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研究方法
国民经济和国际经济体系的复杂性以及内外需动力机制和互动关系的系统性都决定了对中国内外需关系调整方略的研究极具困难性。研究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促使本书不得不引入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复合研究。研究中拟综合运用规范研究结合实证研究、定性分析结合定量研究、横向对比结合纵向对比、趋势分析结合特例分析的方法;全面突破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既存视角,真正实现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从要素、体系和政策三大视角对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外需关系进行全面考察和系统研究。
具体而言,本书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书将从理论上剖析内外需与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开放经济条件下大国实现经济赶超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路径,这些都属于规范研究的范畴;同时,本书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内外需扩张以及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形成对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结构的合理定位,明确内需不足和外需失衡的根本原因,归纳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和赶超战略的中国内外需扩容升级方式,并提炼出符合中国国情特征、可供政府借鉴的融合内外需体系和调整内外需关系的政策方略等,这些都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
(2)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强调定性分析涵界、模式、规律和路径的同时,也积极运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和描述中国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的结构特征和演进趋势。这一研究方法的运用是由内外需关系问题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经济发展的内外需动力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庞大复杂并且动态演进的研究标的,很难绝对地定量研究;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与中国独特的国情特征和时代特征相融合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量化性;而且越是接近宏观的抽象的模型研究就越难以用数据加以界定和分析。所以,在这些层面的研究中,定性研究是主要的。但当需要对内外需规模和结构作出精准定位,对内外需的经济效应和影响因素进行程度考察时,引入定量研究便成为必然。
(3)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相结合。横向对比是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消费者等从宏观到微观的主体间的经济特征进行比较,本书尤其突出了对中国与美国、日本、金砖国家以及东亚诸国国情特征和发展模式的横向对比,对中国31个省份、6大国土经济区、东中西部内外需规模与结构、产业基础、投资环境、资源条件等的横向对比,对不同产业投资回报和风险的横向对比以及对不同消费者消费意愿、消费结构、储蓄目的和投资动机的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则是以时间为轴的历史比较,比较对象主要集中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或局部不同时期的内外需动力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规模水平和结构特征,由此验证国民经济内外需动力结构的发展方向和演进趋势。
(4)趋势分析与特例分析相结合。趋势分析体现了经济发展内外需动力关系研究的开放性。一国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全球互动不断延伸的过程。所以,对内外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般研究就应当从复杂的体系中有效剥离地域、时间、国别及其他现实因素的干扰,去发现内外需的基本属性、经济效应、内生趋势、发展路径。但同时,内外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归根结底仍然是以国家为载体的,内外需的经济规模、结构特征、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等又是与特定的时期、地域、国别等因素相联系的。因此,本书在探索内外需动力地位的演化、内外需体系融合和结构优化的模式、内外需关系调整的方向与政策等过程中,都融入了大量中国所特有的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国情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认知中国在追求经济赶超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从内外需关系调整和结构优化的层面真正把握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