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新界之位置、氣候及區域
新界與九龍、香港島,組成今日香港地區。其位處中國南面廣東省南部海濱的北岸,珠江三角洲的東岸,即於北緯22°08'至22°35'及東經113 °49'至114°31'之間,暨於廣州東南約130公里,北京西南偏南約2070公里,東京西南偏西約2800公里。新界本土北面與深圳經濟特區相連,兩區以深圳河相隔;而新界本土南接九龍半島,兩區又以區議會分界線作劃分,並包括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組成。(1)
自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以後,港府於沿岸地帶大量填海,使新界的陸地面積不斷擴大。滄海變桑田,陸地面積亦隨之發生變化。新界本土及島嶼的填海面積分別為28.52平方公里及18.91平方公里。現時新界本土面積為748.06平方公里,大嶼山為147.16平方公里,新界島嶼(大嶼山除外)為81.63平方公里,新界的總面積合計有976.85平方公里。
雖然新界屬於香港地區之下的一個行政分區,但總面積(香港總面積為1104.38平方公里)比重約為:新界佔88.46%(976.64平方公里)、香港島(包括鄰近島嶼)佔7.29%(80.47平方公里)、九龍(包括新九龍)佔4.25%(46.93平方公里)。(2)
新界地區氣候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清涼且乾燥,高地偶有霜降及下雪;春季則和暖潮濕;夏季炎熱潮濕多雨,偶有因雷暴而下雹;秋季涼爽,陽光充沛。香港每年六月至十月或會被熱帶氣旋(颱風)及暴雨侵襲,並終年因汽車、火力發電廠及隨東北風南下的污染物而出現煙霞。 (3)以2010年為例,全年溫度以一月、二月為最低,平均17℃,最高溫度的月份為七、八、九月,然高達35℃的時候極少,全年平均溫度約23.2℃。(4)
新界屬山地丘陵地區,山多平地少。新界最高的三個山峰是大帽山(957米),鳳凰山次之(934米),大東山再次(869米)。而低地約佔兩成土地,並主要集中在新界西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及上水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故在暴雨時節易遭洪水泛濫。
在英治時期,不論是租借地,抑或是英國屬地,都是在同一個行政區下治理,而普通的行政分區也分為四個部分:(一)香港島;(二)九龍;(三)新九龍;(四)新界。(5)其中,「新九龍」一地,所指的是於1937年將九龍界限街以北至獅子山以南的土地歸入九龍部分,包括現時的觀塘區、黃大仙區、九龍城區(界限街以北地區,即九龍城、九龍塘等地區)和深水埗區(不包括昂船洲)。但根據香港法例,新九龍仍然是新界的一部分。 (6)
新界在英人租借初期,港府為了方便管治,於是將其分成八約:
(一)九龍約,分有:九約、六約、全灣三分約。
(二)沙頭角約,分有:禾坑、蓮麻坑、下堡、鹿頸、南約、谷埔、慶春七分約。
(三)元朗約,分有:八鄉、錦田、十八鄉、屏山、廈村、屯門、大欖涌、龍鼓灘八分約。
(四)雙魚約,分有:林村、新田、龍躍頭、船灣、翕和、蔡坑、上水、粉嶺、侯約等九分約。(7)
(五)六約:(區內無分約)。
(六)東約,分有:西貢、樟木頭、高塘、赤逕等四分約。
(七)東島洞,分有:吉澳、東平洲、塔門、白潭洲、白蠟洲、滘西、鹽田子等七分約。
(八)西島洞,包括:龍鼓、赤鱲角、馬灣、青衣、大嶼山(東涌、大澳、煤窩)、平洲(今之坪洲)、尼姑洲、長洲等十分約。
二次大戰後,英人重新接管香港,新界的行政分區也產生了變化,分為:荃灣、元朗、新田、上水、沙頭角、大埔、沙田,及西貢等八區。至1969年2月28日起,新界民政署下設七處理民府:即元朗理民府、屯門理民府、大埔理民府、沙田理民府、荃灣理民府、西貢理民府及離島理民府。 (8)
1982年,港府實施「地方行政計劃」,在全港各區設立一個區議會及一個地區管理委員會。由1997年7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前區議會由臨時區議會取代,而自2000年1月1日起,各臨時區議會亦被18個新成立區議會所取代,負責討論區內民生事務。新界有九區:分離島區、葵青區、北區、西貢區、沙田區、大埔區、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