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楚国始末
迁延之役,是晋国霸权衰落的一个标志。一年后,晋悼公去世,晋国诸卿家进入新一轮的权力斗争,相互倾轧,互相屠杀。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晋国的内斗,令秦国获得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史书称:“时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内相攻,是以秦晋久无事。”
时间已是春秋时代的晚期,中国的诸侯版图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晋国为了打击楚国,大力扶植东南的吴国,吴国以火箭般的速度蹿起,成为楚国的劲敌。同时,老牌诸侯齐国被晋国压制一百年后,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终于走上复兴之路,对晋国构成严重的威胁。晋楚百年争霸的大幕已经缓缓落下,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晋国与楚国作为超级强国的地位已是摇摇欲坠,在此背景下,一向爱好和平的宋国人又一次发动国际弭兵运动。这次弭兵运动的灵魂人物是宋国大夫向戌,他是非常伟大的政治家,和平运动的先驱。
公元前546年,向戌走马灯似的连续出访晋、楚、齐三国,三国君主均同意实现弭兵。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前往秦国。秦国除了曾参与楚国几次军事行动外,其对手只有一个晋国,实力又不如晋国,弭兵显然对秦国有利,于是同意向戌的计划。只有一个强国没在向戌的邀请之列,那便是东南新兴的吴国,因为吴国被视为蛮夷之邦,化外之地。
晋、楚两大超级强国想从弭兵运动中捞到好处,于是达成一个协定:所有与会的诸侯国必须同时向晋、楚两国朝贡,只有齐国与秦国在豁免之列。也就是说,晋国与楚国都承认齐国与秦国的大国地位,不能把两国与其他中小诸侯国等同视之。
有些读者对秦国有个错误认识,以为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其实不然,从秦穆公开始,秦国就是一等的军事强国,从来没有沦为二流国家。正因为如此,在晋国霸业最强盛时,也没办法打倒秦国。弭兵之会,主要是中原诸侯的和平运动,对秦国实质意义不大,秦国甚至没有派代表参加会议。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弭兵之会,客观上提升了秦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其大国地位得到与会各国的认同。
向戌弭兵结束了晋、楚长期以来的争霸局面,战乱频繁的中原获得了难得的和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天下无战事。晋国把刀锋转向戎狄,连续灭掉肥国、鼓国等白狄国家,消灭陆浑戎,继续开疆拓土。楚国则开启与新兴吴国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这是春秋晚期最激烈的一个战场。
公元前537年,秦景公去世,秦哀公继位。秦国仍然与楚国保持战略同盟关系,双方以政治婚姻巩固友谊。公元前523年,秦哀公把女儿嫁给楚平王之子熊建。这桩看似普通的婚姻,最终竟然导致楚国巨变,成为楚国由盛而衰的一个导火索。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楚平王有个心腹叫费无极,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奸臣,他与太子熊建的老师伍奢有个人恩怨,因而处心积虑想报复。费无极被楚平王派去秦国迎接公主,看到这位公主长得相当漂亮,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禁想到一个恶毒的计划。
回国后,费无极在楚平王面前大力渲染秦国公主的美貌,并怂恿楚平王把儿媳妇占为己有。天下哪有不好色的君王,楚平王怦然心动。秦国公主还没进太子熊建的洞房,先进了楚平王的洞房。
堂堂楚国太子的女人,竟然变成父亲的女人。这件事让熊建非常难堪,颜面扫地,紧随而来的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首先,楚平王霸占太子妃后,熊建的生母蔡氏开始失宠,对太子来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其次,对于这件事,若是说熊建一点怨言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这便给了费无极攻击的理由。
很快,费无极开始频频在楚平王面前进谗,称太子心怀怨恨,有谋反之心,而伍奢则是其帮凶。楚平王下令逮捕伍奢,并打算诱捕他的儿子伍尚与伍子胥。伍尚自投罗网,与其父一同被处死;伍子胥则只身逃亡,最后逃到吴国,成为楚国的死敌。
秦、楚联姻的结果,最终给楚国带来致命的打击。
伍子胥逃到吴国后,成为吴王阖闾的左膀右臂,又招揽旷世奇才、兵学巨人孙武,吴国很快便成为堪与晋、楚媲美的强国。
公元506年,吴王阖闾大举发兵攻楚。在伍子胥、孙武的指挥下,吴国兵团千里大跃进,在柏举之战中大破楚师。而后,越战越勇的吴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对楚军五战五胜,直捣楚国的郢都。此时楚平王已死,楚昭王仓皇出逃,吴军几乎未遭到强有力的抵抗,便攻陷郢都。伍子胥挖开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被杀之仇。
谁也不会想到,曾经雄霸天下的超级强国,这么快就陷入亡国的边缘。尽管楚昭王侥幸逃走,但楚军精锐尽失,仅凭残存的一丁点兵力,如何能打败吴国的侵略军呢?难道不可一世的楚国,就要这样从地球上消失了吗?
放眼天下,谁能拯救楚国于危难之际呢?
楚国虽然有许多小喽啰,但是这些小诸侯实力太弱,根本起不到作用。唯一能帮助楚国的,只有秦国。
在郢都沦陷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侥幸逃了出来。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作为一位爱国者,申包胥的心在滴血。为了拯救楚国,他决定只身入秦,寻求援助。当时申包胥一无所有,没有马车,就靠自己的一双脚,日夜急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秦国。可是,秦国会出兵吗?
秦哀公无动于衷,他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要帮助楚国。秦哀公估计是秦国历史上最舒服的一个国君,自从向戌弭兵后,秦、晋两大宿敌停止了战争。晋国之所以不讨伐秦国,当然不是因为恪守和约精神,而是晋国内部六大卿家斗个没完没了,哪里有空去理会外部之事呢?此时的秦哀公已经当了三十一年的君主,国家太平无事,基本上没有战争,承平日久,谁愿意去蹚楚国的浑水呢?
再者,当年秦哀公把公主嫁给楚国太子熊建,没想到半路杀出个楚平王,把儿媳妇给夺走了。虽说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只能凭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但这桩楚国王室的丑闻,还是损害了秦哀公的声誉。若不是楚平王胡作非为,伍子胥怎么会逃呢?伍子胥不逃到吴国,吴国怎么能打垮楚国呢?因此,楚国落得山河破碎的下场,实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对申包胥的苦苦哀求,秦哀公懒得理睬。
申包胥相信至诚可感动天,于是他祭出独门武器——哭。他赖在秦国的朝堂上不走,一个劲儿地哭,一哭就是七天七夜。一个人哪有那么多眼泪哭上七天七夜呢,估计哭到最后,有声无泪了。他不仅哭,还绝食,什么东西都不吃,也不睡觉。自从有人类以来,要论哭的本领,申包胥若说是第二,无人敢说第一。
这么哭下去,只有一种结果,就是哭死在秦国的朝堂之上。这个就很晦气了。秦哀公忍了七天,没办法,只能出来见申包胥,总不能让他死在这儿吧。
申包胥不是只会哭的人,他也是有智慧的。光激起秦哀公的同情心是不够的,同情归同情,没有实际利益的事,谁会去做呢?他盘算一番,给秦哀公点明两点利害:第一,吴国乃是蛮夷之邦,狼子野心,贪婪无度;如果吴国吞并楚国,势必会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秦国是愿意选择与吴国做邻居呢,还是选择有着长期传统友谊的楚国呢?第二,倘若秦国出兵拯救楚国,楚国必定对秦国感恩戴德,将世世代代侍奉秦国君主。
你看,申包胥还是挺狡猾的。第一点讲的是害,吴国灭楚对秦国是不利的;第二点讲的是利,救了楚国,楚国一定会给回报的。所以,光讲同情心没用,要讲利害,申包胥这次抓到要点了。
这一招果然比较灵,秦哀公有所触动。但事关重大,他还是想深思熟虑一下,吩咐申包胥先去休息休息。申包胥见秦哀公思想有了松动,岂能容他有时间动摇呢?便趁热打铁说:国君尚在危难之中,作为臣子哪敢安心休息啊。
申包胥拳拳爱国之心,还真把秦哀公给打动了,秦哀公终于答应出兵。
此时楚国的残余力量在公子期与子西的率领下,扯起抗战的旗帜。面对强大的吴军与伍子胥、孙武两位旷世名将,楚军打得十分辛苦。楚国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所幸的是,秦国援军终于来了!
秦哀公派出五百辆战车驰援楚国,由子蒲、子虎两位大将指挥。在春秋时代,战车是最重要的武器,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标志,所以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这样的说法,千乘就是一千辆战车,万乘就是一万辆战车。
春秋时代,一辆战车一般配置七十五人,其中车上三人,步兵七十二人。当然,实际配置,各诸侯国是有所不同的。我们以一“乘”七十五人来计算,秦国出动五百乘,对应的兵力大概是三万七千五百人,这在当时算得上兵力雄厚了。
不过,秦国人不愿意打头阵,楚国人对此当然能理解。楚军是为祖国的生存而战,秦军能施予援手,就算是天大的恩德了,也不能提太多要求。楚军正面的敌人,是夫概统率的吴军,他是吴王阖闾的弟弟,这支军队是吴军中的精锐。公子期率先发动进攻,夫概率军迎战。双方杀得难解难分时,秦军出现了,袭击吴军的侧翼,夫概没料到天降神兵,大惊失色,只得落荒而逃。
秦军的参战,扭转了吴楚战争的局面。对吴王阖闾来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忽然接到后方消息,越国乘吴国空虚之际,出兵偷袭。紧接着,夫概在吃了败仗后,偷偷逃回国内,自立为吴王。后方吃紧,前线形势也不容乐观。秦军与楚军联手,奔袭唐国,唐国是吴国的重要战略盟友。唐国无力抵抗,很快缴械投降,吴国被砍掉一条臂膀后,败象已露。
灭掉唐国后,秦楚联军向郢都挺进。驻扎在郢都的吴军统帅正是伍子胥与兵圣孙武,尽管兵力居于劣势,孙武与伍子胥还是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双方首战于雍澨,吴军挫败楚军的进攻。然而,楚国人毕竟是主场作战,为收复首都,众志成城,又有骁勇善战的秦军助阵,锐不可当。
伍子胥与孙武都是聪明人,明白郢都是守不住了。尽管没能够灭掉楚国,他们仍然心满意足,吴国已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奇迹,把一个称霸百年的超级强国打趴下,占领其首都,鞭尸楚王,如此伟大的功业可以写入史册了。在春秋三百年历史里,楚国强盛的时间最长,曾经称霸中原的齐国与晋国,都无法撼动楚国的霸权,谁能想到竟毁于吴国之手。
如果没有秦国,楚国单靠自己的力量能否复国,实是可疑。楚国没有白交朋友,朴实的秦国人一如既往地重信守诺。虽说秦哀公一开始想置身事外,但终究没有袖手旁观。在秦穆公之后,秦国已经有一百多年在国际政治舞台默默无闻,救援楚国,是秦国在春秋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