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中国道家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其漫长的发展历程受到中国诸多文化形态的影响,但萌芽于黄老之学的道家养生思想始终贯穿其中。道家尊老子为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楚国苦县人,是春秋时代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是老子道家学术的精华,提出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积善以养德,强精以养气,修道以养寿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道德经》中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首倡养生需精气调和才能做到阴阳的调和,而精气调和在于运动,只有通过运动和锻炼才能做到身体柔软,筋脉畅通,精气才能活跃,生命才能旺盛。又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谓之旋转也,牝谓包容万物之玄关一窍,而天地法于阴阳,强调人生之根本谓之阴阳,阴阳的运转需注重躯体的橐龠、绞转及周身气血的运转。同时,老子还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清心寡欲,以“精、气、神”三个方面修炼,为后世道家丹道养生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同样也吸收了老子养生的内容,作为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以解决人体生命奥秘为主旨,着重从改造自身机体来延长寿命。道家养生萌芽于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最重阴阳,《黄帝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强调阴阳在道家养生的重要性,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天地者,脊梁也,“提挈天地”即提天挈地,指的是天为上,在人体为头颅,地为下,在人体躯干为海底穴,将头颅向上提伸,能使脊柱挺拔,而挈地是将躯干最下端谷道紧缩上提。“把握阴阳”指的是阴阳变化运转。“肌肉若一”中的“一”是道家常说的万物新生的混沌状态,可解释为肌肤肉体保持不变。此段阐明了养生的基本方法,即人要挺直脊梁骨,运用正确的方法呼吸吐纳,吐故纳新,开达肌骨筋膜,调动周身气血的运转来保持机体的阴阳消长平衡,从而使全身若童子一样柔软,达到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对道家养生思想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主张,它主张“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包含了摄生防病、既病防变及防治疾病再发,这个理论主张对道家养生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后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诸如八段锦、养生导引术(马王堆出土导引图)等许多摄生防病的功法(图绪-1)。
图绪-1
(此图引自吉布《图解千年导引术》)
纵观道家历史,各门各派养生功法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其中不难看到道家南宗的养生理念在道家养生发展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南宗养生学是以黄老养生学说为理论根源,《易经》功法体系为理论指导,吕洞宾内丹养炼思想为基础,张伯端“性命双修、先命后性、道禅合流”的内丹功法为特征所形成的理论体系。
南宗开山祖师王子乔,字子晋,东周人,周灵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大中祥符《天台图经》载:“周灵王太子晋主金庭治桐柏。”天台道徒尊奉他为“桐柏山第一代祖师”。其所创的“八神导引术”最早见于隋代京黑先生所著《神仙食气金柜妙录》,名为“治万病诀”。这套功法以《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学说为基础,所谓“八神”,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是人的神之居所,故名神舍、神脏。胆与肝相表里,为魂出入之路,小肠与心相表里,为神出入之路,胃与脾相表里,为意出入之路,故将其归结在一起,称为八神脏。此功法的特点是吐纳行气在导引中占重要位置,几乎每一节功法中都有机地结合了呼吸吐纳,因此本法可以视为一种气功动功功法,是最早将道家养生思想具体化的应用,为后世道家养生体系的形成开创了先例。
同样为道家养生体系形成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还有人称小仙翁的葛洪。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据《海岳名言》记载,他曾寻踪其从祖葛玄到天台山桐柏,并在此结庐建灶烧制金丹。其主要著作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抱朴子》是其道术研究的经验总结,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作为道教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他是道教史上由符箓经咒为人治病转向“修身炼药,学长生之术”的奠基人,他在古代炼丹方面的成就,对后世道教内丹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对后世内丹理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那就不得不提道教之祖—吕洞宾。吕洞宾,名吕岩,号纯阳子,曾一度布道桐柏山。吕纯阳在修炼上以内丹为主,兼摄禅宗。认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需“常固守之”。吕祖在《鼎器歌》中曰:“鼎器本是乾坤体,大药原来精气神。若会攒来归一处,须用同心三个人。三个人,无他说,只要真师真口诀,指破阴阳三品丹,方可存心待明月。待明月,也莫迟,收拾身心且筑基。”鼎器即人体,就是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人体内之“精、气、神”为药,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三步修炼,结成长生不死的圣胎,就是内丹,同时也阐明养生需注重口诀方法,只有对的方法和口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又著《敲爻歌》曰:“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宗命,逃本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本柄。”吕祖所阐述的修性修命修内丹之说,为后世道教南北二宗性命双修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道教南北二宗的始祖。
道教南北二宗均承钟、吕之学,都主张道禅融合、性命双修,本质上并无区别。南宗主张先命后性,认为“命之不存,性将焉存”。其学说的代表性人物是道教南宗祖书《悟真篇》的作者—张伯端。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天台人,道教金丹派南宗五祖之首,其所著《悟真篇》产生于天台桐柏观,故道教南宗又名道教天台宗,桐柏观因而成为南宗祖庭。《悟真篇》是中国道家气功养生金丹内炼的集大成核心著作,它深受《周易》影响,开篇就列出《丹房宝鉴之图》,以“精神”列于“玄门”两侧,以玄门配乾阳之象;以“气血”列于“牝户”两侧,配坤阴之象等,体现了《悟真篇》取法易象的思想;并参照《周易参同契》所运用的易学象数模式用易学象数说明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等,以易学象数为基础框架构建了新的内丹理论体系。
张伯端强调内丹修炼之法,认为内丹之外的功法均为旁门左道,《悟真篇》七绝之五十四云:“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强调内丹的关键是自我冶炼精、气、神,所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又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鼎器即炉鼎,乾坤、鼎器都是丹田的代名词,即内丹修炼要以意运气入下丹田,两相交炼以成金丹。张伯端认为内丹修炼之法,需把握阴阳,重视乾坤坎离四卦,提出“坎离颠倒交媾”的理论。《悟真篇》七律之十三说:“不识玄中颠倒意,争知火里好栽莲。牵将白虎归家养,产个明珠似月圆。慢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樊笼寿万千。”何谓“坎离颠倒交媾”,即由先天的乾卦之阳,坤卦之阴,阳阴互换位置变成后天的坎卦、离卦,而坎离二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颠倒、交媾”寓意所在,与中医的阴阳互换、阴阳互藏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坎离颠倒交媾而成纯阳是有阶段的,张伯端提出“七返九还”的方法:“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数……以精化为气,以气化为神,以神化为虚,故名曰三花聚顶。”将之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四个阶段。筑基阶段,目的是补足人体生理机能的亏损,通任督,通三关,用“后天气”贯通两脉。炼精化气称初关,即小周天,运药而升降河车入于下丹田;炼气化神称中关,即大周天,以黄庭为鼎,以下田为炉;炼神还虚是上关;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是命功,炼神还虚是性功,命功阶段重在炼精化气,打通任督二脉,交通阴阳,达到阴阳运转,直至性功阶段,人体之阴除尽,成为纯阳之乾体,返老还童,长生久视,功成事遂。
张伯端《悟真篇》继承了钟离汉、吕洞宾、刘海蟾的内丹修炼方法与理论,倡导“先命后性”、“性命双修”,以炼心、炼性、炼精、炼气、炼神等五大要法,构筑了系统的修炼实践理论,关于“性命双修”内丹修炼体系的建立,为道家养生锻炼功法武火(动功)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被后人尊为道教南宗祖师。除《悟真篇》外,张伯端还著有《青华秘文》、《长生要义》、《金丹四百字》等。诞生《悟真篇》的桐柏观作为中国道教南宗的祖庭,成了道众追逐的一块圣地。
此外,出自明末时期的道家导引术集《易筋经》同样对道家养生锻炼功法武火(动功)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易筋经》相传天竺和尚达摩所创,后世历代学者通过挖掘历史材料证实《易筋经》为天台紫凝道人所创。《易筋经》在中国传统导引健身法中,被列为“三大系统”之一,与五禽戏、八段锦并列。所谓“易”者,指“阴阳之道”,“变化之易”,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易筋经》强调易筋、炼膜、练气相辅相成,论述了“内壮”的基本原则,讲究“内外两全”,其思想源于道家养生性命双修理论,并详细论述了道家养生导引之术。
《易筋经》主要是内功修炼,集静养功和动养功于一体,大致分为基本理论、内壮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外壮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其中《易筋经》十二势功法的提出对后世武火(动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易筋经十二势刚劲有力、动中含静、意力统一,具体有韦陀献杵三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翅势、九鬼拔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其中韦陀献杵第一势以静养功为主,是运任督二脉之气,导引小周天之内功修炼方法,其余十一势则以脊柱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做开合及旋转运动,与奇经八脉分布相吻合,经后世历代道家学者的发展逐渐衍化为道家武火(动功)的锻炼功法,继承并发展了《易筋经》中“易筋”的理念,具有易筋、易骨(开骨缝)、易髓(实髓)之效。
其后道家养生思想发展到近代,天台山桐柏宫叶宗滨、谢崇根大师为道家养生思想的传播和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叶宗滨,近代道士,一生致力于道教事业,对“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有精到的理解。民国十一年至三十年,在浙江天台桐柏宫主持道务,其深得葛玄内丹养炼、张伯端性命双修理论的熏陶,精通医术,常救助病人,乐善施诊施药,传授病人道家养生锻炼方法。谢崇根,道教全真派26代传人,20世纪50年代曾三上天台山,拜谒天台崇道宫高道,苦修《悟真篇》“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日居离位反为女,坎配蟾宫却是男。不会此中颠倒意,休将管见事高谈”,研读《金丹四百字》“混沌包虚空,虚空括三界,及寻其根源,一粒黍米大”,悟得道家内丹修炼功法之精髓,即每个功法体现“极大极小”、“绞转碾磨”之意。精研道家内丹修炼性命双修理论,在《易筋经》“易筋”思想的引导下,总结了道教南宗祖师紫阳真人所创的“性命双修”中专门针对内丹修炼时最基础的“练己筑基”及修炼方法中武火(动功)之实训方法,并于20世纪70年代出山弘法,择收门徒(图绪-2、图绪-3)。
图绪-2
图绪-3
20世纪80年代初,主持谢希纯道长,为了保留祖国道教宝贵遗产,先后传南宗丹道秘要给十数位弟子,内中有叶高行(坤道)、朱桂香(女)、朱圣伟、甘震云、张高澄、翁高杨、陈达学和王居士等人。当时谢大师虽然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老人,还是谆谆不倦地将自己60多年的修真经验和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悉悉剖析给众弟子。
1984年底谢希纯道长羽化,其弟子叶高行主持宫内事务,成为桐柏宫有史以来第一位坤道主持。1999年叶高行道长羽化,谢大师另一弟子张高澄任桐柏宫主持,此时天台山桐柏宫已经衰落到极点,南宗几乎毫无任何活动。张道长继任以来,振臂高呼“恢复祖庭,重现南宗昔日辉煌”,由于资金匮乏,张道长不得已泛舟四海募化融资,以期重修桐柏宫。
翌年谢大师弟子朱圣伟捐赠,桐柏宫得以修葺一新,宫中有海内外游方参学道众数人。又幸喜天台县当地政府鼎力相助,拟拨还湖畔山林600余亩,作为祖庭重建场所,当地政府积极支持桐柏宫修复,期望以此不仅带来天台道教兴盛,旅游经济发展,亦使仙山重兴,道统兹振,天台的“山水神秀,道源佛宗”亦将名副其实。目前,崭新的桐柏宫已在金庭湖北岸初具规模,重建工程仍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其中紫阳殿、玉皇殿、灵官殿已建成并开光。鉴于当前道众资质良莠不齐,张道长拟办桐柏道学院以维续道脉。
中国道教南宗对中国道教的影响深远,它讲究人的精气神的修炼,只有修得人的身与心的和谐,才能开启智慧与德行,也才有齐家爱物,才有利民安邦治国。在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面对纷繁的社会矛盾,面对大自然的被破坏,如何去构建和谐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只有人的身与心的和谐,精与神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才会国泰民安,幸福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