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大秦七百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附庸国到诸侯国的转变

公元前778年,秦襄公继位,他是秦庄公的次子,世父的弟弟。这时秦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极其严峻。此前一年(前779),周幽王以六个师的兵力讨伐戎人,遭遇惨败,统帅战死。戎人势力如日中天,对西周政权已构成严重威胁。作为西周王室的附庸国,秦国的责任是在西线阻止戎人的进逼,军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襄公二年(前777),秦国遭到沉重一击。戎人挟战败王师之余威,大举进攻犬丘。襄公的哥哥、一心想报仇雪恨的世父率军迎战,被打得大败,沦为戎人的俘虏。不过,戎人并没有杀害世父,关押了世父一年多后,把他释放回秦国。世父一心想要杀死西戎王以报祖父之仇,为什么戎人会释放他,史书语焉不详。也许是戎人敬重勇士,更可能的一个原因,是戎人希望与秦国缓和关系,秦国虽小,秦人之悍勇也是令戎人头疼的。

此后几年,秦国与西戎的关系似乎有所缓和,双方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冲突。然而,秦国的主子、西周的统治者周幽王就没那么幸运了。

周幽王是西周末代天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为了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不仅如此,周幽王还废掉王后(申后,申侯的女儿)与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其子伯服为太子。申侯闻讯勃然大怒,引犬戎(西戎的一支)军队进攻镐京。由于周幽王倒行逆施,诸侯们都拒绝出兵勤王。

不在诸侯之列的秦国却出兵相救。《史记》载:“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当年秦仲被戎人所杀,秦土沦陷,若非周宣王出手相救,秦国早就从地图上消失了。周王室的恩德,没齿难忘。然而,单凭秦国的力量,还是无法拯救周天子。镐京最终被犬戎军队攻陷,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脚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骊山之变”。

骊山之变后,前太子宜臼登上周天子的王位,是为周平王。由于首都镐京经历浩劫,破败不堪,新的周王开始漫漫东迁之路,从镐京迁都到洛邑,这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代结束,东周时代开始,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

这是周王朝历史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周王室是天下之共主,经骊山之役后,元气大伤的周王地位大降,完全丧失领袖的地位。躲于幕后的诸侯们则是群雄并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纵横捭阖,争雄斗霸。至此历史为之一变,天子成了配角,诸侯成了主角,中国由是进入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时代。

一向重义气的秦人又充当勤王先锋,护送周平王东迁。

放眼天下,那么多诸侯王公,只有秦国是最卖力、最忠诚的。对于秦襄公的义举,周天子当然要给予回报。然而,此时周平王实在囊中羞涩,拿不出几样值钱的东西来赏赐,怎么办呢?天子毕竟是天子,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首先,周天子大笔一挥,册封秦君为诸侯。周平王虽然落魄,名义上仍是至尊无上的天子,搞点虚名的权力还是有的。在此之前,秦不过是个附庸国,政治地位低下。为回报秦襄公的勤王义举,周天子封他为诸侯。这样,秦的政治地位大大提升,与东方诸侯们平起平坐。不要小看这个虚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有了诸侯之名,就可以成就诸侯之业。

其次,周天子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赏赐给秦国。表面上看,秦襄公获益颇丰,然细究之后,我们就可发现,周天子的“赏赐”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罢了。来看看周平王是怎么说的:“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原来封赏给秦国的岐西之地,早已落入戎人之手。能不能得到这块土地,那得看你秦国是不是有本事抢回来。这算是赏赐吗?

不管怎么说,秦国有了新的方向与奋斗的目标。公元前767年,秦襄公讨伐戎人,在岐山前线病亡,夺取岐西的历史重担,落到其子秦文公身上。


秦国的处境是比较尴尬的,虽有诸侯国之名,却无与之匹配的土地。要从强大的西戎人手中夺取岐西,无异于虎口拔牙。秦襄公死后,秦文公继位,秦与西戎的战争仍迟迟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直到秦文公十六年,即公元前750年,秦军才取得重大胜利。是年,秦文公大举伐戎,终于击败戎人,收复岐山以西的地盘。

依照与周天子的约定,秦文公把岐山以东的土地归还周室,岐山以西则归属秦国。这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扩张,不仅土地面积大大增加,还得到大量的人口。这些新的人口,主要是“周余民”,就是未跟随平王东迁的周人。在那个战乱时代,无论对于经济还是军事,人口都是极其重要的。同时,文明程度较高的“周余民”并入秦国,也大大提高了秦人的文化水平。

除了开疆拓土之外,秦文公还初步奠定了秦国的制度基础。在秦襄公之前,秦国只是周的附庸,就是个小地主而已,谈不上什么制度建设。秦襄公被册封为诸侯后,没几年就死了,来不及制定国家的规章制度。长期以来,秦国在文化上极其落后。非子开国后,秦的任务就是养马,秦的君主相当于农场主。自秦仲死后,秦在之后七十多年时间里,为生存而战斗,加上地狭人少,只需简单管理就行了。正式成为诸侯后,秦国就必须在内政上多下点功夫了。

秦文公十三年,即公元前753年,秦国设立史官以记录史事。在周代,各诸侯国都有记史的传统。秦国显然不愿被视为毫无文化的诸侯,不过,由于秦国周边为戎狄势力所包围,因而其文明程度,是远远不如东方诸侯的,秦文公制定的律法,较其他诸侯国更有野蛮、残酷的色彩。公元前746年,秦文公制定诛三族的法律。所谓诛三族,有不同的说法,有些认为是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有些则认为是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不管怎么说,秦国的法律是相当野蛮的。秦文公采取严刑峻法,原因在于秦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强敌环伺,非以严厉手段不足以自保。以前当附庸国时,秦还有周王室可倚为靠山,如今周室衰微,秦只能单打独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亡国。

尽管秦文公的制度建设是粗糙且野蛮的,但毕竟是从无到有,功不可没。因此,在秦文公去世后,他的谥号是“文”,这是对他文治成就的肯定。


秦文公统治秦国长达五十年,有半个世纪之久。这既使秦国有一段比较长的政治稳定期,同时也埋下了后患。因为他把太子给熬死了,只能把君位传给嫡长孙。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嫡长孙秦宪公坐上国君宝座时,年仅十岁。一个十岁的孩子,如何有能力治理一个国家呢?因此,国家的权力实际上落入权臣大庶长弗忌、三父等人之手。

自秦军于公元前750年夺取岐西后,秦与西戎的战争告一段落,直到秦文公去世,三十六年间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事。秦宪公上台后,在大庶长弗忌等权臣的主导下,秦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

宪公三年(前714),秦军大举进攻戎人的一个聚居点荡社,其首领号称“亳王”。次年,秦军铲平荡社,亳王落荒而逃。宪公十二年(前705),秦军进攻荡氏,消灭这支戎人部落。

尽管秦国由于文化落后,被华夏诸侯们视为异类,但其在西方的战斗,对捍卫中原华夏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戎人的势力分布极广,与华夏诸侯的势力犬牙交错。当时各诸侯国中,攘夷成就唯一能与秦国相媲美的只有郑国。因此,倘若不是秦国英勇抗击,西戎的势力或许早就深入中原了。


秦军在伐戎战争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内政坛却暗流涌动。

公元前704年,秦宪公去世,年仅二十二岁。当时秦宪公的长子已被立为太子,但执掌权柄的弗忌、三父等人发动政变,废黜太子,立宪公幼子出子为国君。由于史料所述甚略,我们对这一政变的内情知之甚少。有历史学家结合考古资料,认为太子是鲁姬所生,而出子是王姬所生,因此政变的背后显然涉及后宫之争。

出子被立为国君时,年仅五岁。六年后,三父等人又一次发动政变,派人伪装为强盗,把出子杀了。三父为什么要杀出子,史书同样没有给出答案。不过,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弑君是春秋初期的一道血腥风景线。

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权力下移。周天子失势,权力下移到诸侯;诸侯失势,权力下移到大夫。因此,孔子才把这个乱世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出子被弑之前,卫国的州吁弑杀了卫桓公;鲁国的子翚弑杀了鲁隐公;宋国的华父督弑杀了宋殇公;后来的霸主晋国更是陷入半个世纪的内战,好几任晋侯都死于反政府军之手。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秦国爆发弑君事件,实在不足为奇。

三父弑杀秦君出子后,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又把被废黜的前太子扶为国君,史称秦武公。秦武公的父亲秦宪公死时只有二十二岁,后来出子又当了六年国君,可以推断武公继位时年龄也不过十几岁。三父显然把武公视为可以摆弄的傀儡,但经历过浮沉的武公在心智上较同龄人要成熟得多。他不动声色地培植自己的势力,终于在上台后的第三年(前695)反戈一击,把三父等弑君者一网打尽,并采取了最严厉的惩罚:诛三族。

从秦武公的谥号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武功赫赫的君主。武公元年(前697),秦军讨伐彭戏氏(西戎的一支),进抵华山脚下;武公十年(前688),秦军伐邽、冀之戎,占领其土地,并第一次置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县治。次年,秦武公又在杜、郑二地置县,同时灭掉小虢。这时的秦国,土地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关中的渭水流域基本上为秦所控制。

应该说,秦武公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时间二十年,开疆拓土,并设立县一级行政区,为后来秦的郡县制奠定了基础。不过,在他死后,秦又暴露出文化野蛮的一面,竟然以六十六个活人为其殉葬。

从秦庄公向周王室借兵复国,到秦武公去世,秦国奋斗了将近一百五十年,终于从一个不起眼的附庸国,崛起成为西部的一大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