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为与网络社会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德治对高校网络舆论的规范机制

网络舆论传播中,道德环境及网络成员的道德状态、自律程度,会极大地影响传播行为和言论观点,影响舆论的形成。开放的网络空间容易让人忽视传统道德的约束,而缺乏道德约束的网络成员往往不够成熟和理智,缺乏责任感的网络行为直接导致高校网络舆论混乱、负面舆论盛行的窗框。高校校园网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应加强德治对高校网络舆论的规范机制建设。

(一)强化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关注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向,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保证以BBS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平台有健康的舆论导向。在具体做法上,注意“力疏而慎堵”,对某些有悖公德的不良言论予以技术屏蔽,对扭曲事实、煽动舆论的以事实真相揭露,对不明真相、发泄情绪的进行疏导,有效地将网络舆论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转化、消除于萌芽状态,使之衍变成为学校献计献策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舆论的交互性参与沟通,思想政治工作可实现从单向到互动,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

(二)建设校务网络公开制度和校长论坛之类的网络沟通渠道,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高校网络不良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在网络上公开校务活动,吸纳学生反映在网络舆论上的合理意见,能够促进监督。尤其是在重大决策之前,如在学生奖励、处分、助学金的申请等事关学生利益的问题上,应注意事先收集网络舆论意见,关注网络舆论的导向,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未雨绸缪,将可能产生的矛盾冲突思虑周全,提早做好工作,更好地转化和消除矛盾。开通校长论坛之类的沟通渠道,实现学校管理者与师生的直接对话,消除级别限制,坦诚沟通,更有利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三)建立一支网络舆论信息员队伍,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特别注意舆论的方向性、健康性、和谐性,但很多高校的学生论坛都必须用学生的账号才能登陆,这给我们在把握网络舆论导向时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这批信息员必须具有两方面素质:其一要具备较高的网络技术能力;其二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学生党员或班团骨干担任。这批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舆论导向和监督工作。

在技术手段上,适当运用一定的专业技术对某些有悖公德的不良言论予以技术屏蔽,并及时向学校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汇报情况。

在网络舆论的方向性上,应当注重宣传、解释和分析国家政策,帮助网络论坛上的学生理解国家形势及社会状况,对国内外相关重大事件形成较清楚的认识,强调以正面的典型案例树立学习的楷模。

在健康性的引导上,这批学生信息员应注重宣扬强化合乎人性、合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与道德规范,对迷信、反科学、反社会的言行予以驳斥或将其拒于网外。

在网络的和谐性上,应注重大学生网络礼仪、网络用语等方面的培养,帮助一些人改正庸俗、粗暴的语言习惯,避免因此造成的误解、争吵甚至恶意攻击,力求使网络舆论处在良好的氛围中。

(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评判意识,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针对大学生在网上道德评判意识较弱的现状,培养大学生道德评判意识是当务之急。应当在校园网上,尤其是在BBS中加入强烈的民主意识与责任意识,积极宣扬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成大学生推进网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此外,可利用外部因素向学生输出新的文化理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其内在自律机制和功能得以强化。互联网进入高校,为我们开辟了更广泛的虚拟公共交往空间,这就在更深层次的思想、道德和意识层面上使社会生活公共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它打破了以往传播受到程序化控制的社会生活结构。由于网络技术发展留下的隐患和缺陷,个人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得以滋生和泛滥,而个人主义的盛行则为不法信息行为推波助澜。互联网的这一特征,为某些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创造了条件。

为了维护互联网这一公共空间的正常秩序,有必要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普遍约束力的公共规则。由于在社会控制中,法律只是调整人们的外部关系,而道德则支配着人的内心世界和动机,具有自控性,故道德手段作为一种非控制因素,可以促进网络内在自律机制的完善和强化。鉴于此,我们不妨根据高校网络舆论的现状尝试更新一下干预方式,在法律可以让位于社会行动的地方,有的放矢地向高校网络输出新的文化理念。笔者认为,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无形的监管方式,也可作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下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里所指的道德和价值观是一种科技与社会相融合、相交叉的全新的伦理观念,其核心就是中华文化倡导的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以及以修身养性、道德完善为表征的伦理观。

在理性分析和对待高校网络舆论现象的基础上,构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双重规范机制,对于营造和谐网络舆论、建设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