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元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多变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是罗素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最初倾向于新黑格尔主义,以后转为新实在主义,然后又从后者转变成为多元的现象主义。从消极的方面讲,这种不稳定性的来源在于他兼收并蓄了历史上和同时代的许多派别,如柏拉图主义、马赫主义、维特根斯坦主义等。但从积极的方面讲,这也反映了他在某种意义上注意吸取人类知识的精华,一直尝试尽力跟上自然科学发展的潮流。
罗素从1906年发表《莱布尼茨哲学评述》第一部哲学著作时开始,就显示了他的哲学才能。从那时一直到逝世,他写了大量哲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有《哲学问题》《我们对于外界的知识》《心的分析》《物的分析》《对意义和真理的探讨》《人类知识及其范围和限度》等。这些著作几乎探讨了哲学的全部问题,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追求精确、清晰和完善的知识,是罗素一生的心愿,而《哲学问题》这部书的完成,标志着他真正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在这部书的第一段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如此确定的知识,以至于一切有理性的人都不能对它加以怀疑呢?”这以后,经过36年的探索,他在其最成熟的著作《人类知识》的最后一段里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回答:“所有的人类知识都是不精确、不肯定和不完善的。”也就是说,他承认了自己是失败的。罗素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中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但无论如何,他在探索中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罗素试图把实体论与现象论、经验论与唯理论、实证论与新实在论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逻辑原子论、中立一元论、逻辑构造主义和分析方法。罗素称自己的多元论是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及数理逻辑四种科学结合而成的,而采取逻辑原子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革命”之一。这个理论认为世界是可分体,它的终极构成要素就是逻辑原子。后来,他又进一步把逻辑原子完全变成了一种不分主客的“中立”要素,指出心与物的差别只在于二者的构造而不在其构成成分。这就产生了中立一元论和逻辑构造主义的思想。罗素的哲学虽然多变,但多元论和分析法的根本思想却始终没有变。
德国哲学家莱辛巴哈指出:“罗素凭借清晰、精确和认真的分析以及对神谕的否定而获得成功,如果没有他的卓越成就,现代的逻辑和认识论简直很难想象。”这个评价也许有些夸大,但罗素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容抹杀的。
如果说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位奠基人,那么,罗素就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位开拓者。这是因为他为经验论提供了严谨的逻辑系统、新颖的数学观和科学化的哲学设想,并且是西方第一个系统阐明、论证和实践分析方法的人。正是这个方法,使整个传统经验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使休谟等人的某些思想萌芽迅速长成了繁茂的大树,从而产生了新实在论、逻辑实证论和语义分析学派,并从反面强烈触动了大陆理性派和德国思辨哲学传统。它不仅对西方,而且对东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罗素在中国讲学时,有人认为他对中国学术界的贡献就是分析方法,他很高兴地说:“我也是这样想。”的确,罗素倡导的科学方法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哲学界和科学界都曾有着很大的魅力。
我们应该肯定罗素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作用,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很高的价值。他试图用高度发展的科学成果来说明世界的构造,并对宇宙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进行逻辑分析,力求获得精确、清晰的知识。这种尝试是积极的。然而,人们同时也不能不看到,由于罗素的哲学偏见,由于他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使他的目的和手段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一方面他没有一条正确的途径来让他完全达到所希望的一切,甚至某些合理的目标也达不到;另一方面,他所希望的许多东西本身就未必合理,即使有一个正确的方法也无法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