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道家健身功法三十六式图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作息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某些不良作息姿势亦在不知不觉中悄悄侵犯人们的四肢、脊柱,特别是从事网络等伏案从业人员成为颈椎病、腰腿痛高发人群。随着颈、腰腿痛病症的高发,而且年龄呈低龄化趋势,甚至中小学生也出现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等颈椎病症状,此现象引起笔者的深思。笔者以为,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防止这些疾病的发展已经是当前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笔者于1974年机缘下幸遇天台山桐柏宫谢崇根道长出山弘法,经前辈引荐拜谢大师为师,得其传授《天台山道家功夫接骨心法·口诀》、《脉学指南》与《跌损妙方·救伤密旨》(二书合刻,清代咸丰版本)等书籍,侥幸习得道家文化之皮毛,受师父讲解《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玄妙之理,窥得道家武火动功之一二。从此坚定不移感悟道法,勤练道功,诚惶诚恐,不敢偷闲。笔者在接触临床30余年间,发现道家所提倡的修身养性、养生续命等绝大多数道家功法,均与中医“治未病”思想息息相关。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它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该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我国最早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至今仍是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由此可见,“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它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愈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道家由老子所创,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无数璀璨的道家文化。细数历代道家先贤,均非常重视养生之道,正如世人所言“佛修轮回,道修生命”。无数代道家弟子费尽无数心血致力于研究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的养生之法。道家养生功法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作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作养命。道家南宗祖师紫阳真人张伯端道长主张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即所谓性命双修,其中更加重视养命,强调修炼时把身体当作炉鼎,将精、气、神为药物,再用意念作火候的内丹修炼之法。
笔者早年受师父谢道长影响,在临诊中习惯运用道功正骨、整脊,颇有心得。结合当今时代发展所致的高发疾病如颈椎病、腰腿痛等致病特点,联系道家南宗金丹大道中的武火训练方法(南宗祖师紫阳真人主张的“性命双修”中内丹基础修炼功法—“练已筑基”的武火动功实训方法,在具体实训中有“开筋”、“易经”、“合绞”、“发劲”,每个动作贯彻绞、转、碾、摩为特性),进行发掘、整理,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功法。《天台山道家健身功法三十六式图解》正是继承了天台山桐柏宫道家南宗功法,以“中医治未病”为指导思想,通过推广道家功法的锻炼,使广大群众勤加练习,从而达到防病健身之目的的一部作品。
从健身方面来说,训练“三十六式”时的内在相互摩擦可对五脏六腑自我按摩,并对疏通经络及四肢各关节起强健作用。此外,该功法还具备了健身三大要素:即一是不受年龄、性别、体质限制;二是不受训练时间及环境限制;三是全身任何部位的随意肌均能参与运动,有目的地开发平常极小运动或运动不到的肌肉群。这是本功区别于其他气功的根本之点,也是它有特殊养生功效的原因所在。如能长期坚持不懈练习“三十六式”,不但可祛除一些筋骨肉等方面疾病(如颈肩腰腿痛等),恢复健康,若锻炼得当,尚能预防此类疾病的再次发生。
值此书出版之际,我要衷心感谢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主任委员韦以宗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董福慧教授、中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施杞、人民卫生出版社郝胜利编辑、天台桐柏宫张高澄道长自本书编写时给予的多次指导与帮助。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家养生功法更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作者虽获名师点拨,但仍只参之皮毛,难免有欠完善之处,今斗胆整理并发表己见,祈同道指正,不胜感激。
应有荣
2013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