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协同战略与政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技术路线

本书旨在对大国赶超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中国内外需关系进行系统阐析,研究涉及“国际经济—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经济—消费经济”等多个层面,覆盖了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学、消费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政策理论、计量统计甚至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的特点。

本书拟采用科学的理论分析、调查研究和计量统计方法,重点突破如下预期研究目标: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动力机制识别为切入点,探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内外需动力结构;以内需动力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内需扩容方式的研究为依托,挖掘大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以外需经济调节效应与失衡风险的分析为重点,探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需平衡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内外需动力的体系融合和结构优化为方向,形成经济体系支撑赶超战略的内部动力传导机制;以内外需动力的关系调整与政策规制为手段,指明中国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协同战略与政策的全新取向。

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本书拟采用多层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具体思维逻辑和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的技术路线

遵循上述技术路线,本书以中国经济40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和“大国经济、赶超战略、开放环境和改革举措”共同构成的国情特征为线索,形成了七个相互关联的研究模块。这七个研究模块又分为四个研究层次:内外需结构层、内外需要素层、内外需体系层和内外需调控层。

1.3.1 模块一:动力结构识别

本模块主要依托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历程的回顾,完成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动力结构的识别,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定量分析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内外需直接贡献比重。研究过程中,将着力打通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净内需”与“净外需”GDP增长贡献、国民经济投入产出体系中的内外需结构、“名义外贸依存度”与“实际外贸依存度”、不同产业的可贸易程度等目前衡量经济增长中内外需结构的不同方法和视角,建立可供横向对比和参照的内外需结构衡量指标和划分标准。

(2)通过规范研究,明确内外需之间的交互关系,系统描述外需创造内需和内需创造外需的间接需求创造机制,合理估算内外需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进而形成对涵盖内外需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的“真实贡献”的客观认识:“内需的真实经济贡献”在“内需的直接贡献”(约75%)中调出“外需的间接贡献”并加入“内需的间接贡献”后,综合贡献率约60%;“外需的真实经济贡献”在“外需的直接贡献”(约25%)中加入“外需的间接贡献”并调出“内需的间接贡献”后,综合贡献率约40%。

1.3.2 模块二:消费约束破解

本模块主要立足于中国的大国经济特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内需扩容受到的规模性、结构性和流动性约束,并寻找破解各类约束的途径和对策。具体而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破解规模性约束:消费能力研究。本书从消费内需的内涵——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出发,遵循人口规模—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消费结构的思维逻辑,层层深入地探讨消费能力的决定因素和制约因素,挖掘影响我国消费内需的宏观收支和消费预期因素,寻找破解我国消费内需规模不足问题的政策着力点。

(2)破解结构性约束:消费外流研究。本书针对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出现的高端消费外流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高端消费外流的原因在于消费升级引导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出现了阻断,导致国内产业结构无法匹配消费结构升级形成的高端消费需求,进而形成了国内外产品感知价值差异和境内外商品价格差异,诱发了多层次的消费外流,并据此提出了引导消费回流的对策建议。

(3)破解流动性约束:消费信贷研究。本书针对影响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消费转化的流动性约束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扩展线性支出模型,量化测度消费者针对不同商品的消费倾向,明确消费者的意愿消费热点;再通过在“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假说”经济模型基础上引入代表流动性约束的变量,量化测度消费者在意愿热点消费过程中受到流动性约束的程度,并将消费信贷定位为破解流动性约束进而扩展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

1.3.3 模块三:消费潜能释放

本模块从凯恩斯提出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出发,探讨交易性持币需求、预防性持币需求、投机性持币需求对潜在消费购买力的分流,并通过量化研究三大货币需求动机的影响因素,寻找引导居民有序释放消费潜能的途径和对策。具体而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释放交易性持币需求:基于货现率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本书从交易性持币需求切入,创新性地引入货现差异和货现率概念作为桥梁,构建实现交易性持币需求释放和供需动态匹配的研究框架,将宏观层面的扩内需问题落实为微观层面的消费动力激发问题,为从消费决策层面释放消费潜能提供了可量化操作的政策着力点。

(2)释放预防性持币需求:基于不确定性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本书从预防性持币需求切入,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和创建缓冲存货模型,对收入不确定性和支出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量化测度,系统挖掘了预防性储蓄行为的诱因,并针对不同经济社会属性的家庭进行了预防性储蓄决策的聚类分析,为从预防性储蓄决策层面释放消费潜能提供了可量化操作的政策着力点。

(3)释放投机性持币需求:基于实际利率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本书从投机性持币需求切入,通过研究实际利率和实际投资收益率对消费者金融投资行为的影响,探讨了低实际利率的投资诱致效应、金融投资行为的消费挤出效应对消费需求的抑制,最终从调整投资收益预期、引导理性投资行为的角度,提出了释放投机性持币需求的对策建议。

1.3.4 模块四:投资内需调控

本模块以发挥投资内需的长效机制为目标,聚焦产业投资领域,围绕投资对象、投资重点和投资主体三大命题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聚焦产业投资对象实现内需对产业投资的引导,通过突出产业投资重点确保产业投资现实转化为有效供给,通过优化产业投资主体提升产业投资的利用效率,由此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配置高效的产业投资安排。具体而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产业投资投向研究:面向最终消费与中间投入。本书通过量化识别消费结构的演化趋势探讨面向最终消费的产业投资投向,并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沿着产业链向后延伸研究面向中间投入的产业投资投向。面向最终消费需求的产业投资将确保产业结构升级有效响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面向中间投入的产业投资将引导投资品需求向国内供给倾斜,由此构建以产业投资为纽带的国内供需协调一致的长效发展机制。

(2)产业投资重点研究:基于产能利用与供给结构。本书通过量化测度各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寻找当前国内需求大而产能不足的产业作为产业投资的重点,保证了新增产能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产能利用程度的产业提出了不同的产业投资调整策略,由此提升了产业投资的针对性和有序性。

(3)产业投资主体研究:立足资源配置和产出效率。本书以产出效率作为基本评估标准,基于各类产业投资主体的经济特征,参考通过DEA分析获得的各类投资主体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确定了不同投资领域的投资主体策略,保证了产业投资的利用效率。

1.3.5 模块五:外需利弊协调

本模块主要立足于中国所处的开放经济环境,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需显著的经济调节效应以及过度依赖外需可能引发的经济失衡风险,并由此实现外需动力的利弊协调,形成合理利用外需动力的策略主张。具体而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外需的经济增长和调节效应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定位开放经济条件下外需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的直接拉动效应以及外需作用于要素积累、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而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的间接调节效应。其中,要素积累调节效应体现了外需在资本要素、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积累中的促进作用;结构升级调节效应体现了外需在贸易结构改善、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平衡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制度创新调节效应体现了外需在宏观社会制度变迁、中观国家标准出台和微观管理制度优化方面的正面价值。

(2)外需的经济失衡风险与利弊协调。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外需过度膨胀可能引发的经济结构失衡风险,包括就业吸纳失衡风险、结构升级失衡风险、区域发展失衡风险、增长方式失衡风险。其中,就业吸纳失衡风险又可细分为就业规模失衡、就业结构失衡、产业资源错配、就业效应弱化等风险;结构升级失衡风险又可细分为外向型产业结构低级化、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受阻和产业梯度转移路径受阻等风险;增长方式失衡风险又可细分为产品收益率低下、产品竞争力弱化、贸易摩擦频繁爆发以及陷入贫困化增长等风险。

1.3.6 模块六:内外合力机制+模块七:内外协同政策

模块六面向中国经济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基于中国经济内联外通的整体框架,探讨内外需协同的必要性和经济影响机制,研究内外需之间互促互斥的复杂联动关系,确立内外需合力机制的构建原则和实施标准。在模块六基础上,模块七进一步搭建体系完整、重点突出、依据充分、实施有力的内外需协同发展战略和内外需调控政策体系。具体而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内外需协同的经济影响和必要性。本书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国民经济的体系循环、贸易条件和国民福利三个角度系统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内外需协同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影响,进而对内外需协同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论证。

(2)内外需之间互促互斥的联动关系。本书系统分析了内外需之间的联动关系。其中,内需对外需的促进作用表现为进口推动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产品差异化效应;外需对内需的促进作用细分为外需对消费的促进机制和外需对投资的促进机制,前者表现为技术外溢效应、就业吸纳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消费升级效应,后者表现为经济增长效应和投资引致效应;外需对内需的制约机制细分为外需对消费内需的制约和外需对投资内需的制约;内需对外需的制约机制细分为消费内需对外需的制约和投资内需对外需的制约。

(3)内外需合力机制的构建和实施原则。本书基于我国大国条件、赶超战略、开放经济、改革举措四大国情特征,依据内外需之间的互促互斥联动关系,确立了内外需合力机制的构建和实施原则。其中,动力结构定位方面,以内需拉动为主、外需补充为辅;互促关系协同方面,强调充分发挥内需促进外需、外需带动内需的协同效应;互斥关系化解方面,突出内外需的适度性,避免内需过度膨胀或过度依赖外需;内外需动态协同方面,要求重点监控国际收支平衡,实时调节内外需动态关系。

(4)内外需协同发展战略强调以实施监测内外需动态协同关系的中间目标为纽带,衔接宏观经济基本目标和内外需调节政策手段,以实现内外需合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内外需调控政策体系着眼于扩内需、稳外需、内外协调的政策主张,确立了包括消费和投资适度规模控制、消费需求扩容约束破解、消费需求潜能有序释放、投资需求投向合理引导、外需平稳性与高级化调控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