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移宫案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议政结束

朱常洛最后这段话,流露出来的观点,倒是很符合一个封建王朝皇帝该有的共识。

重农抑商。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祖宗之法,这是历朝历代的祖宗之法。

孙承宗仔细思索了一下朱常洛的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于人如此,于国亦然。

朝廷也不是吃白食的,拿了农人的粮,自然要为农人说话,要是哪一天朝廷只靠商人吃饭,到那时再给商人站台也不迟。

孙承宗没再深究,痛快的签了字。

一项政策在制订之初是看不出好坏的,只有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修正,才能变成一条国法。

一条鞭法无论好坏,最终也就推行了不到十年,发现了问题还没来得及改正,就被废除了。

泰昌皇帝的这几道新政策,无论好坏,都得试过才知道。

但依大明眼下的形势,不变法,就是死路一条。

黄票传到了张维贤手里,老国公看了看纸上内容,深深的看了一眼朱常洛,随后提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写好了名字,张维贤拱手道:“陛下,臣老了,身子骨不行了,以后的路,就让年轻人去走吧。”

“请陛下准臣致仕。”

朱常洛一手接过黄票,一手抬起放在张维贤腕上,“英国公,宝刀未老,回家休息几日,朕还要仰仗国公臂助呢。”

“陛下——”张维贤还想再说,朱常洛已抬手打断。

“王安,英国公许是有些疲累了,替朕送送英国公。”

张维贤闻言,不再多说,缓缓起身作揖,离开了坐席。

“老臣告退。”

……

目送张维贤离开典客厅后,朱常洛继续主持会议。

他将两张黄纸决议夹在第一本奏疏里,递给了户部尚书李汝华,开口道:

“事情为何要这么做,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做,方才都议的差不多了。”

“有了这两道决议书,户部便可放手去执行,各部院都会通力支持。”

“户部下去后部议一道具体规划出来,朕的预期是用二十年时间,初步完成‘天下一体纳粮’。这一长策可分为多个小阶段,每五年为一小步,每十年为一大步。”

“税制牵扯国家上下方方面面,改革税法绝非朝夕之功,乃是利国长策,一定不要急,多多调查,多方考察,慢慢做事,事缓则圆,总有一天,事是可以做完的。”

李汝华双手有些颤抖的接过,只觉得心中万分激动。

众人心中均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一个不急功近利的皇帝,亲政以来施行的第一道新法,竟然愿意给出二十年的时间去慢慢做。

这种成熟的心智和长远的眼光,简直闻所未闻。

今天这场会面,皇帝带给他们的惊讶实在是太多了。

就说这一手御前会议,摆明了就是拉着众人一起担责任的,估计从今日开始,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明的决策,都要经过众人的会签。

但问题是,御前会议的执笔人是皇帝,会议做出的决定都是皇帝的决定,他们看似有参议权和签字权,但其实就是在配合皇帝搞一言堂,因为不同意不签字的,就得挂印离去。

这种看似分权实则集权的手段,可比过往的内阁制度还要高明。

因为内阁的决策还得与各部院达成一致意见。

御前会议上的决策,直接就是各部院首签字通过的,推行起来,根本没有任何可以搪塞的理由。

这流程减少了一环,就减少了一块极大的可操作余地。

过往内阁与六部交涉,总要有所付出,现在御前会议,谁敢跟皇帝讨价还价?

事情讨论出该怎么做后,相关部门立刻安排下去,截止日期之前做完,限期做不完要给原因,无缘无故没完成,那就是能力不行,换人去做。

官僚系统运行了两千多年,天底下早就没有了新鲜事,所有事都有成例可循,无非是“派谁去做”和“什么时候做完”的问题。

以前皇帝不亲自出面,内阁和部院便可就“派谁去做”这个问题好好推拉。

内阁不给出些许政策优待,那这事儿“什么时候能做完”可就两说了。

但现在,御前会议讨论出事儿该怎么做后,直接把事儿派给相关部门最高主官,设置个期限,各主官都同意了这个事儿,那就只能配合,缺啥给啥,截止日期之前完成,这事儿就结了。

中间没了推拉过程,这门户私计就很难开展,毕竟谁也不能去贿赂皇帝不是。

除非皇帝愿意接受贿赂,但看眼下这个嗣位之时就废除了矿榷税的主,也不像是个会接受贿赂的皇帝。

且从今日议出的两项政策来看,还是个喜欢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主,这样的皇帝,更没人敢动小心思了。

朱常洛拿起手边的第二本奏疏,群臣心中狠狠一震。

御前会议第二场,开始了。

……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以十年为计,很多事都是几天、半月、数月就能完成,只是因为这些事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因此奏疏才交到了皇帝手中,但只要拿到朱笔批准便可立刻着手执行。

很多不需要各部门合作的事,朱常洛都是直接批准,根本不会拿到这里来讨论。

奏疏并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疏人一般都会给出一个中规中矩的处理建议。

当然,言官的弹章是没有处理建议的,他们只负责发现问题,然后让皇帝治罪,至于言官发现的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绝大多数言官都不关心。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议事桌上飞快流淌。

本次御前会议前后共计通过二十四道奏疏,平均十分钟通过一道。

朱常洛并不觉得疲累,但看一众堂官,大多已经精神倦怠,显然是许久没有这么高强度的工作过了。

相比一群平均年龄六十岁以上的老骨头而言,年仅三十九岁的朱常洛可谓年富力强。

朱常洛从孙承宗手中收回最后一道黄纸决议后,一边将其夹入最后一道奏疏内,一边温言宣布道:

“今日诸公都辛苦了,朕命御膳房准备了堂食和鲜果,稍后诸公可随内侍指引,去膳堂用餐,餐后可带一份鲜果回官署享用。”

“下午还要辛苦诸公,将上午议定的内容各自部署下去,安排官员执行公务,缺人手的机构把用人要求报到吏部,尽快补充。”

“五日后还是此地,朕与诸公再议大事。”

说罢,朱常洛站起身来,拿起自己的手札,朝众臣微微点头示意,而后大步流星的离开了典客厅。

众人见状,神情一震,连忙起身,拱手作揖。

有些人在心中暗想:“皇帝方才是在向我等点头示意?莫不是眼花了?”

有些则在想:“五日一朝,陛下这是要恢复六参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