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不安的四代乱政
随着吴国的崛起与楚国的衰落,春秋时代已进入尾声。
秦国救楚后四年,即公元前501年,秦哀公去世。秦哀公在位时间总计三十六年,除了救援楚国之外,基本上毫无建树。他是比较长寿的君主,太子死得比他早,因而君位由孙子继承,史称秦惠公。史书对秦惠公所言甚略,只知道他在位九年,死后其子秦悼公继位。秦悼公在位十五年,史书同样没有记录他什么事迹。不过,总的来说,秦国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安定的,比起外面世界的喧嚣,秦国无疑可以算是一方乐土,既无战争,也无内乱。
与秦国的平静相比,东方大地正刮起一阵阵政治风暴。首先是秦的邻居晋国,随着晋楚争霸的结束,晋国内部权力斗争愈演愈烈。长期以来,晋国实行六卿制,六大家族掌握政权,相互倾轧,最终导致内战爆发。在内战中败北的中行氏、范氏出局,六卿制演变为四卿制,依然钩心斗角,各不相让。与晋国不同,齐国则是田氏一家独大,君主大权旁落,形同傀儡,甚至成了被弑杀的对象。不过,在春秋末期唱主角的则是吴国与越国,这两个新兴大国大打出手,争雄于东南,最终以越王勾践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去世,秦厉共公继位。次年,春秋的大幕落下,战国的大幕缓缓拉开,历史将进入一个更为残酷血腥的兼并时代。
战国伊始,秦国由于国内政治稳定,成为众多诸侯的拉拢对象。蜀国、楚国、义渠(戎人之一支)、晋国都先后“来赂”,也就是“献礼”的意思。另一支戎人繇诸也向秦国“乞援”,证明秦国对于周边国家及部落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作为长期的对手,晋国为什么会极力拉拢秦国呢?史书并没有就此事给出一个解释。不过,我们参照晋国史就可以看出,此时晋国内部的权力争斗已经白热化了。晋国君主完全失势,大权落入知、赵、魏、韩四大家族之手,其中以知氏和赵氏最强大,双方明争暗斗,势同水火。在这种背景下,以晋国为主导的中原政治体系基本瓦解,曾经销声匿迹的戎狄势力有卷土重来的趋势。我估计晋国拉拢秦国,是为了共同打击戎人,这似乎能从后来的史实中得到印证。
公元前461年,秦厉共公出动两万大军,证讨大荔戎人,击破其王城。在此前后,晋国赵襄子灭代戎。公元前457年,秦国进攻绵诸戎人;同年,晋国知瑶进攻中山(白狄所建之国),取穷鱼之丘。公元前444年,秦国进攻义渠之戎,生擒义渠王;同年,晋国韩氏、魏氏灭伊洛阴戎。至此,长期与华夏为敌的戎人被迫远遁,中原无戎患。我们可以看到,秦、晋两国对戎狄势力的打击保持着一种默契,几乎是同步的。
从西周末期开始,华夏族就面临戎狄的巨大威胁,西周政权就是被犬戎颠覆的。在华夏的攘夷战争中,秦与晋两国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戎人的势力多被秦国消灭,而狄人的势力则多被晋国消灭。
在秦厉共公统治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不是攘夷之战,而是晋国内战。在晋国内斗过程中,知瑶赢得绝对优势,他以武力迫使魏氏、韩氏臣服,赵氏却不肯低头。公元前455年,知瑶会同魏、韩二氏进攻赵氏,兵围晋阳。晋阳之战是战国时代最残酷的战事之一,堪比长平之战。经过三年的血战,知瑶已是胜券在握,谁知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魏氏与韩氏突然反水,联合赵氏,灭掉了知氏。尽管赵、魏、韩要到五十年后才正式独立,但三家分晋已经成为事实。
晋国的分裂,对秦国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惜的是,秦国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在秦厉共公死后,秦国陷入四代之乱,导致国力大衰。
秦国的四代之乱,始于秦躁公,他是秦厉共公的儿子。
由于战国初期的史料极为匮乏,我们对秦国衰落的内情知之甚少,但有两个事实证明秦国遇到了大麻烦。其一是南郑的叛乱。南郑是秦厉共公于公元前451年修筑的新城,公元前441年发生叛乱,前后仅相隔十年。其二是义渠的入侵。秦厉共公于公元前444年伐义渠,俘义渠王;十四年后,义渠卷土重来,进攻秦国,兵锋直抵渭南。
秦躁公去世后,其弟秦怀公继位。四年后(前425),庶长鼌及一帮大臣发动政变,秦怀公自杀身亡。这起政变的内情,我们同样不清楚。秦国的内政一直很稳定,自从公元前698年秦出子被弑以来,秦国已有270年未发生弑君之政变,在政变频繁的东周时代,这简直是奇迹。然而,随着秦怀公之死,奇迹终结了。
除了内乱,秦国还面临外患。秦怀公孙子秦灵公继位后,秦国迎来历史上最严峻的一次考验:魏的入侵。此时魏名义上仍属于晋国,还没有完全独立,故而笔者只称其为“魏”,而不称“魏国”。关于秦魏战争的详情,放在下一章说,这里单说秦国的内政。
秦灵公在位十年后去世,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下一任国君秦简公竟是灵公的叔叔。这在秦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国君去世后,权杖一般交给儿子或弟弟,也有孙子,都是辈分低的人。叔叔继承大统,这在秦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因此,这件事背后,肯定充满权力场上的争斗,不是合法的权力转移。秦简公统治时期,秦国的河西之地被魏军完全占领,秦国在战略上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在秦简公之后是秦惠公,他是简公之子。不过,有件事很奇怪,在此之前秦国已经有一个秦惠公,就是秦厉共公的祖父。我们读历史时,看到秦穆公、秦简公、秦惠公等称呼,都是死后的谥号,生前不是这样叫的。有些电视剧、小说在这方面总闹笑话,比如当着秦穆公的面称呼他为“穆公”,这岂不就荒唐了吗?谥号就是死后对其一生的评判,有点“盖棺论定”的味道。国君的谥号一般都不会重复,重复就会搞乱了。但是秦国有两个秦惠公,这是比较奇怪的。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公继位。出公年幼,秦国大权落入其母(史称小主夫人)手中。小主夫人临朝,任用奸臣,“群贤不悦自匿,百姓郁怨非上”。诸大臣便有更立国君的想法,推翻小主夫人的统治。要立谁为国君呢?大家选中了一个人:秦灵公的儿子,侨居于魏国的公子连。
我在前面说过,秦灵公死后,继承君位的人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叔叔。此事背后定有阴谋,作为秦灵公的儿子,公子连不但没有获得继承权,反而到魏国避难,极不合情理。不过,由于战国初期史料非常零散,对于这段扑朔迷离的秦国动荡史,很难复原其全貌。
从血统上看,公子连是秦灵公之子,根正苗红,具有当国君的资格。由于小主夫人不得人心,国内反对派暗中联络侨居于魏国的公子连。机不可失,公子连即刻动身返回秦国。当时驻守秦国边塞的庶长菌改也是反对派,打开城门,放公子连入塞。
公子连返回的消息传到都城,小主夫人大惊,急派军队前往拦截。为了掩人耳目,小主夫人谎称有外敌入寇边关。由于庶长菌改策反政府军将领,军队半途哗变,转而拥护公子连,并宣誓效忠。
形势不可思议地发生了逆转。公子连率领这支反正的军队进军雍城,大军势如破竹,攻下雍城,包围了小主夫人的宫殿,小主夫人自杀,年幼的秦出公也被杀死。政变的结果,公子连登上国君宝座,这便是一代明君秦献公。
从秦躁公到秦出公,历经四代人,前后五十七年,秦国陷入内政混乱、外患频频的局面,前后有两位君主死于非命。这是秦国历史上的一段衰落期,史称“四代乱政”。随着秦献公的上台,结束了四代乱政的局面,但秦国仍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大片国土沦入魏国之手,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