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政策扶贫力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从国家角度而言,要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放宽配套资金等相应的标准,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统一纳入中央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范围。同时要加大国家扶贫资金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投入,改善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积极组织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对口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地区的扶贫积极性。
西北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在具体制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时,应优先安排重大产业、重大项目及其资金来源,保证重大产业、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各族干部群众要深刻领会国家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扶持和优惠政策,用好扶持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实把自己作为各族人民“父母官”的角度关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西北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以西北民族地区资源富集的优势作为突破口,把资源要素、生态补偿作为市场交易要素,完善产权关系及交易机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在各利益实体的权利与责任、成本与利益、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二 重建生态环境,搞好循环经济
首先,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和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导致两方面的恶果,一是若雨水充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而下游河道淤塞,导致水灾频繁发生;二是若雨量减少,上游土地涵养水分减少,下游水资源日益枯竭,导致影响上中下游的农牧业生产。其次,这一地区又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区,从西向东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漠9个沙漠。近年来,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沙尘暴天气,正是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再次,这一地区也是我国最为干旱和生态极为脆弱的地区,水资源极为短缺,面朝黄(草)地背朝天的“靠天吃饭”局面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问题,开发土地,扩大种植面积(超载放牧)的粗放型经营仍然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途径,随之而来的又是土地的退化、沙化、荒漠化、石漠化等恶劣的生态环境。最后,这一地区还是我国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较为丰富的地区,这些资源的粗放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要加强西北民族地区的江河源头及国家级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湖泊、湿地和水库周边、荒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天然草原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重建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
西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除了重建生态环境,还要搞好循环经济。西北民族地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营造生态环境是一个两难选择。2010年,国家在青海建立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探索生态脆弱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因此,西北民族地区应及时总结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经验,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在西北民族地区建立生态和经济两不误的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各级人大要按照谁开发谁补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为国家提供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法律体系。
三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的落后是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落后最明显的表现,但是,基础设施项目大,投资多,期限长,短期收益低。一方面按现有财力,西北民族地区无力承受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按现行行政体制,西北民族地区的政府领导也无意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信息网络、邮电通信、供水供气以及文化教育、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科学研究等公共设施,国家财政应优先对西北民族地区安排项目,提高投资比例和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规模,以保证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转。对水利灌溉工程、中低水田改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库区移民、生态移民等危及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安全的项目,国家财政应积极采取足额补偿措施,以保证西北民族地区各民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西北民族地区要以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契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 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一是发展特色旅游经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沙漠、草地、民俗、庙宇、古迹、雪山、河流、湖泊等无一不是旅游资源,处处都是旅游资源。因此,要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步伐,打造丝绸游、沙漠游、高原游、草地游等旅游精品和路线,使其成为西北民族旅游产品的象征。
二是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西北民族地区虽然土地贫瘠,但由于受气候、气温、土质的作用,农业富有特色。宁夏的枸杞、新疆的番茄、甘肃的红枣等红色食品;新疆的葡萄、核桃等褐色食品;新疆的棉花、宁夏的大米等白色食品;青藏牦牛肉干、清真手抓羊肉、鹿茸鹿血酿酒等动物产品;冬虫夏草、高山雪莲、沙漠锁阳等土特产品无不为全国人民所喜爱。因此以红色食品、褐色食品、白色食品为旗帜,大力开发动植物、土特产的衍生产品,打造西北特色农业产品品牌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三是发展特色能源经济。突出以“西电东送”为目标市场的电力建设、“西气东输”为目标的油气建设和以“西煤东运”为目标的煤炭建设。
四是发展特色工业经济。发展轻纺工业特色经济,重点发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肉、奶制品、绿色食品、功能性食品等食品工业;棉花、羊毛、牛绒等棉纺产业;藏药、蒙药、维药、回药等传统民族医药产业;铜、铝、镁、铅、锌、镍等有色金属产业;铝、镁、锌等黑色金属等的原材料加工业;氮、磷、钾、钠、锶、镁等肥料产业等。
五是发展特色国防与机电工业经济。发挥西北地区军工产业的优势资源,加强军地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实现国防高新技术与地方传统机电产业的有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