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角关系性质的变化与中俄关系
陈学惠,军事科学院副军职研究员,法学博士,军事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先后就读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苏联基辅大学历史系、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高级研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军事科学院“叶剑英军事科研奖”和军事科学院“科研名家”。担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国际军事分会秘书长,国际战略学会特邀研究员,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成员。
研究中俄关系,离不开对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的理性分析。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其一,中俄关系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整个国际关系,特别是大三角关系时刻处于互动之中,它本身就是大三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受到大三角关系的深刻影响。其二,传统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状态中的中苏关系,在国际关系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也给中国俄罗斯研究者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以至于只要涉及对美关系这个当代中俄关系中最大的第三方因素,陈旧的地缘政治思维方式就会泛起,甚至无须加任何论证,典型的说法就是,不排除美俄双方在某一时刻会放下恩怨,携手对华。
看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经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必须对大三角关系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 对大三角关系的认识
1.从大三角关系的整体看
当代的中美俄大三角关系与冷战时期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相比,基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年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基调毫无疑问是对抗。即使有合作,目的也是对抗。例如,美苏战略武器谈判,虽然达成了协议,但其实是从数量的对抗转向了质量的对抗。中美合作,目的也是与苏联对抗。直至邓小平同志提出“韬光养晦”和“不当头”的策略,其前提依然是美苏对抗。如果这两个巨头的对抗不存在,想“不当头”也不可能。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当今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的基调究竟是什么。我的看法是:对立、矛盾、斗争还存在,但基调已经不是对抗,或者说,非对抗的成分大于对抗。
2.从大三角关系中的双边关系看
与大三角关系的整体性变化相联系,大三角关系中的每一对双边关系,虽然还存在联动性,但是,其相对的独立性都增大了。也就是说,每一对双边关系的发展,未必一定是拿另一对的双边关系做抵押。这一认识在讨论中俄关系时特别重要。中俄都是独立自主的大国,都要独立地同美国打交道、处理关系。沿用传统的地缘政治思路看问题,其结论必然是:只要有一方同美国的关系搞好了,另一方的利益就必然会受损;只要有一方同美国的关系搞糟了,另一方就一定会受益。这种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维已经不符合现实了,这种思维方式除了严重影响中俄之间的战略互信外,并不会带来什么。
3.从大三角关系的主体看
在三个大国当中,最能动的因素是中国。如果没有中国这30多年实力的发展,恐怕不会出现如今的三角关系状态。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那种只能用“四两拨千斤”的角色了,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塑造能力,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和俄罗斯调整对外政策的重要参照因素。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探讨中国和另外两个大国的关系的时候,立脚点就需要做一些调整,尤其是要确立起相当的大国自信。
基于以上三点认识,我认为,新条件下运筹大三角关系,必须摒弃那种简单的、非敌即友的对抗思维,树立起“平等共存、包容共处、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其中,“平等共存”是最大公约数,“包容共处”是可以达到的目标,“合作共赢”是理想追求。新条件下经营中俄关系,更需要抛弃基于传统的过时的对抗思维逻辑推理,走出对所谓美俄会联手对华的病态疑心窠臼,以更大的自信处理中俄关系的第三方因素,即美国。
二 两个互为联系的问题
在处理大三角关系,尤其是中俄关系时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需要分析。
1.主导权问题
中俄战略协作,主导权问题不可回避。这个问题的处理,影响中俄合作的互信基础。分析中俄关系的发展过程,对主导权问题的关注往往与国家实力的强弱成反比,越弱者越会在意。在中方实力相对上升、动议能力增强、对政策性权力的追求相对主动的今天,俄方对主导权更为关注。加之俄罗斯一贯搞大国外交,从来没有当过小国,虽实力有所下降,但架子绝不倒,其外交行为的惯性驱使俄方在与中方打交道时格外在意谁占主导的问题。对此中方有时会感到很不舒服。比如刚开始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时之所以受到俄方的冷遇,就与俄方在主导权问题上的疑虑有关。我认为,与俄罗斯打交道,主导权归根到底是要与实力地位和行动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应有自信,前景在我们一边。我主张让主导权的确立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不必过于生硬地追求,也不必在一时一事上过于计较,更不要使“权力转移”成为中俄关系之间的一个话题。
2.欧亚全面伙伴关系问题
欧亚全面伙伴关系概念对中国战略界的最大启发是,中国也应该适时设计中国的欧亚思想和欧亚战略了。其实,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已经告诉我们,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长期以来陆海失衡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中国的两大战略方向,即海上战略方向和陆上战略方向之间必须形成有效的平衡。海上方向是主要方向,这一点毫无疑义,但同时这也是阻力最大、风险最大的方向,只有东西兼顾,陆海相济,才能有效地规避战略风险。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全向发展的大国,战略能力的辐射也应该是全向的辐射。因此,欧亚全面伙伴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它符合中国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欧亚全面伙伴关系概念对于经营中俄关系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我只指出一点,就是这个概念使得中俄战略合作的领域,在全球、地区、次地区、共同周边、双边等层面外,又多了一个跨地区层面。中俄在这个地缘空间搞合作,各有优势,有条件做到互补而不冲突。我们的地缘态势与俄罗斯不同,在经济实力上,在与欧洲国家和中亚南亚国家的关系上有自己的优势,不必模仿,完全可以拿出有自己特点的欧亚战略。所以我觉得在讨论欧亚全面伙伴关系这一概念的时候,不需要在主导权问题上提高戒备心理,也不要纠结于这种愿景能否马上实现,而要以极大的战略耐心,团结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亚国家一起来搞欧亚全面伙伴关系。退一万步说,即使有的国家抱着自己的方案不放,不愿协调,那就你搞你的欧亚战略,我搞我的欧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