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的本质(一):一种静修方法
西方哲人说:“我们都是自己内心的囚徒。认识到这一点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足见人的心灵并非总在最佳状态,需要静修达到和谐状态。
什么是静修
静修是冥想的同义词,又译为打坐、静坐、沉思、心悟等。它是一种为了内在的安宁和超越所做的操练,反映身心两方面(身体的或外部的行为和内在精神)的目的与变化。打坐和静坐都突出了一个“静”字,主要是身体行为上的静态,但静修还有其他方式,如散步、舞蹈。沉思和心悟强调精神目的与变化的方面,追求内在的安宁和超越。一些静修常只突出状态和过程,不包含实质的具体内容,甚至以“空(被认为是无所不包的丰富的生命境界)”为目的或最高境界。但不管什么形式的静修或冥想都强调身心整体的变化,因为静本身反映了追求身心内在的宁静,修是指修养身心的过程。
关于静修的传统
大多数宗教都注重内观自身,探究心灵的奥秘,与生命的本源建立联系,不是只顾世俗功利的活动,而疏远了自己的本性。根据考古文献,大约在印度吠陀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的坐像中就有人直背静坐,是现今发现的较古老的静修行为。可见几乎所有的宗教传统都包括静修,但现代的静修通常不与特定的信仰系统相联系,如都市流行的瑜伽冥想只是为了养身修心之目的。
静修的实质含义
西方学者沃希曾认为,静修就是培养注意力之类的操练,它借助更主动地控制心理过程,培养一些特殊心理品质,如明了、领悟、专注、镇定和关爱,其目的是追求最佳的意识和心理健康状态。冯塔纳的说法可能更接近现代人的理解:所谓静修就是摒弃日常心理聒噪的干扰,去体验无边无际的心灵本质。
静修的必要性
东西方都将冥想定义为“意识清醒的梦”,也就是人在通常的意识状态下往往是糊涂的,而在异常的状态下(如某个远离喧嚣之境地)反而是清醒的。静修能让我们感受到心灵本身,而不被欲望和思绪的浮云所遮蔽。
静修
超觉静坐
两种静修的方式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