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这个世界要完蛋了!”据说梵蒂冈城中的教皇秘书一听闻柯尼希格雷茨之战中普军得胜的消息,便发出了这样的悲叹。这些天主教徒之所以这么痛苦是因为信奉天主教的奥地利被击败了,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一直都在打压教会势力,德意志帝国建立后更是发起了一场矛头直指罗马教皇的“文化斗争”运动。伦敦街头的报摊上,各大报纸头条更是出现了“(统治着德意志邦联各个成员国的)三十个王朝被推翻了!”等各种骇人听闻的新闻报道。法国的出版社们也纷纷发表社论,声称奥地利帝国经此一败之后将无力主宰中欧地区的事务。这起剧变彻底震惊了欧洲各国朝野。由于这一切出现得实在是太过突然、太过戏剧性,所以全欧洲的政客及领袖们一时半会儿都无法针对这起剧变做出任何合理回应。在决战之后的数周里,奥地利的西方盟友(也就是南德各邦)在战场中纷纷落败,接连获胜的普军开始朝着多瑙河大规模进军,全世界都开始认为这场战争将会以普军在维也纳城中举行胜利大阅兵(威廉一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的方式告终。
然而《尼科尔斯堡条约》的缔结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普鲁士并没有在维也纳街头举行任何胜利阅兵,也没有强加给奥地利任何侮辱性或苛刻的停战条款。双方在尼科尔斯堡达成的条款及协议最终在8月23日这一天以双方于布拉格蓝星酒店(Blue Star Hotel)当中签署的和平条约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条约中最为重要的几项条款做了如下规定:“奥方承认并接受德意志邦联永久解散这一事实,并将不再干预及参与任何德意志事务”;此外,奥方还需支付4000万普鲁士塔勒(如果把这个数字放到20世纪初,其价值约合50万美金)的战争赔偿,以及承认由普鲁士全面主导的全新德意志邦国联盟——北德意志邦联。这个新的邦联涵盖了整个萨克森王国及美因河以北的绝大部分德意志邦国。被排除在这个邦联之外的南德意志各邦仍获准保留自己的联盟,同时也可以自行与北德意志邦国发展政经关系。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问题也在这一份条约中得到了永久性解决(即被合并为普鲁士王国的省份)。除此之外,汉诺威王国、黑森-卡塞尔选侯国以及拿骚公国这三国也被普鲁士王国吞并。
在普奥双方于布拉格签署和平条约的前一天(8月22日),俾斯麦就已经同南德各邦代表在柏林城内签署了各类条约。至于意大利王国方面,和平谈判的进展可就不这么顺利了。由于奥军在库斯托扎及丽莎两战中大获全胜,再加上这场战争是意方主动挑起的,这使得奥地利在谈判中有了不少讨价还价的余地。在漫长的谈判期间,双方还曾多次延长停战协议的时效。10月3日,在经过了数月的唇枪舌剑之后,意奥双方最终也签订了和平条约,意大利王国依照这份条约只获得了威尼斯与四要塞防御区这两块土地以及极为微薄的战争赔款。
在双方于布拉格正式缔结条约之前,普军已经全部撤离了奥地利领土。这些驻奥普军当中的最后一批人是在8月18日乘坐火车离开的。士兵们都在为自己的离去而欣喜万分,因为他们总算能脱离霍乱的苦海了,这场瘟疫杀死的人比普军高层预期的死亡人数要多得多,甚至还有3名将官染病身亡。集团军司令腓特烈·卡尔亲王在回到柏林后受到了万千民众的夹道欢迎,整个普鲁士首都更是万人空巷,到处都有热心的市民在自发救助伤兵或是悼念死者。在菩提树下大街(又译“林登大街”),拥挤的人群自发地为行进中的普军队列腾出了位置,大道两旁的民众大举庆祝着士兵们的凯旋。虽说整个市区在此时就已充满了欢腾的气氛,但柏林城内的胜利大阅兵事实上要一直推迟到一个月后的9月中旬才正式举行。9月21日举行阅兵式这一天,全普鲁士大街小巷都挂满了彩旗及国旗,赢得了战争胜利的威廉一世雄赳赳气昂昂地骑着战马,以胜利者的姿态向全体受阅官兵敬了军礼。
胜利的喜悦也感染了阅兵场上的每一个人。在本次战争中,全普军从将军到下士共有数千人获得了勋章及奖赏。至于那两位胜利的缔造者则将会得到极为特殊的战争荣誉——老毛奇不光获得了许多奢侈昂贵的物质奖励,还被授予了黑鹰勋章,并被任命为第9步兵团的终身荣誉团长;首相俾斯麦则被授予了陆军少将的军衔(国王此举曾招致不少军队人士的非议)以及其他各类天花乱坠的荣誉头衔。在短短3个月前,这位铁血宰相还被群众认作一名刻意挑起战争并将会把整个普鲁士王国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疯狂政客。所以,宰相的脑海里很有可能会回想起决战日那一天利帕山上的一名参谋军官(按照《俾斯麦回忆录》中的说法,此人名叫埃米尔·路德维希)在战后对他的调侃:“恭喜您,尊敬的首相阁下,我们赢得了决战的胜利,您也将会变成一名大英雄。不过,要是王储没能及时赶到战场的话,您可就要成为全欧洲第一大恶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