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这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以玉真公主之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为了平叛,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长流夜郎。遇赦东归,往依族叔当涂(今属安徽)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以诗名于当世,为时人所激赏,谓其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1]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2]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3]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4]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5]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6]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7]
解析
暮色沉醉,碧色的终南山,一轮山月初上。而人从山上下来,在山林中身影晃荡,走在归去的山径上。时时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那条小山道,已经被暮色影影绰绰地披上了翠微之色。“相携”之语,说明作者与友人情谊深密。终南山下的“田家”,不是一般的田家,而是隐士的居所。随着童稚开启荆扉的动作,这居所的别致就展现出来了:绿竹滴翠,幽径清凉,青萝曼妙。行之其间,虽然尚沉醉于暮色带来的人间暖意,但是诗人马上换了心情:此处的宁静与清凉,带着一种隐士情怀,让一切情绪都安顿下来了。从暮色山景到隐士之居,这其中场景的轮换极为自然,而作者的心情始终是很流畅的。他与友人有美酒在手,有松风之曲在喉,供自己挥洒心情。曲尽之处,天河星辰正依稀,这无声之处,更让人感验到友情的种种心通意达,无限美好。于是,一种对此情此景的满足感再次生发:醉乐之外,忘却世事心机,惟有自然与恬适。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8]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9]
解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天下最孤独的景象:被繁华的花木包裹其中的人,眼睁睁地独陷于他人的繁华,更觉落寞,只好以酒来赎救内心的孤单与苍茫。但诗人不甘于在这种孤独中沉沦下去,他举杯邀月,顾影自答,以月为友,以影相慰。“我”、“月”、“影”三者虽然拼凑成群,可是月、影之虚,只会让人更为伤怀。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比繁华花木与孤单之人的对比更让人难过,因为眼睫之下看似可以亲近的事物,原来并不能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其中的失望,该有多深呢?只好叹息一声,继续安慰自己:月与影只不过是可以暂时做伴之物,在春天的行乐事件中,就尽情地与短暂的光阴聊为相守吧。我歌唱的时候,月在空中徘徊,我起舞的时候,影被舞成一地零乱。这月与影,在我清醒的时候与我同欢乐,在我醉过去后就彼此分散,不再相关。如此短暂无情的影月之聚,让人伤感。而诗人自有他童话般的期待:倘能处在深邈的云汉之中,自己定能与影、月结下永远的忘情之娱。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10]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11]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12]
解析
春草新碧,桑枝新绿,又是一年春光。燕地春如是,秦地亦如是。但是离愁是和春色一样滋长。于是作者如此慨叹:在你想念回家的时候,我又何尝不是因为思念你而柔肠寸断呢?你在彼处,我在此处,此刻我们两人共有的,是春天的时光,和这无限的离愁。
春风不识我的容颜,它为何频频吹入我的罗帷呢?——这最后一句,最是悠远,以无情的春风,来写自己满怀的思念柔情。她盼望的是这春风如她的郎君一样,识得她的容颜,代替他来相聚。
李白这种题材的五言古诗,节奏轻快,主题简单但是意蕴悠长。经典的思妇题材之所以总是能够感动人,是因为这种题材具有古今互通性,离别是人们普遍拥有的一种生活样式。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在今湖北),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望岳[1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4]
造化钟神秀,[15]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16]
会当凌绝顶,[17]一览众山小。
解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二十四岁的杜甫在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落第,次年东游齐鲁,本篇大概是这个时间所作,也是杜甫现存诗作中最早的一篇,诗从“望”字落笔,描写望中的视觉感受,再现出泰山巍峨磅礴的气势,诗末两句,表现了攀登绝顶的向往和俯视万物的气概,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赠卫八处士[18]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19]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20]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21]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22]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23]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24]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25]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26]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解析
这首诗大概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天曾告假回东都洛阳探望旧居陆浑庄。次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卫八的家就在杜甫回转时经过的奉先县。在奉先县,杜甫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产生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
人生世间,动辄便如参、商二星一样,永不得重逢。而这个晚上又是个什么日子,竟然可以对坐在一盏烛光之下。青春少壮之时,倏忽短暂,如今你我已经是鬓发苍白。去寻找过去的老朋友,已经有一半往生隔世了。惊讶之馀,心肠为之一热。而谁料二十年之后,我竟然还能出现在你的府上。曾经离别时,你尚未婚配,而如今儿女成行。孩子问我是从何而来,对答尚未结束,便让父亲吩咐去张罗酒饭。夜雨潇潇之中,剪来春韭;新煮开的黄粱饭香气弥漫。主人说见上一面不容易,一口气竟然喝下十杯酒。十杯酒也没有产生醉意,深深感受到这番恋旧之意。明天远行,与你又隔着重重山岳,这世间之事又是杳茫无知。
这首诗充满了时空的辗转叠换之感。开头第一句就是将人间的聚散,和空中星辰的各在天角相联系。而长期分别之后,又回到共对烛光的近距离之中。在这烛光之下,又回忆起二十年前的光景,以及近年寻访故旧的感受。待到举觞饮酒,共同怀旧,却又感叹到明日之别,相见之日难期。这种倏忽于多个时空之中的感受,不是寻常人有的,它正代表了一种乱离之殇,生死离别在此时,难以预料。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27]
自云良家子,[28]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29]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30]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31]
夫婿轻薄儿,[32]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33]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34]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35]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36]
解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栗,自给度日,《佳人》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
这个乱世佳人,独自幽居在空谷之中。自称本是良家女子,乱世之中,无所依傍,故而只能零落孤苦,托付于此间草木。关中丧乱,导致兄弟们惨遭乱兵杀戮。虽然他们曾经身居高官,但战乱之中,尸骨都不得收取。世情冷淡,诸般事也就随之急转而下了,仿佛飘摇之烛光。夫婿是一个轻薄的人,纳娶如花似玉的新人,从此如鸳鸯双栖,但见那新人之笑,哪闻我这旧人之哭。佳人住在空谷之中的独守,如山中泉水般清澈,而一旦这泉水出山去往世间,就必然会转为浑浊。等着婢女卖珠而返,自己牵来藤萝修补茅屋。摘来许多花朵,而不将之插在发鬓之上;采来很多松柏,满满掬捧在怀中。天气渐渐寒冷,衣袖显薄。日暮之时,独自倚在挺拔的竹林之畔,站成风景。
由于“佳人”这种意象,在中国传统的诗文中常有隐喻的作用,比如《离骚》之中有“香草美人”之喻。因此,关于这首诗的作意,一向有争论。有人认为全是寄托,有人则认为是写实,但大部分折衷于二者之间,也就是说,可能的确存在这样一位佳人,杜甫是借她的故事来道尽自己乱离之辛酸。杜甫身逢安史之乱,身陷贼手而不忘君国;对大唐朝廷,竭尽忠诚,竟落得降职弃官,漂泊流离。但他在关山难越、生计困窘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忧。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精神气节,可嘉可叹,与这首诗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从某种程度上说,杜甫的《佳人》也不妨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诗作。
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37]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38]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39]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40]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41]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42]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43]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44]
解析
这两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李白与杜甫于公元745年(天宝四载)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李白因曾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牵连,下狱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初,又被定罪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759年(乾元二年)二月,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回到江陵。杜甫这时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竟然达到了连续三天频繁梦见的地步,心内狐疑、难过,于是写成这两首诗。
生离不如死别,死别之事,已经放下了悬心,是吞声之哭,而生离则是无止尽的担忧,是夜夜的辗转反侧。江南瘴疠之地,李白流放在那里之后再无消息。今夜入梦,是要我想起他吗?不知道这是生魂否,路途遥远,很多事情难以预料。魂魄来来去去于黑暗的枫林、关塞。如今你已经身在罗网之中,哪里还有能够逃脱的羽翼?落月照在屋梁之上,照出我一脸的疑虑。你身在那么险恶水深的江湖之中,希望你不会为蛟龙所得。
每日的浮云照旧行于空中,而游子却很久都没有来过了。连续三天晚上频繁地梦到你,可见我们二人感情之深厚。在梦中,你总是匆匆而来,就马上仓促告别,并且说来一趟特别不容易。江湖之上,风波险恶,最担心的是小舟翻覆。出门之时搔动头上的白发,似乎已经辜负了平生的志向。京华之中,满是冠盖,而独有你是憔悴的。谁说天网恢恢?到了迟暮之年,还要为身名所累。千秋万岁之名,不过是寂寞的身后之事罢了。
为什么梦李白,要写成二首,而不是放在一首之中呢?这是因为杜甫对于李白所怀有的情感,有着不同的层次。第一首的情感十分激烈,是对于李白之生死的深刻担忧,而第二首的情感则是十分深郁,对李白之生平做了苍凉的回顾。从情感表达上说,后者的感情更为浑厚。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受降官处分。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45]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46]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47]
既至金门远,[48]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49]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50]
行当浮桂棹,[51]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52]
吾谋适不用,[53]勿谓知音稀。
解析
作为一首安慰、勉励之诗,本诗通篇没有戚戚之感,只有亲切的抚慰、真诚的解劝。在这种感情的传递中,交织着粗细、隐显不等的情感线条。这个圣明的时代没有隐士,英俊灵秀的贤才都来归服。于是让东山隐客般的你,也不能顾上采薇。既然已经远至金门,选择了这场考试,那谁能说这样的选择是错的呢?这是劝慰綦毋潜,让他不要因自己的选择而后悔。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碰上合适的时机,计谋没有得到采用,并不能说这世上知音太稀少。这种宽慰,也是希望綦毋潜不至于怨世,不至于在失败后从此消沉。慰人之诗,勉人之诗,正当如此给人以光明之感。
但是仅仅如此粗线劝慰,便不是贴心之友了,而不过是说表面大道理的普通路人。王维理解綦毋潜内心的遗憾和悲伤,于是又有两句看似琐屑的闲笔,载着淡淡的伤感和哀愁,深入到落第者心中,一起品尝那不可抹去的苦味:“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应试一年,春去秋来,时间过往,不知不觉。而如今看到江淮人过寒食节,洛阳人在缝制春衣,思乡之情、沉浮之感,就自然而来了。仅此句,便写到落第者的心里去了,那种在时光流逝面前的怅惘,无可回避。同心相违,因此在长安道上的置酒送别,也是很伤感的。作者的惋惜和体谅,便轻柔地传递给了友人。
诗到此,情感似乎已经表达得很完整了。但是,诗人仿佛还有些放心不下的东西,他还想象着綦毋潜还乡的行程。美好、飘逸的景致中,他想象着那个归去的背影是洒脱的。先前的惋惜情绪,在这里向上蜿蜒,变成了祝福和期待,顿时回到了最初劝慰时的昂扬情绪。因此,最后一句,劝綦毋潜不要因此消沉,不要认为世上没有知音。这种劝慰,带着浓浓的长者气息,让人为之感动。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54]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55]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解析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两人偶遇的场景,诗人下马赠酒,关切地询问友人要去哪里,反映了他对这个朋友的敬重。这个朋友说自己人生不得意,因此要归隐到终南山。他显然受到了命运的伤害,所以让人“莫复问”,让他孤独地离开。而“白云无尽时”是一声悲愤悠长的叹息,不仅表现了这个朋友的去志之坚,更是他对人生“不得意”的愤慨与报复。而作者始终自愿在这个场景中居于一个配角的位置,从表面上看,他只是个记录者。而实际上,从下马饮酒开始,关切的询问已经表现出这个配角的不一般,他对友人的“所之”之处是极为关心的,而且在知道其归隐的决定后,还想再问,但是被友人的“莫复问”阻挠了。
“白云无尽时”这声叹息,不是那友人一个人发出来的,而是他们共同的慨叹。这种平淡的叙述,是作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安慰,也透露着友人今后人生的祝福。归隐并不代表消沉,离去也许反而是种解脱。这场送别,是作者与友人一起,对友人过去的生活挥手告别。所以诗的结尾,给人的感觉很复杂,有悲伤无尽、遗憾深深之感,同时也像一道投向远方的眼神,意味深长。
青溪[56]
言入黄花川,[57]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58]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59]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60]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61]
解析
和孟浩然、綦毋潜相比,王维的山水诗,脱卸了思想的负担,更为单纯明快。这首名诗,就可以做个例证。“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是说青溪之景在黄花川中是对人最有吸引力的部分,说要入黄花川游览的人,往往会去青溪之畔逐水嬉戏。而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随山势行走的话会千回万转,路途遥远,而沿溪水而行则百里不到。这些话,写得如同家常之语,诗人似乎在谈及再熟悉不过的旅途经验,而青溪的可爱之处,从一开始就用这种朴素的方式得到了呈现。接下来写青溪之美。流水穿过乱石,喧哗而来;青溪杳杳流去,又沉静于深深的松林中。动静对比之下,青溪给人的感觉是既有欣悦的生趣,又有宁静悠远的恬适。而溪水表面,不乏菱荇、葭苇为其增色,在青溪或活泼单纯、或静如淑女的面容上笼上一层艳媚之感。面对这景色,诗人的心竟然闲素如此处之清流了。
于是,为了延续难得的心神之会,诗人想在此处多停留一会。对同行欲归的友人说,请你在盘石上坐一小会,我这垂钓马上就要结束了。诗人在结尾加上一个闲逸的场景,甚至还将之写得很有对话感,“闲素”之心是在这种潇洒脱漫的实际场景中悠悠然地体现出来。
王维的山水诗,是对山水最真诚的观赏,没有加入庞杂的人事——他在诗中不直接提起有关解脱、分享、怀念等种种东西。只有山水和一己之心的情意之会。这种情感的清空和洗练,以及它的有落脚处,是使王维这类诗较之孟诗更为炉火纯青的主要原因。
渭川田家[62]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63]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64]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65]
解析
这首诗所写的,其实就是一个“归”字。
林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古代的诗人都有一种朴素的乡土感情。所以,乡野的景象总能唤起人们对它的忆念和回归之想。黄昏时分,斜阳照在村子的墟落之上,小而短的巷子里是回来的牛羊。老人牵挂着在外放牧未归的牧童,倚着拐杖在门口等候。这种情形,自然而美好,回归是一种牵挂,伴随着温馨的等候。野鸡啼叫,麦苗挺秀,春蚕卧在桑叶上。田夫荷锄归来了,与人相遇时是依依的问候,絮絮的交谈。这些寻常的人事,在这回归之景中,因其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反而透出一种悠远的诗意。
这些景象,似乎完成了对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图景的还原。但是实质上还是没有达到,因为作者仍然只是这图景的观赏者,不可身入其中。来看最后一句:诗人一边说“羡”此悠然,一方面却逃不开徒有羡慕、不能融入的“怅然”。心理上的矛盾,正是所拥有的生活与所向往的生活之间的距离。所以,王维是归不去的。唐人对陶渊明式田园情调的体认,是停留在欣赏层面的,不可能做到彻底实现一种生活选择上的替换。田园的风光,在唐人笔下,只是一种心情,不是一种实在的生活。
西施咏[66]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67]
朝为越溪女,[68]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69]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70]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71]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72]
解析
这首诗借古讽今,虽是叙咏古人西施,其实是喻指诗人所处时代的世态炎凉。诗歌开首直切主题,写西施既有如此艳丽的姿色,怎会长久地处于低微的身份?果然很快就由浣纱溪头的贫家之女,跃身为吴王宫中的妃子。接下来八句以辛辣的讽刺笔法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她贫贱时哪里有什么与众不同?得宠显贵了人们才惊艳她的容貌天下少有。从前她要在溪边劳作,而现在众多宫女为她涂脂敷粉,为她穿着罗衣,她从来不用自己动手。有君王的宠幸,她姿态更加娇媚;有君王的怜爱,她不会被计较是非。以前和她一起浣纱的伙伴,再也没有机会与她同车而行了。联系到诗人所处的时代,盛唐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危机: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的人立刻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而世人也只见显贵,趋奉势利。最后二句奉劝那些姿色不佳又追逐权贵者,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即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而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
秋登兰山寄张五[73]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74]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75]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76]
解析
隐者的感情,起于“怡悦”二字。因此,这首诗虽为怀人之作,却没有感伤和沉郁的情绪。隐者居于北山的白云之间,因为那天来了兴致,忽然想起住在对面山中的朋友,于是,就试着爬上这座山,想象自己此刻是和那山上的朋友相互对望的。
处在山顶上,心和天空一样辽阔,涌入心中的东西很多,种种意念仿佛在闪烁,如那些在云朵之间飞翔、时现时藏的大雁。而自己的心情因为对友人的牵挂起伏着,这美好的薄暮,这惬意的清秋,让人反倒生出一种愁。这种愁是清淡的、雅致的,是因为缺少友朋来与自己分享这种登高之际获得的美景和快乐而生发的。
而想要与友人分享的,还有更多:站在山顶,看见归人在渡头上歇脚,这是暮中小村的那缕人间烟火的温馨之景;而天边树色苍茫,矮如荠菜,江畔横舟,弯如月牙。这些让人怡悦的人物与风景,让人生情,也让人生盼。情自是对人间烟火、自然风景的爱慕和怡悦,而盼的是有人能与自己分享这种怡悦。于是问问友人:你带着酒来我这里怎么样,我们可以在重阳节一起醉倒在这美好的时节。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77]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78]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解析
这首诗,和前面一首一样,都是面对一些情景,怀念友人,但是情感上,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前篇的情感,是建立在希冀与友人分享“怡悦”的基础上的,整篇诗的节奏是快乐的,轻扬的。但是这一篇却充满了忧郁和清愁。
忽然之间,红日已经西沉,而月光从池塘中渐渐升起,夜晚悄无声息地蔓延而来了。诗人散开自己的发髻,躺在水亭中宽敞的地方,沐浴夜凉。荷花摇摆,送来丝丝的香气;夜风微微,吹下竹间的凉露,发出细小的声响。这是寂寞之人,在没有依托时,才感受得到的东西。这样的场景不会有背景音乐,只有一片低沉的宁静。但是,诗人还是希望更热闹一点,这种宁静处得太久了,其实让人心慌。他想找个琴来弹,但是马上又打消了这个想法,自己弹琴给谁听呢?如此深不可测的寂寞之夜,没有知音的欣赏。
想到这里,就更加怀念那位老朋友了,想得太久了,连梦中也在苦苦地忆念他。“恨”、“劳”二字,将怀念写得何其辛苦。而作者对重逢也没有很自信的期待,不会像前篇那样许下重阳节相聚的心愿:这片忆念竟然是没有终点的。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79]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80]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81]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82]
解析
这是一首候人之诗。等候是从傍晚黄昏时分开始的,诗人看见夕阳从西边的山岭上越过,而暮色迅速地包裹起座座山峰,远处只剩下一片暝色。“度”字说明了作者的视线一直在关注着夕阳去往西山的脚步,在心中数着等待的时光。这时候,诗人还有心情来欣赏这山中的夜色:松际的月亮布下一片清凉,风声泉流之响盈耳。“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人也散了,鸟也静了,一切都已经安顿下来了,而自己要等的那个人还没有来。诗人用旁人的归去和安歇来反衬自己等待中略微开始焦躁的心情。但是马上又想起自己的初衷:到这里来夜宿就是为了见我所要见的人,那就持一把孤琴,在女萝幽径旁继续等待吧。这首诗的启承转合,其实就是情绪的生、发、波、定。不求有太高深的思想,也不求诗法上有多么奇特,着力表现一种雅趣,一种如泉水般幽凉淡雅的清愁。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83]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84]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85]
荏苒几盈虚,[86]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87]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88]
解析
诗人与从弟,曾高卧南斋,掀开窗帷,欣赏那初升的清月。月光的清辉,让流水和树木的颜色笼上迷蒙的淡光,这种潋滟的波光,又映照到窗户。光阴荏苒,月亮盈虚,这澄明的光辉,变换了古今。今夜,“美人”崔少府身在清江之畔,必定有如古时在楚国做官的庄舄思念故乡越国之苦。相隔千里,而共有此月,彼此的情状是如何呢?此时微风正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这首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将崔少府称为“美人”,这绝非是谐谑之语,而是将之视作品德高洁之人,这也是一种《离骚》的意象传统,即所谓“香草美人”。
丘为
丘为(生卒年不详),字不详,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不第,归里苦读。至天宝初始登进士,与王维、刘长卿友善,尝相唱和。官至太子右庶子,致仕归,时年八十馀,继母健在,给俸禄之半,以孝称。年九十六,以寿终。诗擅五言,善摹湖山景色。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89]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90]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91]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92]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93]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94]
解析
诗人丘为所交往者多为田园山水诗派诗人,故而其诗大多为五言,多写田园风物。这首《寻西山隐者不遇》就是这一类诗歌。
山顶之上,有一座茅屋,离山底下有三十里之遥。走到茅屋外面叩门,并无僮仆开门,从门缝窥进去,只有桌案茶几。此中主人,如果不是去山中取樵,那就是去独钓秋水了。因为这样的不凑巧和小差池,而没有见到隐者,有点遗憾。那青草的颜色,在新雨之中,显得格外碧绿。松涛的声音,起伏在晚间的窗棱之中。这里如此幽绝,已经足够涤荡干净一己之心情。虽然没有宾主对面,表达心意,但这番寻觅、静驻,已经能让我颇得清静之道理。因此,觉得已经没必要再等待这位主人,而是兴尽下山了。
这首诗写法朴实,寻人不遇,却因为登高而遇到了隔绝在尘世之外的景致,照样获得了一番方外之理。全诗平淡、舒徐和自然,正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作风。
[1] 终南山:一称南山,在今西安市南。过:拜访。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山人,指隐士。
[2] 却顾:回头望。翠微:轻淡青葱的山色。
[3] 相携:手拉着手。此犹言相伴。及:到达。田家:指斛斯山人家。荆扉:柴门。
[4] 青萝:即女萝,地衣类植物。行衣:行人的衣服。
[5] 憩:休息。挥:此处为尽情饮酒之意。
[6] 松风:乐府琴曲有《风入松》。河星稀:银河中星辰稀少,说明夜将尽。
[7]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巧。与世无争。
[8] 将:与,和。
[9] 相期:互相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
[10] 燕:指古燕地,即今河北、辽宁一带。秦:指古秦地,即今陕西关中一带。
[11] 妾:旧时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12] 罗帷:丝织的帐幕。
[13] 岳:指泰山。在今山东泰安。
[14] 岱宗:即泰山。古代尊为五岳之首,故称。齐鲁:春秋国名。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
[15] 造化:大自然。钟:集中。
[16] 决眦:张大眼眶。
[17] 会当:终当。含有定将的意思。凌:登上。
[18] 卫八:名不详。八是其在兄弟中的排行。处士:隐者。
[19] 动:往往。参与商:二星名,东西相对,此出彼没。
[20] 苍:鬓发斑白。
[21] 访旧:打听故旧亲友的消息。热中肠:心中火辣辣的,形容情绪极为激动。
[22] 君子:指卫八处士。
[23] 怡然:和悦的样子。父执:父亲的好友。
[24] 间:夹杂。黄粱:粟米名,即黄小米。
[25] 累:接连。觞:酒杯。
[26] 故意:老友念旧的情意。
[27] 幽居:幽静的居处。
[28] 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女。
[29] 关中:今陕西潼关以西。
[30] 收:收殓。
[31] 转烛:烛光随风摇动,喻世态反复无常。
[32] 轻薄儿:轻浮放荡的青年。
[33] 合昏:即夜合花,朝开夜合。
[34] 萝:女萝,为松萝科植物。
[35] 掬:两手捧东西。
[36] 修竹:修长的竹子。
[37] 吞声:失声痛哭。恻恻:伤痛。
[38]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瘴疠: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疾病。逐客:贬谪流放远地的人。时李白因事流放夜郎。
[39] 枫林:指李白流放的江南地区,其地多枫林。典出楚辞《招魂》。关塞:指秦陇关塞。时杜甫在秦州。
[40] 颜色:指梦中所见李白的面容。
[41] 告归:谓魂告辞归去。苦道:反复说道。
[42] 冠盖:帽子和车盖。代指京城的达官贵人。斯人:此人。指李白。
[43] 网恢恢: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身反累:指被流放。
[44] “千秋”二句:阮籍《咏怀》:“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45] 落第:未考取进士。
[46] 圣代:圣明之世。英灵:英俊灵秀的人才。
[47] 东山客:指隐居之士。东晋谢安曾隐居东山。采薇:殷末伯夷、叔齐曾采薇于首阳山下。后世即以“采薇”代称隐居。
[48] 金门:汉宫有金马门。此指朝廷。
[49]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京洛:指长安与洛阳。
[50] 同心:朋友。违:分离。
[51] 桂棹:用桂树做的划船工具。此代指船。
[52] 行客:指綦毋潜。落晖:落日。
[53] 适:偶然。
[54] 饮君酒:劝君饮酒。何所之:往何处去。
[55] 归卧:隐居。南山:指终南山。秦岭山峰之一。陲:边。
[56] 青溪:在今陕西沔县东。
[57] 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
[58] 趣:同“趋”,奔走。
[59] 漾漾:水波动荡的样子。菱荇:两种水草名。葭苇:芦苇。
[60] 澹:恬静。
[61] 盘石:又大又平的石头。将已矣:意谓从此隐居结束此生。
[62] 渭川:即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
[63] 墟落:村庄。穷巷:深巷。
[64] 雉雊:野鸡鸣叫。
[65] 式微:《诗经》篇名,诗写归隐之思,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66]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后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
[67] 宁:哪会。微:卑贱。
[68] 越溪:指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相传西施曾在此浣纱。
[69] 悟:发觉。
[70] 傅:通“敷”,搽抹。罗:丝织品。
[71] 君:指吴王夫差。娇态:做出娇媚的样子。怜:爱。
[72] 持谢:奉告。效颦:模仿西施皱眉头。此用“东施效颦”典故,见《庄子·天运》。
[73] 兰山:一作“万山”。在今湖北襄樊西北。
[74] 隐者:诗人自称。
[75] 荠:荠菜。洲:水中陆地。
[76] 何当:何时。重阳节: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77] 山光:照山的阳光。池月:映池的月亮。
[78] 散发:古人平时束发,散发表示闲放不拘。轩:窗。
[79] 业师:名叫业的和尚。师是对和尚的尊称。山房:指寺宇。丁大:丁凤。大是其排行。
[80] 壑:山谷。倏:忽然。暝:昏暗。
[81] 烟鸟:暮烟中的归鸟。
[82] 之子:指丁大。宿:隔夜。萝径:长满地衣类植物的山路。
[83] 从弟:堂弟。山阴:今浙江绍兴。少府:即县尉。
[84] 帷:帐幕。
[85] 澹:水波摇动。演漾:荡漾。
[86] 荏苒:形容时间推移。盈虚:指月圆月缺。
[87] 美人:指崔少府。越吟:唱越地之歌。
[88] 千里共:指虽相隔遥远,但却共赏一轮明月。兰杜:兰草,杜若,均香草名。
[89] 茅茨:茅草屋。
[90] 扣关:敲门。
[91] 巾:用巾覆盖。
[92] 差池:参差不齐。此指你来我往,未得见面。黾勉:努力。
[93] 契:融洽,接触。
[94] 之子:此人,指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