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取象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君子观

“君子”,在西周、春秋时期是贵族的通称。《尚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慕平译注:《尚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34页。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长者。”(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0页。又,《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黄永堂:《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页。君子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指被统治的劳动人民。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称谓,如《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5页。以上是一般通行的讲法。

《周易》产生于殷周之际,其卦爻辞中“君子”一词共有几十见。应该说,它们的含义首先还是指贵族。例如:

《观》卦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大壮》卦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

“君子”与“小人”对举,分别指贵族和小民,各家注疏无异辞。可是,有些地方的“君子”的内涵就不那么简单了。例如:

《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论语·学而》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朱熹曰:“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本既立,则其道自生。”(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页。句中的“君子”明显是指“有德者”。如果我们拿这两个句子做一比较,则不仅它们中的“君子”一词同样闪烁着明显的道德色彩,就连句子的组织形式(因果)也完全相同。再看《易传》的解释:“子曰:‘君子进德修业……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可见,不管卦爻辞作者的本意如何,后人是将此句中的“君子”理解成“有德者”了,至少是理解成“贵族之有德者”了。《易传》释经,固然多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此处的解说却也不无道理。此外,我们看到,《易经》中对“在官长者”或贵族更多的是用“大人”之类的词语来表述,如“利见大人”“小人吉,大人否”等。有时“大人”“君子”并用,如《乾》卦九二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则云:“君子终日乾乾……”表明二者的含义还是有差异的。要之,《易经》中的“君子”,首先是指贵族、“在官长者”,但有时也兼指“有德者”。事实上,《易经》中有关君子的一些表述,已经形成了粗具规模的“君子观”,加上《易传》的阐释、发挥乃至附会,对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建构和确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探讨《易经》的君子观,还是要从《乾》卦爻辞说起。所谓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是什么意思呢?“乾乾”,指的是以乾德自期,刚健中正,不断努力。如《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全句的意思是,君子要刚健正直,终日勤奋努力,夜晚也要警惕着,所以虽然有危险,但也不会发生灾祸。在《乾》卦中,九三位于内卦的最高位,是阳位,阳爻居阳位,按《易经》原理解释为有利。联系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可知九三爻象征龙刚从浅水中升出,客观环境正在改变。而爻辞告诫人们,在刚脱离险境时不可消极,也不可急躁冒进,而应整日勤奋不息,乾乾从事,如此方为君子。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君子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居安思危,自强不息——是为《易经》君子观之一:君子当自强。后世如《礼记》:“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页。《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页。《淮南子·修务训》:“圣人知时之难得,务可趣也,苦身劳形,焦心怖肝,不避烦难,不违危殆。”许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页。其君子发愤、务求自强的思想与《易经》如出一辙,这种思想既为后世“君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和尺度,也为无数想做“君子”的人指明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就是按照这一思想和精神,孜孜以求,不断实践,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君子”的。“自强不息”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能催人自励、奋发向上的一种动力。

第二,《易经》君子观认为是君子要谦虚。《谦》卦辞:“《谦》,亨,君子有终。”《谦》卦主亨通畅达,君子行谦,必有好结果。对此,《彖传》进一步解释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中心意思是说谦则亨。天道(指卦中九三爻)向下来却不失其光明,地道(指卦中《坤》体)卑下却向上行。天道损去盈满的而增加谦虚的,地道变动多余的以流到不足之处,鬼神祸害盈满的而降福于谦虚的,人道厌恶盈满的而爱好谦虚的。天、地、鬼神、人对待盈满和谦虚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谦是尊贵的、光明的。谦的表现虽是卑己下人的,但卑下是有分寸的,必须合于礼义,不得逾越,超过限度就流于卑污了。《谦》卦爻辞中还具体地讲到谦虚的美德:首先君子要谦而又谦(初六),同时还要“鸣谦”(六二)、“劳谦”(九三)、“撝谦”(六四),即有声望而谦、勤劳而谦、发奋而谦。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虚怀若谷,“君子”才能“有终”而“吉”。我们现在看《谦》卦,下三爻皆吉,上三爻皆利,意为只要谦就吉利。这种表述方式在《易经》中是独一无二的,可见古人重视谦的程度。《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思想与此相似。可以说,谦虚作为“君子”的一种道德规范,是始自《周易》的。而以卑释谦,提倡“自卑而尊人”,则是传统谦敬之德的基本内容。明代的王阳明曾说:“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自我约束、克制)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80页。可以说是将《周易》以来“谦虚”的君子观发挥到极致了。谦虚,既是古代“君子”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第三,《易经》君子观认为是君子需知几。《屯·六三》爻辞说:“即鹿无虞,惟人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即鹿”为逐鹿,“虞”为向导。这条爻辞是说,在没有虞人引导下去追鹿人于密林之中,君子应知机而动,当舍则舍;如果坚持追下去,就会被困在林中,必有灾咎。《屯》是《乾》 《坤》二卦相交而产生的第一卦,“刚柔始交而难生”(《彖传》),意味着难。就人事方面说,处《屯》难之时,不可妄动,亦不可拘泥,要相机而动。六三爻辞的中心意思即要求君子要能预见几微,知难而变。对于这一点,《系辞下》做了很好的阐发,说:“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这里进一步提出了“知几”的条件:为人要“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即跟上级交往不阿谀谄媚,跟下级交往不轻慢亵渎,如此才算知几。几,就是事物变化之初所表露出来的征兆,凡能预先见识到这一征兆的人,就可称为君子。“知几”更难能可贵的是立即行动,一天也不迟延,如《豫》卦爻辞所说,看到坚如石,就应想到将会很快地有所转变,归于中正,不待终日。能够“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睿智果决,就能成为万人仰慕的君子。我们知道,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德目,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5页。《礼记·中庸》进而把智、仁、勇三者称为“天下之达德”。什么是智?董仲舒说:“先言而后当。”即先见之明谓之智。“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早);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其动中伦(合乎情理),其言当务(正合时务)。如是者谓之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班固说:“智者,知也。独见前闻,惑于事,见微知著也。”(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02页。这些论述与《易经》“君子(知)几”说一脉相承,并赋予它更加丰富的道德内涵,由知几到明智,终于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成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标准。直到今天,这一传统道德规范仍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第四,《易经》君子观认为是君子必中正。首先所谓“中”,在《易经》中又称“居中”“得中”“处中”等,一般是指一卦卦体中的第二爻与第五爻。这二爻分别是内卦与外卦的中位。古人认为“得中”吉利。如《观》()卦,九五爻辞:“观我生,君子无咎。”虞翻注曰:“得道处中,故君子无咎矣。”意思是说,九五爻为中位,阳爻居中为得道之位,君子做到了“得道处中”,所以“无咎”。其次说“正”。“正”与“中”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比“中”应用范围更广泛些,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都谓之得正或得位。古人认为凡得正者都吉利,尤其是既得中又得正者更是大吉大利。所以把“中”与“正”联系在一起为“中正”,而成为君子追求的最高目标。“中正”思想贯穿在《易经》卦象的始终,对于理解卦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劝导君子把握中正,意在使君子在品味玩索《易经》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其实质是要求君子言行都要不偏不倚。这种思想后来演化为儒家的“中和”观念(或称“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为人立身要正,处世要坚守正道,力避过与不及的偏激行为,使人际关系保持一种团结、和谐的状态。由“中正”而“中和”“中庸”,完成了儒家称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6页。的一条重要伦理原则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建构。

以上列举的与君子相关的卦爻辞,论析了《易经》中的君子观。还有一些卦,其卦辞、爻辞中虽未提到君子,但其所崇尚的美德却也成为后世君子所必须具备的人格精神。如《节》卦,就充分表现了一种君子“贵节”的道德观。“节”就是节度、节制、节俭。六四爻辞说:“安节,亨。”六五爻辞说:“甘节,吉,往有尚。”是说安心守节度,是亨通的;甘心守节度,是吉利的。反之,上六爻辞:“苦节,贞凶,悔亡。”以守节度为苦,占问便是凶。很明显,这里是以守节度为美德,而以不节为恶行。这种“贵节”的道德观,儒、墨、道、法各家都从不同侧面进行过阐发和推衍,其中儒家突出地从理论和经世致用方面发展了“节”的思想和规范,如孔子即主张“节用而爱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页。,影响深远;同时,这种“贵节”的思想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后世君子用以自警自励的座右铭,正如《象传》所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探讨《易经》中的君子观,很有意义:一是可以使我们对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某些德目和规范的发展脉络和建构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全面深人地去把握中国传统道德的精神实质。从上文论述中可见,《易经》中的君子观已初具规范,它以“中正”为君子所当追求和达到的最高道德理想,而以自强不息的“乾乾”之德作为君子达到这种道德理想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它还告诫君子需相机而动,不可妄为和冒进;要虚怀若谷,不能傲物和自满,等等。透过《易经》的君子观,我们不难发现上古先民思想意识中理想人格的道德内涵,以及我们祖先矢志追求这种理想人格的可贵精神。二是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应该说《易经》中的君子观是儒家乃至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先导,它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它还将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像上文论及的《易经》中有关君子当“自强”“谦虚”“知几”“中正”“贵节”等思想,现在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当借鉴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意义,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