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大秦七百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秦仲亡国与秦庄公复国

非子成了秦国第一任国君,荣耀的背后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尽管秦只是不起眼的附庸国,却肩负着周王室的重任:安抚西戎蛮族部落。

这里简单说一下当时西周面临的外患。周孝王上台前,西周屡屡遭到戎狄入侵,《汉书》称“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孝王五年,西周与戎人达成和解,西戎向周王室献上良马,双方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刚刚开国的秦国作为周王室的马前卒,任务就是安抚西戎。

跟西戎打交道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很危险的。到周厉王时,发生了一件事。非子有个哥哥,名字叫成,其家族遭到西戎的进攻,全族几乎被屠灭。中国古代是很讲究血缘的,西戎屠灭秦之亲族,就与秦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这个仇,是非报不可的。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他是周朝历史上的一位中兴名君,力图重振周王室的辉煌。上台伊始,周宣王便频频用兵,先是讨伐北方的猃狁(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戎狄部落),继而南征淮夷。

此时秦国已历经四代,第四任君主秦仲在周宣王中兴事业的感召下,主动请缨讨伐西戎,欲报亲族被灭之仇。志在中兴的周宣王遂任命秦仲为大夫,率军讨伐西戎。秦仲拼命三郎的精神值得点赞,但他的这种行为确实不明智。西戎非常强大,连周王室都打不赢,何况秦国这个弱小的附庸国呢?要知道这时的秦军,基本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这注定是一场鸡蛋碰石头的战争,在西戎人凶猛的反扑下,秦军节节败退。周宣王六年(前822),西戎攻入秦国,杀死秦仲,整个秦国都沦陷了。刚刚立国数十年的秦国,就这样悲壮地灭亡了。

如果故事就这么结束,这本书就不用写了,后人也会忘掉曾经有一个叫“秦”的小国。幸好,故事峰回路转了,历史有时比小说更跌宕起伏。

秦仲死后,他的五个儿子狼狈地逃到周都镐京。他们已经一无所有,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伟大的周宣王身上。

周宣王念及秦仲的忠勇,又被其五个儿子的复仇精神所感动,遂借出一支七千人的军队,交给秦仲长子,勉励他英勇奋战,收复家园。西周的军制是这样的:周王室拥有六个军的兵力,每个军整编人数是一万两千五百人,六个军是七万五千人。周宣王一下子借给秦仲儿子们七千人,相当于中央军十分之一的兵力。考虑到秦只是个附庸国,周宣王的出手着实大方。借军队与借钱是不同的,打仗是要死人的,死了人你怎么还呢?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秦国对此感恩戴德。即便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秦国仍有过几次勤王的义举,究其原因,就是对周宣王慷慨借兵的回报。

秦仲的长子,史称秦庄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君主。秦庄公这个名称我们要说一下,当时秦国只是附庸国,不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内,国君不应当称为“公”,这显然是后世追赠的尊号。

凭着七千精锐王师,秦庄公打败西戎,重新夺回土地。西戎是周室最危险的敌人,由于秦庄公在反击西戎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周宣王更加倚重他以阻止戎人东进。为此,周宣王扩大秦国的地盘,把秦之先祖大骆的封地大丘也划给秦国,并封秦庄公为西陲大夫。显然,中兴之君希望秦国能成为捍卫周室、抵御西戎的铜墙铁壁。


收复失地,对秦庄公只是开始,远非结束。七千王师撤走后,秦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强大的戎人搏斗。此时的秦国,土地狭小,人口不多,怎么办呢?只能撸起袖子自己干,国君亲自出马,身先士卒。这一干就是四十四年!

天晓得这是一场多么实力悬殊的战争。在这四十几年的时间里,别说秦国,就是精锐的周王师都被戎人打得七零八落。

公元前797年,周宣王伐太原之戎,不克;公元前792年,周宣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公元前790年,戎人发动报复式进攻,灭掉姜侯之邑。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令周宣王的老脸挂不住了。公元前789年,周宣王召集南方诸侯的军队,拼凑起一支联军,称为“南国之师”,讨伐姜戎。在千亩之战中,周军大败,这支“南国之师”几乎全军覆没。此后,周宣王再也无力发动对西戎的新一轮攻势,中兴事业就此结束。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命伯士为统帅,率领六个师的兵力,于公元前779年大举讨伐六济之戎,此役王师依然惨败,连统帅伯士都战死沙场。

通过周与西戎战争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弱小的秦国处境是何等艰难,简直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幸运的是,秦国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这人便是秦庄公。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为了全身心投入与西戎的战争,秦庄公索性把政务交给弟弟,自己带着三个儿子,常年奋战在第一线。后世秦人以尚武而著称,这种尚武精神正是从秦庄公开始的。秦庄公把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灌注到军队中,使之成为秦国之血脉精魂。

以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秦庄公去世后,其长子世父应该继承君位。但世父是天生的武士,除了复仇,别无他想。他曾经立下誓言:“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就是说,戎人杀了我祖父秦仲,我若不手刃西戎之王,绝不敢踏入城邑半步。因此,世父把君位让给弟弟,自己接过父亲的大旗,继续与西戎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