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为蜀汉一谋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5章 宣领诏书回京复命

“呼。”

两人两马以最快的速度离开定莋,赶往台登。

台登是一个位于水路边缘的小县,没什么人口,也不太重要。

“如果你把每一步棋都行的很险,那么你早晚要吃亏。这次回去之后,我会把路上的所有事情如实禀报给丞相。”

“可以啊。你想添油加醋点内容,我也没意见。”

刚刚死里逃生的马良似乎没什么劫后余生的感叹,反倒是乐呵呵的。

“……你应该知道,我这次来不光是负责保护你的安全,也肩负着……”

“给丞相做眼线的职责,对吧?牂牁的流言肯定在我们出发前已经传到了他的耳朵里,我的一面之词并没有那么可信,我都知道。”

马良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我以为你永远都不会告诉我呢,还是没忍住。”

“……我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心机。”

“那很好了。等回了成都你向丞相述职,我会主动撇清和你的关系。出什么事都与你无关,你该升官升官,该封赏封赏。”

王平突然勒了一下马。

“你就这么想我?”

“我们接触了这么久,都互相知道彼此的脾性。何必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你都把本不该告诉我的秘密一并说了,我又怎么会猜测你?”

马良往马背上轻轻一躺。

“我只怕你回去管不住自己,又非要出来替我讲话,最后又惹得自己一身脏。”

“……你是个有理想的人。只是这样被他们挤兑走,我心里不是滋味。”

“走一步看一步吧。”

二人行至台登,迎接他们的不是陈樵,而是几个太监。

“马良听诏。”

二人慌忙从马上下来跪下。

“入南寻染,兹事体大。奈何今南中疑乱,匪盗丛生。加之邻有战事,须制急策。故诏汝即刻回京,从长计议。”

“臣马良,领旨。”

马良恭敬地接过诏书。

如此一来,程序上的问题就算是结束了。

为首的大太监是刘禅身边最为亲信的太监毕明,刘禅特意派他来送诏,自然不只是为了诏他回宫这么简单。

“侍中。”

毕明将马良扶起,然后小声低语:

“丞相有话,让我带给你:顺势而为。”

毕明忧虑地瞥了一眼王平。

“毕公公不必担心。王将军为我指派的副将,又受丞相临时提拔暂领偏将军事,可信得过他。”

“那好吧。”

即便如此,毕明说话时,还是尽可能地将身体往王平的反方向偏开一些:

“朝中争斗已经到了新的阶段了。在您回来之前,丞相左右并无鲜明派系,其左右手官如蒋琬、董允等多不在决策中心,李尚书并不对他们有什么顾忌;

但您回来之后,他便有了危机感。这次便是要借着您在牂牁之不慎,配合刘琰削您的势力。”

“还请毕公公指点。”

“我怎能干预政事!你这次回去,有关牂牁一切细节,千万莫往下延伸;若在朝堂上对峙,三缄其口,一概不答,只说是那朱褒散播谣言便是。

如果可能,尽量拖延到邓芝使吴返回再归。”

毕明话毕,末了又补充一句:

“这不但是丞相的意思,也是陛下的意思。”

“多谢毕公公。”

“哎。一路多加小心。”

诏书已经传到,毕明便率先离开。

“你打算怎么办?”

王平发问。

“规整队伍,立刻回京,一刻也耽误不得。”

“可刚刚那太监让你晚点回。”

“我们拖不到那个时候。邓芝此行刚去不足一月,建业如今又面临抵御曹丕南下的压力,一路道路关卡众多,多半不畅通。事情就算再快,也得小半个年头才能回来。我们根本没可能撑到那个时候。”

马良顿了顿。

“况且我的亲友家眷都在成都,我不回去,他们就跑得了吗?悠悠历史,只有迎头撞碎的山,没有容忍躲避而过的山。”

“……你总要想个对策。”

“不必多虑。为臣者不过忠、良、忱、节四字。我向陛下效力,怎么会在意这些事情?”

王平哼了一声。

一个月来,他每次听马良在这大义凛然地说一大堆客套话的时候,就是他坏心眼最多的时候。

与其关心他,不如去点点兄弟,看看这一路走来,有没有出什么意外:

“你这般说,就是想好对策了。我不问你,你自己规划好就是。”

“放心。不过眼下有一件事,还请子均在与我分别之前能帮我。”

“说。”

“等回了成都之后,你就将余下的那些粮草银钱归拢了,然后一并散给兄弟们。出来这一趟虽然没建功立业,但也遭重不少。你的那份赏赐我会向丞相特别请报。”

“哼。有这功夫,你还是多关心关心你自己吧。”

回程的路就不如去时那般提心吊胆。

在路上晃晃悠悠一周之后,队伍便回到了成都。

马谡已经早早地就在城门处接应他们了。

自打尹群提前给他送来了消息,他就每日在那里发愁。盼星星盼月亮,今天终于算是把写信的人给盼回来了:

“兄长!”

马谡急匆匆地迎过来。

马良将诸多事物委托予王平,然后便将马谡扯到一边去:

“我托付你的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我就是来跟你说此事。刘琰他不愧是大商人,做事严谨的很:我派人私下查过了,自从城中限制粮价之后,他就有系统性地不断向外抛售粮食,如今他手里基本已经没有屯粮了。”

果然如此。

马良满意地眨了眨眼:

“所以说,丞相给商人的运输补贴,实际上有一大半到了他的兜里?”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

刘琰暗中配合他们平抑粮价,并非是真的什么良心发现造福百姓,而是看这事由诸葛亮推动,底下的人又不好明着反对,便知道是大势所趋,所以索性阴奉阳违,最后再赚他一大笔。

“那丝绸呢?丝绸他有动作吗?”

“完全没有。恕我直言:他根本就没把您跟他说的计划当一回事儿。”

“我知道了。”

商人判断事物有自己的办法,并不会只因为他的只言片语就决定是否出手。

就如同这粮食,如同这丝绸。

“那我让你放出去的话呢?”

“已经放了。自从我接到那姓尹的人传来的话,我就已经把消息放出去了。如今已在成都商贾中传播了三天有余,应该都知晓的七七八八了。只是我尚有疑惑:兄长去哪弄来那么多的盐和陶器呢?”

马良笑而不答:

“你且先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