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1

摊一张“畿服”的大饼

说到中国的行政区划,皆言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而后,禹依治水之山河,又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再后之商周,又把中国以中原为中心向外扩张,分为五服、九服。当神话被当成历史来讲述时,所谓历史,只好姑妄听之。

《尚书》《国语》中都有五服的记载:九州划定,国都确立。此后,如何建立国家的纳税体系?如何建立国家的安全体系?

先王创造了五服区划制度。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具体讲,就是在天子的领地之外,每五百里为一个行政地段——服。各服依次向外延伸:“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绥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五服有服务、服役、服从的多重意思。如,甸服主要为天子治田出谷税;侯服为天子和国家服差役;绥服推行国家的文化与教育,并担当保卫国家的任务;要服区域内的人,要遵守王法,和平相处;最外边的荒服,人们可以自由流动迁徙。依照王服的顺序,贡期分别为一年一次、两年一次、三年一次、四年一次、五年一次。《周礼》进而将将“五服”扩展为“九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

古人这种“五服”“九服”的说法,实际是后世学者对前朝政治的一种理想表述,而非历史实录。众所周知商周实行的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封国内独立为君主,天朝并无任何行政区划。中国真正的行政区划始于西周之后的县郡制度。

自东周实行县郡制以来,分封制开始瓦解。自秦汉以来,郡县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分封制并没有完全消亡,它也以与西周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存在。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二者的长期对抗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古人“五服”“九服”的理想主义行政区划,很像今天的北京城的一环、二环、三环……五环的道路规划,有着浓厚的“摊大饼”式的农民色彩(见图2.5)。但它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秩序的一种独特理解,即“中心”与“周边”的亲疏与从属关系。从而确立以自我为核心,而后层层保护,或者,涟漪式向外扩张的政治策略。尽管历史上这张大“饼”,曾不断被胡夷之族扯破,但每一次现实的挫折,都强化了国人关于这种世界秩序的想象。

图2.5 宋代《新定三礼图》中的“九服”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