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变迁三十年的教育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高等教育市场界说

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完成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市场,并且,一个发育成熟的高等教育市场是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由单纯计划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介和标志。认识和界定高等教育市场必然涉及对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性质的认定。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与计划经济相伴随的那种认为高等教育是国家包办的“事业”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然变得不合时宜和不切实际了。当代的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活动存在着日益密切的直接的“互动”关系。例如各国将各种合格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视为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高教运行中的“投入—产出”的经济学分析、作为“产品”的人才与科技成果进入市场为社会服务、教育经费是一种投资的观点形成并普及、高教投资的社会收益率明显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对高等学校发展规模和专业设置的导向作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推广等等,所有这些都昭示着:作为福利型事业的高等教育成为历史,作为特殊产业的高等教育变为现实。

高等教育作为产业的特殊性表现在教育的终极产品是人而不是物,人不是商品,它不同于企业的直接流向市场的物质产品,高等教育是通过生产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服务的人才和科技成果从而体现其产业性质,换句话说,高教这一特殊产业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服务产品”,而不同于工农业所提供的主要是“物质产品”。因此,按经济学的分类角度应把高等教育归属于提供“服务产品”的第三产业之列[1]。理由是:(1)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是服务劳动,是旨在提高或改善受教育者知识、技能、品德等素质的“非物质生产劳动”;(2)教育活动提供的是“服务产品”,即以人才和科技成果进入市场所提供服务的形式表现的非实物形态存在的劳动成果。确定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质(第三产业)有助于科学界定高等教育市场。

一般认为,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是一定地区内对各种商品或某一种商品的供应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关系”[2]。按此定义并根据高等教育的特性,我们将高等教育市场界定为:高等教育市场是以人才、科技成果、咨询等为内涵的“服务产品”交流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场所,是“服务产品”、人力投资与社会之间的供求交换活动关系的总和。上述界说的核心是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供求关系以及围绕这一关系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具体说,高教市场包含三项内容:(1)反映“服务产品”交换(买卖)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咨询市场等;(2)反映高教发展状况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情况、即国家、社会、个人向高教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产生的受教育机会;(3)反映社会对人力、科技资源的需求与高等教育的供给之间的关系总和。换言之,高教市场是高等教育(高校)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之间进行“互动”的中介和纽带。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正是国家、社会、高校通过高教市场的各种信号进行合理调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