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城乡:资源、机会一体化配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书的章节安排和研究方法

一 章节安排

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本课题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本章重点讨论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即资源和机会在城乡的均衡配置过程。我们认为,机会均等是城乡一体化最本质的规定,没有机会的均等化,就不存在城乡一体化。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都围绕着机会均等来讨论资源的配置问题。

第二章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城乡机会的现实结构,从这样的结构中我们可以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方向和路径。我们认为,城乡机会存在分布、层级以及质量三个方面的问题,城乡一体化就是改变城乡机会分布、提升城乡机会层级和质量的过程。

第三章重点讨论城乡经济发展机会问题。改革开放开启了农村居民参与工业化、非农化的发展机会,从农民“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即就地工业化、城镇化到农村人口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改变了过去农民不能办企业、经商和在企业务工的限制。但是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机会并没有增加,反而呈现出减少的态势,似乎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相背离。于是,有研究者提出,要重新在城乡之间进行产业配置,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但是,事实上所谓的城乡产业配置往往还是倾向于城市,而让农村牺牲更多的发展机会。原因在于现有的经济体制并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机会的增长。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机会的一体化不仅仅只瞄准城乡产业布局的调整,更关键的是需要改革城乡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服务制度,这才是未来经济发展机会一体化的基本路径。

第四章讨论城乡社会福利机会一体化。社会福利机会是农村居民最渴望的,在二元体制下,农村居民几乎享受不到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具有三层含义:确保底层机会的实现,促进中层机会的改善,巩固上层机会的社会基础。因此,解决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是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第四章从城乡一体化视角探讨了城乡社会福利机会的演变,虽然农村居民开始享有了有限的社会福利机会,与过去相比,这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有所进展,但是,多主体、多层级的资源配置机制造成了各地城乡社会福利一体化进程和水平的不同,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全国城乡社会福利一体化进程。

第五章讨论与社会福利有关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明确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有着密切甚至部分重叠的关系,但是,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社会福利是指人们生活获益情况,公共服务偏重于为人们的福利提供服务的过程,自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福利;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责任主体,而社会福利的供给主体包括政府,也包括社会组织、社区、村落、家庭、家族、宗教组织、企业等。研究表明,城乡一体化在公共服务领域已经有了理念上的改进和制度上的设计,但是在实践上,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相当复杂: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治理理念自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上的力度、能力和职能划分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公共服务实现方式也会阻碍城乡一体化。

第六章探讨农村流动人口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是为农村人口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重要的平等机会。农村流动人口追逐着机会进入城市,但是,他们在城市也没有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农村流动人口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城乡关系转变中一个独特的问题,一方面说明城乡关系的变化已经为农村居民带来比以前多得多的机会,尤其是经济活动机会,而另一方面并没有在社会权利享受上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平等的机会,从而影响他们在城市社会的融合。因此,在讨论城乡一体化进程时,我们不能不关注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化问题。本章认为,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务工经商,是他们在经济上的城市化,但是在社会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城市化还远远不够,因此,本章提出了再城市化问题,然后对再城市化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第七章讨论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城乡资源和机会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从资源和机会配置决策、资源和机会传递等方面都影响到城乡关系。第七章从回溯我国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演变中发现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总体性社会到市场社会,再到行政社会的三个形态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社会资源和机会配置方式和机制的显著变化。在当前的行政社会状态中,政府依然是城乡资源和机会配置的主导力量。改革和创新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是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本章由此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建议。

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提出了超越城乡的理念以及相应的设想和建议。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城乡的超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首先应以超越城乡为理念推进城乡制度改革和创新,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二 研究方法

我国有着巨大的地域差异和显著的多样性,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把握和研究城乡关系和城乡一体化问题,在方法上是一个重大的难题和挑战。迄今为止,大多数相关研究或以国家宏观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定量分析,或者以某些地方的情况为对象,开展城乡一体化研究。本研究受制于研究经费和人力资源,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而主要利用现有的二手统计和调查数据,并结合我们所做的区域调查,以分析我国城乡关系背后的资源和机会配置机制和制度,以揭示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和逻辑。

1.统计数据和二手调查资料的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国家统计局以及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全国性的,对于理解全国城乡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许多数据并不是分城乡的,更大的问题是,经济方面的数据比较多,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数据偏少,而且连贯性不强,有的数据是新的,有的数据是过去的,有的数据并不是年年都有,有的数据没有最近几年的。因此,用这些数据来衡量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很大不足,但是,有这样一些数据,可以从不同侧面体现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过程,有助于认识城乡一体化进程。

另外,本研究使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的两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经济综合调查数据。这里主要采用2011年的调查数据,该年的调查主题是城市化。该年调查的重点是流动人口的城市化问题,设计了不少与社会福利、公共服务有关的问题。因此,这类调查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各部委的统计数据的不足。当然,该调查并不是按我们这里所确定的研究思路来设计问题的,因此,也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研究需要。

2.区域调查

为了弥补宏观数据的不足,本研究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做了深入的田野调查。这里的区域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省地市级区域。我们调查了成都市和重庆市的城乡一体化实践。第二个层面是县市级区域。我们分别选择了江苏省太仓市,福建省晋江市,北京市及其延庆县,贵州省松桃县、务川县、道真县等。第三个层面是村庄。在江苏省、浙江省、贵州省选择了不同村庄进行调查。在区域对象选择上,我们分别照顾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政策和制度变革等情况,比如在经济上会选择发展程度高、中、低不等的县市、村作为调查对象。

在区域调查上,我们使用的方法有问卷抽样调查方法、部门座谈、个案深度访谈、文献收集、参与观察等方法。我们分别获得成都市、延庆县、太仓市、晋江市、松桃县做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每地的抽样样本为1200个,因此,5地的抽样样本总数是6000个,覆盖5地城乡,调查涉及城乡职业、收入、社会福利、公共服务以及流动人口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与5地的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并从它们那里获取了一些重要的政府文件、研究报告和数据等。我们还就城乡一体化问题对政府官员、村干部、村民、市民、流动人口进行了深度访谈,收集到了不少访谈资料。这些调查对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各地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价值,丰富了从宏观数据出发对城乡一体化开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