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河之盟与吕相绝秦
秦康公去世后,秦共公继位。
此时晋国的霸业遭遇严重挫折。随着楚庄王的崛起,楚国进入全盛时代,对中原发动咄咄逼人的攻势,在北林之战中挫败晋军。与战场上的失利相比,晋国更严重的问题是内部权力斗争。晋国元帅赵盾与晋厉公之间矛盾激化,这是卿权与君权之争,矛盾已到不可开交的地步。
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赵盾认为有必要与秦国和解,以免秦国在背后插上一刀。然而,晋国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赵盾不是派使臣前往秦国商议和解事宜,而是企图以武力手段压迫秦国接受和解。
公元前608年(秦共公元年),晋军突然出兵进攻崇国。崇国是秦国为数不多的喽啰国之一,秦国果然出兵救援。赵盾完全打错了算盘,秦国可不是被吓大的,要以武力迫使秦国妥协,谈何容易。秦国非但拒绝妥协,还在次年发动报复战,进攻晋国的焦邑。
其实赵盾多虑了,从秦康公开始,秦国很少主动挑起与晋国的战争。毕竟晋国的国力摆在那里,秦国为什么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秦晋之间的冲突,挑起事端者,一般都是晋国。但是,秦人的性格是很倔强的,不惹事,也不怕事,不会忍气吞声。秦康公时代的战争,起因是晋国出尔反尔,先是要求秦国送回公子雍,然后又半途截击,终于引发冲突。秦共公时代的战争,也是晋国挑衅造成的,不过双方的冲突,并没有扩大化。
秦共公只是过渡性君主,在位四年便去世,权力的大棒交到儿子秦宣公手中。
在秦康公之后,秦国进一步被边缘化了。《左传》对秦国史事记载的篇幅大大减少,只局限于秦晋的纠纷与战争,至于秦国内政,几乎完全是空白。显然,在当时中国的政治版图中,秦国的存在感越来越低,除了晋国,几乎没有哪个诸侯国对秦国有兴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秦国在国际上是孤立的。在崤山之战后,晋国屯兵于桃林塞,堵死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通道。因此,秦国与中原诸侯国的联系完全被割断。秦穆公时代,秦军还有几次亮相于中原,参加过城濮之战与伐郑之战。从秦康公始,秦军的身影就在中原彻底消失了。为了对抗晋国,秦国开始拉拢楚国。不过,秦、楚的关系远算不上亲近,双方并没有实质性的军事联合以打击共同的对手。因此,除了晋国之外,其他诸侯几乎察觉不到秦国的存在,似乎它根本不是华夏大家族中的一员。
其二,秦国对晋国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在秦穆公时代,秦国的武力与晋国相当,倘若不是晋国使出偷袭伏击的手段,是难以取得崤山之战的巨大战果的。到了秦康公时,秦军依然可与晋军匹敌,双方在战场上旗鼓相当,谁想打败对方都不是容易的事,论到尚武精神,两个国家谁也不输谁。然而,在秦康公之后,晋国的优势开始体现出来。作为中原霸主,晋国拥有更多的资源,在国家整体实力上更胜一筹。
作为中原诸侯的盟主,晋国的战略重心在中原,作战对象主要是楚国及其盟国。晋楚争霸前后持续了八十年,在这期间双方互有胜负,总的来说是处于伯仲之间,谁也无法碾压对方。争霸战最大的受害者,是夹在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众多中小诸侯国。由于楚国带有浓厚的南蛮色彩,中原诸侯显然更愿意亲近晋国,晋国是大国中唯一的姬姓诸侯,与天子同出一源。晋国最大的问题是不讲信用,史书说:“晋屡失信,诸侯多有离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由中小诸侯倡导的国际和平运动悄然兴起,史称“弭兵之议”。宋国执政大臣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谋划两大超级强国实现和平。与此同时,秦国与晋国的关系也有好转的迹象。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得了怪病,医生束手无策,便派人前往秦国求助。尽管秦国与晋国势不两立,秦宣公与当年的秦穆公一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派一位名医前去给晋景公诊疗。不过晋景公还是死了,死因比较奇葩,蹲厕所时掉进粪坑淹死了。不管怎么说,秦国的做法是值得点赞的,这也缓和了秦、晋的敌对状态。
晋厉公上台后,正值弭兵运动兴起,就向秦宣公抛出橄榄枝。两国君主约定在令狐会晤,实现全面和平。这个提议当然好,符合时代的潮流,问题是会晤选择的地点是在晋国境内,而不是在第三方国家。到了约定的时间,晋厉公先抵达令狐,秦桓公抵达黄河西岸后,却不肯过河。
秦桓公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晋国人出尔反尔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一旦踏入晋国地盘,谁能保证不发生任何意外呢?于是秦桓公派史颗过河,代表秦国与晋厉公签约;既然如此,晋厉公也只得派郤犨到河西,与秦桓公缔约。这次会盟,双方君主没打照面,隔河缔结盟约,史称“夹河之盟”。
表面上双方愿意实现和解,实际上双方积怨甚深,加上互不信任,因而“夹河之盟”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继“夹河之盟”后,晋国与楚国达成停战弭兵的协议。
中小诸侯们欢欣鼓舞,在他们看来,百年战乱就要告一段落了,世界要和平了。其实不然。对晋国来说,与楚国停战,正是集中力量打击秦国的大好时机。尽管晋国实力强大,但由于兵力都集中于中原战场,一直腾不出手对秦国发动一场大战。现在机会来了。有人会问,晋国不是刚与秦国签订“夹河之盟”吗?不错,但我们别忘了,晋国人根本不在意一纸盟约,在乎的只是利益。
很快,晋国找到开战的理由。
晋楚弭兵期间,白狄乘机进攻晋国。晋国指责白狄入侵的幕后黑手就是秦国,这个指责的真实性有多高,我们无法判断。为了表示自己的正义性,晋国派吕相给秦国送去一份《绝秦书》,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吕相绝秦”。
《绝秦书》历数八十年来秦国对晋国犯下的一系列罪行,是古代一份著名的战书。
秦、晋关系是从秦穆公与晋献公缔结政治婚姻开始,《绝秦书》先是回顾秦、晋的历史,“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对于秦穆公两度扶立晋国君主的功劳,吕相轻描淡写,说是穆公“不忘旧德”“亦悔于厥心”,一笔带过。然后就是大加挞伐:“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崤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说得理直气壮,夸大其词,说秦穆公“扰乱我同盟”还说得过去,“倾覆我国家”则是子虚乌有之事。
写到秦康公更是离谱:“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前面说过,是赵盾请求秦康公把公子雍送回晋国继承君位,后来出尔反尔,出兵阻止。给吕相一说,变成是秦国欲“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这完全与事实相悖。还有其他指责,基本上是夸大其词。
总之,《绝秦书》将两国在历史上发生冲突的责任统统推卸到秦国人头上,以作为发动攻秦战争的借口。
吕相给秦国带去的这份《绝秦书》,宣告“夹河之盟”失效,晋国撕毁与秦国缔结的条约,悍然发动战争。
很显然,这是晋国精心准备的一场战争。此时晋国与南方的楚国实现弭兵,中原暂时平静,正是给予西线秦国致命一击的良机。为了打击秦国,晋国组建了一支联合国军,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曹国、邾国、滕国八个诸侯国都派出军队参战。晋国精锐尽出,四大集团军(中军、上军、下军、新军)倾巢而出,以栾书为元帅,猛扑向秦国。
在国际上早已陷入孤立状况的秦国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秦国与东方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没有交往,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既然如此,只能拼死一战了。秦军开进麻隧,与九国联军大战。此役实无悬念而言,以一击九,以寡击众,秦军被打得大败,落荒而逃。栾书指挥九国联军,势如破竹,渡过泾水,长驱直入,一直追击到侯丽,方才心满意足班师。
麻隧之战,是晋国在崤山之战后对秦国发动的最大规模的进攻,秦国在此役遭到重创。不久后,沮丧落魄的秦桓公郁郁而终。
不过,对秦国来说,不幸中还是有幸运的。晋国与楚国的弭兵停战协定,也是形同废纸。在麻隧之战结束一年多后,楚国撕毁弭兵协定,中原形势陡然紧张,晋国不得不把战略重心东移,继续与楚国争霸中原。这使得秦国有了喘息之机,得以在此后十年养精蓄锐,恢复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