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高等教育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被看作国家福利事业的一部分,高等学校基本上只与国家发生联系,国家对高教大包大揽,关心可谓无微不至,高校躺在国家事无巨细的计划的“摇篮”中泰然自若地运行而不必操心自己生产的产品——人才、科技成果是否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高校只对“计划”负责,供与求完全由国家安排,因此,在高校的视野中基本不存在需要与供给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情形则完全不同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无微不至”被“袖手旁观”取而代之,即国家只从宏观层次上通过立法、拨款、规划、评估等手段对高教进行间接干预,高教市场充当对高教的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科研、咨询等起直接的基础性作用的角色。具体地讲,高教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将成为引导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高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主体,高校在拥有独立性与自主权的同时也负有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危机意识。因而客观上要求高校敏感高教市场的供需变化,关注社会的要求与评价,追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以市场对人才、科技、教育机会的需求来设计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以销定产”,为此,高校必须清晰地了解、把握高教市场需求的状况和影响需求的因素。这里试以1992年我国高教供求结构变化和社会产业结构发展的走向为依据对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规律作出分析。
第一,高教市场供求总量受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人们清晰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的大学生曾出现分配难的不正常现象,似乎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然而调查显示中国每万居民人口中的大学生数仅为19人(美国为530人),25岁以上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占1%(美国为31%)。“供过于求”显然是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处于“治理整顿”的低谷是遏制需求的重要因素。1992年经济复苏,大学毕业生随即“供不应求”,于是1992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75.42万人,在校生达218.4万人,与1991年相比,招生数增长21.7%,在校生数增长6.9%,出现近几年来少有的发展势头[3],出现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地区“抢购”大学生、各地的人才市场异常活跃的局面。
第二,高教市场的供求结构受经济发展层次(方向)的影响。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的人才市场向应用型学科的应用型人才倾斜。1992年普通高校专科招生占招生总数比例由1980年的27.4%上升至53.6%,第一次超过本科招生比例,面向经济部门的工科、财经等学科招生数有较多增加,比例有所上升。[4]从1980年到1992年随经济发展方向的转移,贴近市场经济的应用性强的工科、财经、政法在本专科招生的学科构成中比例提高,研究生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向应用学科倾斜。见表1和表2。(资料来自《中国教育发展概况》1993年3月)
表1 1992年本专科招生科类构成
表2 1992年应用学科研究生招生统计
续表
第三,高教市场需求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是制约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中国迈步市场经济之时正逢国际各国处于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发展中国家力图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发达国家则正在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5]。不断变化中的产业结构要求人才的规格、数量、质量的供求作出调整,要求高等教育结构与之相匹配,我国目前的大中城市产业构成的变化引人侧目,不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正在向高等教育提出挑战。可以认为,产业结构发展导致的对人才、技术需求的变化不断重塑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有鉴于此,市场经济氛围中的高等学校及时根据高教市场供求信号调节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成为必需。但是由于高校培养人才周期较长以及市场信号多变不易把握的特点,决定其难以也不可能完全依据市场供求关系信号的指挥棒随时作出相应变动,故此,解决这一矛盾的重任就必须由“市场预测”来承担。高教市场具有预测功能,但如果认为仅由市场的供需走势即可完成科学预测的话就未免失之简单化了。市场预测是以高教市场的信号为主要参照指标之一,建立在国家对教育的信念和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划以及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的复杂的科学决策。对市场的人才、科技发展的预测,仅靠教育部门是无法担负的,它是须由国家、社会部门、企业、高校及各类社会团体共同协作来完成的浩繁的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地方政府在综合各种信息、指标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这也是我们充分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消除市场经济调节的不利因素必须遵循的原则。
(原载《佛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10期;与林大辉合作完成。)
[1]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4页。
[2] 《经济百科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393页。
[3] 国家教委编:《中国教育发展状况》1993年3月,第20页。
[4] 国家教委编:《中国教育发展状况》1993年3月,第24页。
[5]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