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家长身份的教育
乘坐地铁的时候,我会特别留意带着孩子的父母。在如此拥挤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身体接触,产生意念之分歧,孕育出应时应景的教育。这种突如其来的“教育”恰恰反映了家长的教育艺术与教育水平,在这种拥挤不堪的环境里,能够免费体验教育案例,也是我的一种运气。
我和所有人一样被其他人“拥护”着上了地铁。地铁车厢里有男人、女人、儿童和各种包裹,站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女,她们之间的一举一动很快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在颠簸的过程中,小女孩脱离了妈妈的怀抱,伸手去够前方不远处的栏杆。她的执着与蹒跚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妈妈突然发话了:“干什么去啊?”孩子用力握住了栏杆,才说:“我怕摔倒啊!”妈妈又说:“到我这里靠着,摔不着的!”之后,孩子不再说话,而有意思的是,她一只手拉着妈妈,另一只手依旧死死地抓着那个栏杆。
在地铁这种拥挤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寻求安全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大人会找扶手,女人会找男人,小孩会找家长。对于妈妈而言,孩子在她眼里仍是孩子,永远放不下心来,她认为掌控孩子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然而当孩子有意识地远离家长,寻求扶手的时候,表明他已经开始具备“独立”的意向了。也许是出于模仿,也许是出于新鲜,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行为是“成熟”的,是应该得到赞美和强化的。
根据我对年龄性格的划分,30岁左右的年轻家长正处于支配期。此时,他们具有很强的支配欲、控制欲甚至领导欲。他们希望孩子听从他们口中说出的每一个指令。而处于0~6岁的孩子恰恰处于性格的服从期阶段,由于缺少完全行为能力,他们也需要家长的全方位指引。0~6岁,尤其是4~6岁是最佳的亲子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父母给予的社会教育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独立思考意识,培养独立生存能力。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在这个需要“狠”的年龄,施予了太多的“柔”,把孩子们彻底给教“软”了。在这个真正需要理性教育的时候,家长们往往凭借着冲动与意气,指挥着孩子们的言行。
地铁里的妈妈呼唤着孩子,满足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控制欲望,还打着关心孩子的旗帜,来操控孩子的行为。当孩子进行反驳的时候,她感到权威性被挑战,顿时说道:“到我这里靠着,摔不着的!”她以自己的高大身材来捍卫失去的权威性。但那位妈妈也许存在一种意识上的偏差。孩子的独立或反叛本身并不代表不信任家长,只是他们渴望接受社会化,体现个人能力、价值或成就感的一种表现。
所以尴尬如上,孩子一只手拉着妈妈,一只手仍旧扶着栏杆。叛逆的种子就此埋下,而那位妈妈却浑然不觉。那只拉着妈妈的手满足了妈妈,那只扶着栏杆的手满足了自己。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和谐”!事实上,家长退一步,孩子就会进一步。当你有意识地发现孩子的独立意向或行为,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与肯定,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迎合你的脚步,服从你的口味。倘若,孩子自己去扶栏杆,你大可以说:“孩子,你真棒!这样可以让你站得更稳、更安全!”
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年轻妈妈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大街上走。妈妈为孩子买了一根冰棍,小孩目不转睛地看着妈妈手中的冰棍。妈妈一边剥去冰棍的包装,一边温柔地对她的宝宝说:“小宝,别着急,这就给你吃啊!”站在一边的我,心里暖暖的,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就在妈妈递给孩子冰棍的瞬间,包装纸飘落在地上。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小孩子屈膝去捡地上的包装纸,妈妈急忙嚷道:“干吗呢?别捡啦,多脏啊!”其实孩子只是捡起来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
这不是讲卫生和讲文明发生了冲突,而是妈妈们焦虑上头,生怕孩子不讲卫生,过于处处小心了。我们有太多的焦虑,是因为我们永远不能抛开家长这个身份。你的溺爱与愤怒,都会让我们的孩子混淆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从而无法正确做人、做事。保持理性,减除感性,运用科学,摒弃主观,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教育与爱。
我相信教育的能力,也同样相信教育的破坏力。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孩子成长的细节,把我们的家长身份浓浓地披在了教育的身上。更多时候,教育是观察与倾听,它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理解与支持。从另一个角度讲,家长与孩子其实都是生活的初学者,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成长搭档”的身份与孩子相处,也可称为“亲子共学”,相信亲子关系一定会越发地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