的简单文字。从“物勒工名”之制来说,这就是工匠和管理者的“名”,它以真实记录的形式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防伪溯源技术,让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感悟先人在防伪溯源上凝结的智慧。

《礼记·月令篇》中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吕氏春秋》第十卷《孟冬纪》中也有关于“物勒工名”之制的精彩记述。秦朝的律法非常重视“物勒工名”制度,在官造产品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所有官方制造的器物必须镌刻工匠、工师(制造者)和管理者的“名”。另外,“大工尹”则是朝廷集权下专门设置的负责器物产品质量的官职,其职责就是按照当时的律法对制造器物进行质检,一旦检测出产品有质量问题,就按照器物上所刻的“名”找到相关责任人,并对其进行究办处罚。

从大量史料记录和文物实证上,我们不难看出战国晚期的秦国在器物防伪溯源上已经建立了古代相对完善的防伪溯源体系。

三、与时代共同发展的防伪溯源技术

虽然防伪溯源中国古来有之,但是从体系化发展角度来看,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在防伪溯源的建设上更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应用比较领先。

在美国防伪历史上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真实故事。

194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弗兰克·阿巴格内尔,在21岁之前以造假的人设开启了传奇人生。他先后冒充过不同身份的人物,在冒充航空驾驶员的时候周游了20多个国家,通过各种造假手段成功诈取了几百万美金。没有道德与法律约束的造假天赋是可怕的。弗兰克·阿巴格内尔利用自己的造假天赋不仅伪造身份,更是大量地伪造了各种可以兑现的票据,其中制作假支票居多,19岁成了FBI头号通缉犯。被捕入狱五年后,弗兰克·阿巴格内尔因其高超的造假技术,被返聘为政府人员,并为银行设计了堪称世界上最安全的防伪支票。

由此可见,造假与防伪在发展中总是相伴相生的。我国防伪溯源起源较早,但体系化发展偏晚。从时间节点看,改革开放之前的防伪溯源在中国被划分为特殊行业,服务对象主要局限在货币等有价值的行业和社会公共安全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防伪溯源技术开始应用于普通行业的产品防伪。

改革开放之初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的时期。多种因素的碰撞导致我国防伪市场出现了巨大的供给需求。在防伪溯源技术供不应求的发展环境中,从政府部门到社会、从市场到消费端,都对防伪溯源的认知有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中国防伪溯源行业的初步形成。

1995年3月,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经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成立(以下简称“协会”)。协会成立初期,国家技术监督局(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对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工作做出了三点指示:一是防伪技术产品评审工作委托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组织专家进行,专家评审委员会设在协会;二是防伪检测工作纳入质量监督管理司职责范围,对防伪技术产品进行监管;三是对企业使用的防伪标志实行公告制度,具体事务由协会承担。(1)

1995年8月,协会与中国盐业总公司(今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密切合作,完成了中国食品行业防伪史上设计规模最大、单种产量最多的防伪标识应用,即在全国销售的碘盐外包装上使用激光全息防伪标识。同年12月,轻总盐办发布了〔1995〕11号《关于食用盐碘盐包装采用防伪碘盐标志的通知》,同时也制定了“碘盐标志”使用管理办法。经过多年的应用追踪显示,碘盐防伪标识的应用在中国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时至2021年,食盐标志防伪技术已经上升到三级防伪:一级防伪技术以服务大众识别;二级防伪技术的服务方向主要是市场监查,这级防伪技术需要借用高倍放大镜才能观测到包装袋上的“中盐协会”“SHIYAN”等防伪字样;三级防伪技术属于终极鉴定,这一级别的防伪标记可以作为鉴定真假食盐的法律依据。(2)

协会自建立以来发展至今,近30年的成长历程已成为中国防伪溯源发展历程的缩影,见证了中国防伪溯源从特种行业逐渐普及至全行业的历程,见证了中国防伪溯源的信用力量,见证了中国防伪溯源之于品牌建设的影响力。

中国防伪行业协会是中国众多防伪平台的一个代表,在中国发展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防伪溯源建设上不断发力,从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质检总局、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到众多第三方社会组织与事业单位,为信用中国建设群策群力。

从政策颁布到平台建设,各个参与机构与组织一直在奋力前行,用自身的力量为中国防伪溯源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