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高教市场的要素、功能和特征
1.要素分析
我们把高教市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高教运行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加以解剖,其构成要素大致包含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咨询市场、就学市场(受教育机会)、供求关系总和等。
(1)人才市场是指高等教育人才进行交流或交换的领域与活动。其交流或交换方式有二:一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作为主体进入市场以毛遂自荐或“明码标价”的方式主动寻求需求单位;二是人才由培养者(高校)依据某种供求原则转移给使用者(社会各用人单位)。此两种方式皆以双向选择的市场原则为前提。人才市场是高教市场的核心:高等学校输出的主要“服务产品”就是人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高校毕业生由国家“统购统销”,实行国家对人才使用单位的配给制,人才市场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中,人才市场就成为联结高等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主渠道,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品种、规格和高校对人才供给的相应状况都主要通过人才市场的各种信号得以反映,高校与社会通过人才市场达成双向调节,其中主要表现为高等学校依据反映人才市场现状的情报和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对其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等进行调适。
(2)技术市场是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买卖场所及活动,是科学技术(包括科技情报和管理经验)交换关系的总和。在当代社会中,采用新技术、发展新产品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迫切要求。教学与科研是当代高等教育运行中不可偏废的双轨。由于高校备有高精尖人才和先进实验设备,使其对社会科技进步负有使命并具有参与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贸易的实力。目前高校试行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产学合作教育正是高教技术市场形成的前奏。通过技术市场使高校科研与社会技术进步形成互动关系,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可为社会技术进步提供资源,同时,社会的科技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要求,预示了学校科技的导向,进而促进高校缩短科技成果物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和科研的计划。
(3)咨询市场是提供智力服务与信息交换的场所与活动。高等学校是文化的集散地,称得上是社会的“脑库”之一。当代社会活动中,政府决策、地方管理与规划、企业经营策划、社会综合改造等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通常都要向高校的“脑库”咨询,以求得最优化方案;高校储存有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历史资料和最新的前沿科技文化信息,可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这些使高校进入咨询(信息)市场成为可能。咨询市场的信号表明社会对于高校智力服务的导向并为应用型研究提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课题,有助于增强高校科研与信息工作者尤其是社会科学人员的现实使命感以克服由来己久的“闭门造车”式单纯经院研究。另外,高层次人才组合的“脑库”具有知识厚实、视野开阔、信息灵通等优势,由此酝酿出的咨询意见与建议往往表现出全面性和超前性,有助于产生最佳方案从而减少社会局部利益出发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再者,高校为社会提供咨询(信息)服务所获取的经济回报亦可聊补教育经费的不足,这些体现了发展咨询市场的必要性。
(4)就学市场是指现有教育规模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与由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对教育投入新增教育机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全社会教育机会的总量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机会均等、尊重公民受教育权力的国家政治理性与劳务市场对人才需求实际情况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一情况在高等教育领域尤为明显。在发展中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不足被认为是阻碍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各国都致力于增加高等教育就学机会,提高各种专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并将这一步骤视为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高教就学市场直接受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制约,另外,国家的教育策略、地方经济发展、中等教育状况、高校输出的人才的规格与质量、社会各方对教育的投入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普遍教育期望等都影响着就学市场的变化。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也会影响就学市场,前些年计划体制对市场反应迟钝而导致大学生分配难的“假性需求过剩”降低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进而影响就学市场。
(5)需求与供给关系是反映社会对人才、技术、信息的需求与高等教育所能提供上述“产品”的一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状态。供求关系表征高等教育市场所有活动关系总和的核心特征,是高教市场存在的价值所系。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咨询市场正是围绕满足社会的需求与高校的供给而运行的。供求关系是高教市场一对永恒的矛盾和发展的动力。社会与高教总在不断努力寻求供求平衡的结合点。
2.功能分析
高教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功能,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中介——交换作用。这是高教市场的核心职能。高教市场是高等教育(主要是高校)与国家、社会、市场联系的中介与桥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高教的指令性计划比例减少,高校的发展规模、速度、学科结构、招生、分配及与社会的各方面沟通主要依赖高教市场的中介进行调节,高教市场还能实现供方(高校)与需方(社会各界)在人才、技术、信息、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交换,以使供求双方得到满足。
第二是信号——反馈作用。高教市场能及时显示人才、技术、情报等状况的重要信号,这些信号反馈到供需双方并对其进一步的行为产生影响。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期望和评价主要通过高教市场的各种信号反馈到高校,进而引导高校的相应措施以寻求平衡;高校的状况、规模、效益及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等情况通过市场信号反馈到社会各界,进而增强或削弱社会各界对高教的投资动机,以此调整高教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等。
第三是竞争——动力作用。市场是先天的平等派。各高等学校的人才、技术成果在市场交换,优者胜劣者汰。在市场上“抢手”的毕业生与“畅销”的科技成果意味着这所高校提高了地位、声誉和争取到更多的教育资源;而某所高校“产品”滞销则面临地位下降、资源匮乏甚至倒闭的危险。因此,高教市场是增强高校竞争意识、提高办学效益的动力源泉。面对市场的公平选择,各高校必须不遗余力地提高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投资效益以及在市场需求者心中的声誉,才能获取丰富的生源、足够的投资,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与科技,最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是预测——调节作用。国家、地方和高校可以通过高教市场的信号实现对未来人才、技术、就学机会的预测。社会各管理和投资主体依据预测结果对高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经费筹措、学生就业等进行合理规划。实际上,高教市场的各种信号随时都在牵引着社会与高校作出调节以达到供求平衡,通过预测与调节能够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以避免教育浪费;可以促使高校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人才的质与量、专业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合理匹配;可以改造高校布局上由于计划体制造成的“小而全、大而全”的不合理局面;可以调节高校专业设置趋于合理,使长线变短、短线变长,从根本上确保高教事业按客观需求合理发展。
第五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上必然以市场配置为主取代计划配置为主的方式。高教市场能比较及时准确反映供需状况,并按社会需求与高教发展趋势引导有限的资源流向最需要和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实现高教发展速度、规模、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减少教育资源浪费、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3.特征分析
我们把高教市场视作一个有机的由人才、技术、咨询、就学、供求关系等要素组成的动态结构,此结构派生的功能有上述五个方面,其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放性。高教市场呈动态的开放形态,它融汇各方信息、平衡供求关系、保持与外界的交换。开放性正是体现了高教市场的活力与价值,唯有开放才可能扮演中介——交换、信息——反馈、预测——调节等角色,高教市场各要素的变化也正是在外界的参与作用下由无序到有序、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历时建构过程。
二是互动性。高教市场得以产生的基础是高教与社会日益联系密切的要求和高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高教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人财物等资源,而后者又必须以前者提供的人才与科技为基础和动力,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高等教育敏锐反应市场的人才、技术、产业构成等的变化,社会各界也应该对高教事业积极关注和参与,这种反应与参与构成互动关系的结合点正是高教市场。
三是自身调节性。高教市场作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结构,存在一个可观察到的内部机制——平衡过程。这种平衡不同于机械学上力的简单平衡,也不同于热力学上熵的增加,而是具有自我调节的意义。高教市场汇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从而以第一时间引导各方的供求水平趋于平衡,减少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