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哥窑双鱼耳香炉
|
静夜焚香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要追溯至商周,但香事最盛还要属宋代。静时焚香,行时佩香,连计时都用香。简直时时用香,处处用香,又无香不用。花香、果香、沉香、龙涎香,名目繁多,品种多样,各种香还要混合配伍,名为合香,种类于是不可计数。不过香的用法就没有那么繁复,最寻常的用法仍是焚香,焚香最需香炉。
明代文人品评香炉,都以宣德炉为最。宣德炉始肇,原是宣德皇帝得到进贡的“风磨”铜,下旨铸造祭祀与日用器物。但样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可照《博古》《考古》诸书,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等窑器皿款式典雅者,照式铸来”(《宣德彝器图谱》)。原来模仿的对象,就是宋代瓷香炉。
这件双鱼耳炉,便是其中的经典。但这也并不完全是宋人原创,还有更早的灵感来源,是青铜器。双鱼耳炉,模仿对象是簋。簋是盛饭的器皿,饭有饭香,并不违和。
炉身宽博,平和中正,颈部缓缓收起,口沿微微外展,优雅从容。
△ 图3.6 宋哥窑双鱼耳香炉 | 故宫博物院 藏
两边有耳。
耳在瓷器里不多见,宋瓷中更少,经典的是双鱼耳(又是双鱼)纸槌瓶(参看图3.15-1)。毕竟耳增加了器物的复杂性,弄不好容易画蛇添足。
这里用得巧,如两条游鱼,跃跃欲动。实在是大写意手法,鱼嘴、鱼眼、鱼鳞,概付阙如。
宋代瓷器上以鱼为装饰非常普遍,无论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或景德镇窑,又或龙泉窑,或画或刻或印,都不缺细节,哪像这里没头没尾,全靠想象。后来明代的三鱼碗(参看图5.7),或许就是从此得了灵感。
说没头没尾也有些冤枉。耳的下部有意做成分叉,一看就是鱼尾,再往上看就看出了头。
鱼耳不能简单理解为附加的装饰,因为去掉耳,器形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
这件香炉出自宋代哥窑(参看图3.7),表面布满经典的金丝铁线,有种破碎的紧张感。
不知道它何时流入宫廷,得到乾隆皇帝的珍爱,乾隆还亲自题诗一首刻在底部。
诗中说“香讶至今闻”值得一提。宋人用香炉焚香,至今还能闻到,一种博古通今的幽思。后来晚清民国流传宋瓷会散发香味,或许就与此有关。光绪年间成书的《陶雅》里说:
民国时《饮流斋说瓷》则进一步发挥:
完全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缺乏科学常识。至今闻的怎可能是瓷香。
张岱说听一出好戏恨不能打包存于后世,一壶茶,一炉香,无不如此。不过,戏曲不传就真难再现,茶事香事的器具,传世却久,依样画葫芦,常常就能复现古人风雅。这样看来,一件小小香炉,就足以复现那个时代生活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