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潜
綦毋潜(692—约749),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湖北荆州)人。开元中登进士第,授宜寿尉,迁右拾遗,入集贤院待制,终著作郎。后见兵乱,乃弃冠归隐江东别业。其诗多写山林幽寂之境与方外隐逸之情。
春泛若耶溪[1]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2]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3]
潭烟飞溶溶,[4]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5]愿为持竿叟。
解析
这首诗的起句如峭壁,如海浪,诗人一开始就把自己内心压抑已久的感情喷发出来:我那寻幽探奇的兴致,从来没有断绝过。这种直接的表白,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心中天生有片对山水的热忱,而这种热忱在被世事压抑太久后,反而更强烈了。
诗人所乘的小舟被晚风轻轻摇漾,轻轻推行。所到之处,看见繁花之路向小溪蔓延而来。在夜晚来临之际,小舟绕过西山之壑,而隔着这山,可以遥望到南山上的星斗。这些景物,在诗人的视野中不断地轮换,而其中一转一望,更是顾盼美景不暇,流露出一种心情被山水释放时的喜悦。在诗的结尾,作者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心愿,那就是愿意远离弥漫复杂的谋生之事,而选择做个垂钓人,在此幽意深深之处栖息。整首诗,充满的是盼望解脱的渴望、得到解脱的喜悦,和对永久性解脱的企盼。
常建
常建(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均不详。或说长安人,不确。开元中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尉,后隐居鄂渚,陶醉于山水之间。其诗多写山水田园,以及边塞题材,风格接近王孟诗派。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6]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7]
解析
溪水杳杳远去,所向之处不可猜测;隐居的处所,只有孤独的云朵徘徊流连。诗人在写完隐居之所的背景氛围之后,终于写到了亭院内的小景致。亭院正在“宿花影”、“滋苔纹”,花影苔纹的暗影,仍然交织成一片幽邃。
诗末,诗人用典故来表明自己归隐于世外的心意。“西山”是诗人曾经寓居过的地方,“鸾鹤群”一句是借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之语,正是因此地之隐居,勾起对过去之隐居的怀念,更有对此后之隐居的无限期待。
岑参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肃宗朝拜右补阙。长安收复后,转起居舍人,以上书指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罢官后客居成都。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8]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9]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10]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11]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12]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13]
五陵北原上,[14]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15]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16]
解析
诗的开头,“塔势如涌出”有着极强的速度感,这是岑参式的“奇语”。接下来从“登临出世界”到“七层摩苍穹”,都是写塔势极高,极突兀。秋色西来,将关中染上苍苍之色。北原上的五陵,千百年来依然是青翠一片。今昔之感,古今之情,暗含在这两句之中,它们不仅仅是景物而已,内部还有一层历史感情和自然感情的东西。而在朴素的景致对比中——此今之秋色与万古之青蒙,登塔者舒放的心胸,澎湃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体现。
最后四句谈玄论道,也许是为了应景,也许是为了让这寺里的和尚看到这些话开心吧。
元结
元结(719—772),字次山,鲁县(今河南鲁山)人。鲜卑族后代。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天宝中进士及第。安史乱起,举族南奔,先后避居于(今湖北大冶)与瀼溪(今江西瑞昌),以耕钓自全。肃宗朝以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衔,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招募义军,抗击叛军。代宗朝拜著作郎,后任道州刺史,转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母丧守制于祁阳浯溪。奉命入京,病逝于旅舍。其诗一反浮华文风,以救时劝俗为宗旨。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先行者。
贼退示官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17]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18]不犯此州边鄙而退。[19]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20]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21]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22]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23]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24]
将家就鱼麦,[25]归老江湖边。
解析
此诗作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时元结任道州刺史。小序交代了此诗的创作原委。癸卯年(763)旧历十二月,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西原蛮”发动了反对唐王朝的武装起义,曾攻占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县)达一月馀。次年五月,元结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攻破了邻近的永州(州治在今湖南永州)和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阳),却没有再攻道州。诗人认为,这并不是官府“力能制敌”,而是出于“西原蛮”对战乱中道州人民的“伤怜”。朝廷派到地方上的租庸使却不能体恤人民,仍旧残酷征敛,有感于此,作者写下了这首诗以警示征敛租税的官吏。
这首诗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写道州的情况,而是从自己二十年来的不同经历说起,显得其中的沧桑变化,更为引人唏嘘。他想来想去,似乎要回到过去的安然状态,只能是通过隐居、避世来实现,而无力改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这种悲凉的选择,更能体现诗人对于自身渺小,无力扭转现实的沉痛和郁愤。在中唐之后,诗坛出现了大量这样悯时伤怀的诗人,他们对于百姓生活十分关注,并将之写进诗歌,导致了与盛唐时期完全不同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语言素朴、境界深远。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系贵胄出身,少为皇帝侍卫。后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朝入仕途,历任洛阳丞、鄠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直至终年。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26]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27]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28]
烦疴近消散,[29]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30]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31]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32]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33]
方知大藩地,[34]岂曰财赋强!
解析
这首诗歌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所作。开头六句,皆是指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此处兵卫禁严,宴厅凝香,体现出刺史府上的庄重、威严之感。从第二句开始,一句轻盈的“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抽离了这种肃穆之感。海风带来的这一场雨,褪去了案牍之烦闷、疲倦,池阁一时甚是清凉。宾客恰逢在雨水降落之时,云集于堂上。沉闷的刺史府邸,刺史本人之案牍劳形,都因为这场雨以及它带来的满堂宾客而忽然消散了。“嘉宾复满堂”之“复”字,体现了刺史一种久别重逢的愉悦感。
但是,在这短暂的欣喜过后,刺史却感到了“自惭”,他觉得自己所居住的府邸是在庙堂之上,而并不能亲近平民百姓之生活。这是一种源于责任感的焦虑和不安。但他消解这种情绪,却是采用了“老庄”之法,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新鲜蔬果、杯中之酒、耳中之乐章,都让这次宴会十分欢洽。
在全诗的收束之句上,作者又转为大赞苏州不仅是财赋强盛的大藩,更是“群彦今汪洋”的人才荟萃之地,以回应题目上“诸文士燕集”的盛况。这些是宴集之诗的惯用套路。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35]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36]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37]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38]
解析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对元大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与亲爱友人的离别,甚是凄然。自己渐行渐远,消失于迷蒙的烟雾之中。这驾舟归去的洛阳人,那残破钟声之中的广陵树木,都是离别的风景。如今我们就此分别,谁能知道再次相遇会是什么时候?世事难料,就好比江波上的不系之舟,来回飘荡,不能停住。
这首诗以离人自己的身份写出,而离别的场景和心境,和送别他人时完全不同。看似是五律,其实也采用了五古的一些写法,例如它仍然使用了仄声韵,能够有助于抒发悲慨。
寄全椒山中道士[39]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40]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解析
在一个秋雨飘飞之夕,郡斋之中忽然有一丝寒意,这让诗人想念住在全椒县山中的朋友。他此时此刻,必将是在山涧之下捆扎自己砍伐好的樵薪,而归来之后又开始烧煮一些清苦简单的食物。在道教的文化语境里面,“白石”是一种“石英”,正是道教隐士服食之物。
这首诗乍看没什么惊人之句,平平常常,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但其中甚有可资品味者。如第一句中的“冷”字,既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其实正是因为一种精神上的寂寞,而想起了曾经可以互为知己的友谊。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他崇尚这样清苦的生活,与我这个坐在郡斋之中的人,十分不同。因此这里面也暗藏了一种境况的对比。也惟有这样的对比,能够体现出作者虽然身在红尘之中,却心系方外。
长安遇冯著[41]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42]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43]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解析
韦应物于大历四年(769)至十三年(778)在长安,而冯著在大历四年离长安赴广州,约在大历十二年(777)再到长安。这首诗可能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韦应物赠冯著诗今存四首。据韦诗所写,冯著是一位有才有德而失志不遇的名士。
这首诗平淡之句中寓有深意。作者讲述道:我的这位朋友,从东方而来,风尘仆仆,衣服上还沾着灞陵的雨点。我问他所来为何,为什么本是想来开采山中铜铁,最后只落得买了一把斧子回去。其寓意即说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诗人在这里设问自答,诙谐打趣,其实是为了以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此时,百花正在悄悄盛开,雏燕也刚开始长出乳喙。这个世界其实仍然是一派生机。这种繁华更能对比出冯著的失意。所以末二句,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说:昨日分别,如今已经又是欣欣向荣的春天,而你的鬓间又长出了几缕白发。并没有昂扬、空洞的劝勉之意,而是满怀同情之意,深深为这位经历坎坷曲折的朋友感到不平。
夕次盱眙县[44]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45]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46]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47]
解析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
东郊
吏舍跼终年,出郭旷清曙。[48]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49]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50]
微雨霭芳原,[51]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52]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53]
解析
这首诗的意思十分浅近。首句是说平时自己拘束于公务,案牍劳形,因而在清晨走到郊外,呼吸清新的空气而心旷神怡。在这东郊之外,杨柳拂动其和煦的风,远处的青山如此美好,可以去除种种忧虑。自己站在灌木丛旁休憩,或者沿着河边来回踱步。在这春日的迷蒙细雨之中,带着青草香味的原野,披上了一层暮霭,春日的斑鸠不知道此时正在何处啼唤。我这向往幽深的心,总是每次生发,又马上被我抑止,我即便走到这样的地方,一旦有事还是要抽身快快离去。作者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所以末句之中的“结庐”二字即化用陶诗著名的句子“结庐在人境”,意思其实就是隐居,作者这里直接道出自己“慕陶”而又不可实现的无奈之情,意味深长。
送杨氏女[54]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55]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56]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57]
幼为长所育,[58]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59]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60]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61]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62]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63]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64]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65]
解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诗中的一首名作,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
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小女相依为命,父女感情颇为深厚。此时大女儿要嫁的夫家路途遥远,当此离别之际,心中自然无限感伤。
在临行前,诗人万千叮咛,谆谆告诫: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等等。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对女儿说,我整天犹豫不安,悲戚难止,是因为你行将出嫁到遥远的地方。今日是一个你远行的重要日子,你将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你们姐妹自幼就饱尝丧母之苦,每念及此,我对你们就加倍慈爱,慎重抚养。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带大,今日告别,两人相对而泣,泪水成行。面对这样的情景,我的内心忧郁难止,但是,女儿出嫁是必然之理,不可能永远留在家中。你自幼缺少慈母的训导,所以,我很担心你将来不懂得如何侍奉婆母。幸好你的夫家是一个门第很好的人家,不会计较这些,而且也会十分怜恤你。我一贯崇尚节俭,安贫乐道,所以给你的嫁妆,恐怕也是很不周全的。盼望你去了那里之后,安贫乐俭,遵守妇道,在仪容举止方面随分从时。在这个早晨,我们父女分别,再见到你不知道是几时。我平日独自闲居,尚可排遣自己的郁闷心情,但是这个离别时刻,我心中的感伤再也不能收起。送完长女的迎亲队伍,回到家中看到小女儿,悲伤的泪水,就沿着帽带点点滴落。
这首诗中的情绪,一直是呈现压抑、极力控制之态,比如诗人是强忍住泪水说完那些告诫之语。而到诗歌的末尾,送走女儿才发现自己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只能与幼女相对而泣。一个情感复杂、无可奈何的慈父形象,十分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复中博学宏辞,授集贤院正字。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任礼部员外郎,参与政治革新。不久宪宗继位,废新政,打击革新派,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召还长安,复出为柳州刺史。病逝于柳州。与韩愈发起古文运动,为一代古文大家,世称“韩柳”。其诗得《离骚》馀意,常于自然景物之中寄托幽思,纤秾而归于淡泊,简古而含有至味,成就不及散文,却能独具特色。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66]
汲井漱寒齿,[67]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68]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69]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70]
道人庭宇静,[71]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72]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73]
解析
清晨早起,诗人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他手中拿着贝叶经书,一直踱步到东斋中区阅读。经书中的一些佛理,颇可咂摸。诗人深深感到,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总是为人们所追逐。诗人本来寄希望于在冥冥之中,以自己的思想去暗合佛理之中的精义,修养的本性,不知道从何种方式之中实现精熟之态。此时此刻,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藓苔连接竹林深处。太阳出来照着晨雾和残留的露水,苍翠松树宛若沐浴在阳光之中。这一番清静的情景,使他倍感恬然,却又无从言说,可能是因为悟出了佛理而内心畅快满足吧。
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约写于元和元年(806)。当时,柳宗元住永州龙兴寺,这首诗歌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74]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75]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76]
解析
这首诗也是写于柳宗元贬居在永州期间,同样是一首排遣遭到贬谪之后所产生的精神郁闷的诗。唐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是地,并改名为愚溪。
第一句中的“簪组”是借代用法,其实是指公务。簪组本是古代官吏的服饰,在有些场合又被称为簪缨。南夷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作者认为自己很久以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稍获休息。平日闲静无事,自己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因为柳宗元有济世之愿,是不甘于荒疏在南方蛮夷之地的。诗中的“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这是一种强作潇洒的自我宽慰。
[1] 若耶溪:在今绍兴南若耶山下。
[2] 偶:遇。
[3] 际夜:傍晚。南斗:即斗宿。位置在南,为越之分野。
[4] 潭烟:指夜晚潭上的雾气。溶溶:广大的样子。
[5] 生事:生计。且:正。弥漫:犹言渺茫。
[6] 宿:止,停留。药院:种药草的院落。滋:生长。
[7] 谢时去:谢绝时人,远离现实。鸾鹤:古代常指仙人骑乘的鸟。
[8] 慈恩寺:唐高宗李治当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修建的寺院,故名“慈恩”。浮图:即佛塔。
[9] 磴道:指塔中石阶。
[10] 突兀:高耸的样子。峥嵘:高峻的样子。鬼工:指神力,非人力所能为。
[11] 摩:迫近。苍穹:即苍天。
[12] 驰道:皇帝乘辇经行之道。玲珑:空明貌。
[13]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14]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均在长安城北。
[15] 净理:即佛理。佛性清净无垢,故云。胜因:佛家语,指一种殊妙的善因。
[16] 挂冠:挂起官帽,表示辞去官职。觉道:使人觉悟的佛理。资:用。
[17] 西原:西原蛮,指在今广西的唐代少数民族。道州:今湖南道县。
[18] 永:永州,今属湖南。邵:今湖南邵阳。
[19] 边鄙:边境。
[20] 诸使:指收赋税的官吏。
[21] 井:井田,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晏:晚。
[22] 戎旃:军帐。旃,通“毡”。
[23] 典:掌管。山夷:指居住在山里的少数民族。即指序文中的“西原贼”。
[24] 委:弃去。符节:代指朝廷任命的官衔。刺船:用篙撑船。
[25] 将家:携带家人。鱼麦:指富饶的鱼米之乡。
[26] 郡斋:州郡衙门的休息之室。燕集:举行宴会。
[27] 画戟:加彩画的戟。戟,古代的一种兵器。燕:通“宴”,饮酒。
[28] 海:此指东海。逍遥:自由自在的样子。
[29] 烦疴:烦闷与疾病。
[30] 崇:高贵。
[31] 形迹:指礼仪的约束。
[32] 金玉章:声韵铿锵悦耳的诗篇。
[33] 吴中:指今苏州地区。群彦:群英。指“诸文士”。汪洋:喻指诸文士气度不凡。
[34] 大藩:指大郡,即苏州。藩,本指王侯的封地。
[35] 扬子:津名,在今江苏扬州南。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36] 亲爱:指亲戚朋友。泛泛:指行船。
[37] 广陵:今江苏扬州。
[38] 沿洄: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39] 全椒:县名,今属安徽。
[40] 涧:两山之间的水沟。荆薪:柴草。白石:古代有仙人煮石为粮的传说。
[41] 长安:唐京城,今陕西西安。
[42] 灞陵:即灞上。在长安东,汉文帝葬于此。
[43] 冥冥:形容花繁的样子。飏(yánɡ羊)飏:鸟飞翔的样子。
[44] 次:止宿。盱眙:今属江苏。
[45] 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舫:船。临:靠近。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46] 芦洲:芦苇丛生的水中陆地。
[47] 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客:诗人自称。
[48] 跼:拘束,限制。旷清曙:清晨阳光映照下心旷神怡。
[49] 澹:安定。此作动词。虑:杂念。
[50] 缘:沿着。还复去:徘徊往来。
[51] 霭:迷蒙。作动词,有使然之意。
[52] 心屡止:多次想隐居于此。事:公事。遽:恐慌。
[53] 结庐:指隐居。陶:指陶渊明。庶:庶几,接近。
[54] 杨氏女:杨氏抚育的女儿。
[55] 永日:整天。戚戚:悲伤。出行:指出嫁。悠悠:忧思的样子。
[56] 溯:逆流而上。
[57] 无恃:失去母亲。慈柔:慈祥柔和。
[58] 此句题下原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
[59] 内训:母亲的教诲。姑:婆婆。贻我忧:使我烦忧。
[60] 托:倚靠。令门:对其夫家的尊称。仁恤:爱怜。尤:过失。
[61] 资从:指嫁妆。周:完备。
[62] 容止:仪容与行为。猷:规矩,法度。
[63] 何秋:何年。
[64] 临感:临到有感触的时候。收:控制。
[65] 缨:帽带。
[66] 诣:到。超师:名字叫超的和尚。
[67] 汲井:从井里打水。
[68] 贝叶书:指佛经。古印度用贝多罗树叶写经。
[69] 真源:真正的本源。妄迹:虚妄之事。逐:追求。
[70] 冥:暗合。缮性:修心养性。
[71] 道人:指诗题中的超师。
[72] 膏沐:古时妇女用来润发的油脂。
[73] 澹然:恬静的样子。离言说:无适当的语言来表达。悟悦:悟道的乐趣。
[74] 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75] 夜榜:夜里行船。
[76] 楚天:指楚地。永州古属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