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约瑟夫·洛克

说到探险家洛克,让我想起了墨桅。墨桅就是为了诗云书社的生存给开封市委书记写信的赵中森先生,二十五年前我们曾经在同期的《花城》杂志发表中篇小说。赵先生前天给我打电话说,5号我飞昆明,所以6号你到开封就不能相见了。中森先生同1922年从美国来中国的探险家洛克一样,去了云南。

以往,我也曾经有过几次在云南的行走经历。2003年,我受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楚雄市文化局的邀请来到云南,目的是创作一部以云南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那次我从昆明开始往楚雄走。在楚雄我走访了很多地方:彝族村寨、金沙江畔、元谋猿人遗址,还有张艺谋在《千里走单骑》里做外景的土林。接着是大理,然后沿着当年洛克走过的路线,再从大理往北到丽江和中甸。中甸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因为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一部以滇北为背景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而得名。

詹姆斯·希尔顿(1900—1954)

由于这次我没有到达在《消失的地平线》里描述的靠近西藏的德钦境内的梅里雪山,所以在2006年的秋季,我再次来到了横断山脉的三江并流地区。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帕慕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都知道,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里写了一个细密画家的亡灵,这让我想起洛克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里详细记录的纳西族的象形文字。纳西族象形文字与细密绘画,在文化的本质上有相通的地方。如果帕慕克拥有洛克的这些经历,那么他一定会以神秘的纳西族象形文字,写一部不亚于《我的名字叫红》的小说。要知道,洛克在中国共收集了大约八千册用纳西象形文字抄写的东巴经书。

在洛克的晚年,为了能使其专著出版,他不得不先后把数千卷东巴经书卖给欧美的一些图书馆。这些传奇故事,如果给了博尔赫斯,他起码会写出一篇类似《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小说。我们知道,洛克在中国西南断断续续生活的二十七年,正是中国社会最为动荡的年代,从1922年到1949年,就是闭上眼睛我们都能想到当时的中国在经历着什么,更何况洛克所生活的地方是充满神秘气息的滇北地区,可是洛克成了一个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一个成功的探险家,却不是像詹姆斯·希尔顿那样成为一个小说家。要知道,希尔顿就是根据洛克所写的关于滇北的报道,才写出《消失的地平线》的。这就是我今天由洛克延伸而来的话题:在拥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切肤的生活感受之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小说家。

纳西族象形文字

图片来源: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昆明滇池边巨大的蓝桉

摄影:墨白,2017年4月8日

2006年的秋天,我从德钦沿着落差近两千米的盘山公路来到澜沧江边后,先沿着澜沧江往南去了茨中。在藏语里,茨中是“大村庄”的意思,村子的居民分属藏、纳西和汉等七个民族,当然,茨中是因一座法国传教士在1909年修建的教堂而闻名的。为了排解孤独、寄托思乡的情怀,那个传教士从故乡引进了一种名叫“玫瑰蜜”的葡萄,同时在教堂的后院栽了一棵月桂树和一棵蓝桉。树的主人已经在多年前离开了人间,而两棵树却仍然活得枝叶茂盛,现在,那棵蓝桉要由四个人才能合抱。

蓝桉所属的桉树种类约有六百种,在三江并流地区湛蓝的天空下,随处可见的长得细长的蓝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百度百科上可查到:桉树可以用来造纸,从蓝桉中提炼出来的液体具有药用价值,可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能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咽喉、支气管、肺、肾、肠等各种器官的炎症,同时还有治疗外伤和皮肤疾病的作用,是清凉油的主要原料。但桉树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大面积种植会使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保水能力降低,结果导致土地板结,因此有些地方禁止种植桉树。

在茨中村子附近的梯田里种满了玫瑰蜜,这种在法国本土已经绝迹的葡萄却在中国偏僻的深山里生长良好。这里的老百姓从传教士那里学会了栽种葡萄和酿酒的技术,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葡萄酒的器具。当然,我的茨中之行不属梅里雪山外转经和内转经的路线。《指南经》中的《内圣地广志》里指明了内转线路上的各种圣迹,内转路途总长约一百公里:由白转经堂出发,经德钦县城,再行八公里到飞来寺,然后经过澜沧江边上的柏树庙。

澜沧江右岸的茨中天主教堂

德钦飞来寺

摄影:墨白,2016年3月19日

柏树庙前的那棵巨大的柏树据说是卡瓦格博曾经使用过的手杖,源自民间的神话传说总是充满了丰富的幻想。拜过飘动着经幡的柏树庙之后过澜沧江大桥,经永宗村、过西当热水塘和雨崩村到雨崩神瀑,再从雨崩神瀑转回来前往明永冰川至莲花寺,最后返回德钦县城,需要四至六天时间。关于行走在梅里雪山朝圣路途中的那些虔诚的朝拜者的故事,洛克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里都有记载。

约瑟夫·洛克,1884年1月3日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六岁那年他母亲去世,因此洛克成了一个性格内向的少年。洛克的父亲是位性格苛峻的男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未来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牧师。然而少年的洛克总是幻想着去旅行,为此,他十三岁开始自学汉语。在大学预科毕业后,洛克不顾父亲的反对,逃离了维也纳去欧洲漫游,一路上他靠做各种卑下的工作来维持生计。1905年的某一天,洛克与一家邮轮签约,受雇成为一名船员,在二十岁那年被一艘邮轮带到了纽约。

澜沧江边柏树庙前巨大的柏树,据说是卡瓦格博曾经使用过的手杖

摄影:墨白,2016年3月20日

来到纽约,洛克的第一份工作是洗盘子,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历尽艰辛。1907年,洛克不顾大海潮湿的空气会加重他的结核病,依旧乘船到了夏威夷。在那里,他展现出了令人吃惊的才能,已经掌握了包括汉语与阿拉伯语在内的十种语言。洛克在一所中学找到了一份教授拉丁语和自然史的工作。出于对其所教自然史的责任心,洛克曾去调查夏威夷的动植物群落。有一天,他根据一个信息大摇大摆地走进美国国家农业部林业处的办公室,声称自己是一个植物学家,接着他对大为诧异的官员说:你们这个处应该出一本植物标本集,然后洛克建议由他本人来完成这项工作。不知什么原因,居然没有人认真检查他的证件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因此得到了一小笔经费,从此开始了不起的人生征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洛克出版了五部专著,成了夏威夷植物学研究领域里公认的权威。

《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美]约瑟夫·洛克著、刘宗岳等译

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约瑟夫·洛克(1884—1962)

1922年2月,洛克受美国农业部派遣,来中国云南寻找抗病毒的栗子树种。后来,他服务于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到1949年,洛克先后六次来到中国,到过云南、四川、青海和甘肃等地,他以植物学家的身份进行植物和飞禽的标本采集,以地理学家的身份进行地理测量与摄影,我曾经看过他拍摄的三江并流地区有关雪山、河流与当地不同民族生活的照片,应该说他还是一位摄影家,可是我没见有人给他这个荣誉。洛克考察的成果是显著的,仅1928年4月至9月,他从丽江经泸沽湖地区到四川的木里,深入贡嘎山岭腹地,再返回丽江,此行就采集了几千种植物标本,七千多种飞禽标本,拍摄了二百四十幅在当时最昂贵的天然彩色照片和五百零三幅黑白照片。

1923年的某一天,洛克目睹了纳西族的东巴使用驱魔的方式给一个病妇治病的过程,对纳西族的人文历史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纳西族和土司的历史以及东巴文化和象形文字,并取得非凡的成就,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他为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缘由。从1935年至1945年,他历时十年完成了研究纳西族历史的书稿,出版了几本关于东巴教仪式的书,并将研究成果一起编入他内容丰富的绝世之作《纳西——英语百科词典》。在他的关于纳西族的历史著作里,洛克以《云南通志》《南诏野史》《丽江府志略》《华阳国志》《澄江府志》《嘉庆一统志》等众多的汉语志书和《木氏宦谱》为蓝本厘清了纳西族的历史,而最为珍贵的是洛克详细地记录了以丽江为中心的滇北地区的地理概貌。

丽江木氏土司衙门大门石牌坊。约瑟夫·洛克摄,1922年

图片来源: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雪嵩村的纳西族农妇。约瑟夫·洛克摄,1922年

图片来源: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洛克的记录事无巨细,大至每个山脉和地段的海拔与形态,小到一条道路的状况,道路两边生长的庄稼、树木、植被,比如用来编织草帽的灯芯草,还有行走在这条道路上运盐的驮运队、用背架背着烧柴或家具的农民和他们怀里抱着的家禽,一条溪流里的水流和溪流上的小桥、溪流边被土匪张结巴烧毁的村庄,哪怕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庄也会被他记上名字,更不用说镇子里的房屋、学校、客栈、文庙、寺院、牌坊等,就连荒野里的坟墓、棺材使用板材的厚度,他都有记录。

今年刚刚过去的3月间,在一个阳光很好的上午,我来到了玉龙雪山扇子陡下面的玉湖村,也就是洛克所记载的雪嵩村。由此往北,就是2003年我曾经越过白水河到过的玉龙雪山东麓的云杉坪。云杉坪是追求婚姻自由而不得的纳西族人的殉情地,这些洛克都有记述。当年,洛克在滇北的活动是以玉湖村为中心来展开的。村里至今还保留着洛克当年的故居,管理洛克故居的是一位名叫和正元的老人,洛克当年租居的就是他们和家的老屋。和先生当年曾经在保山服役,他的战友中有三个河南人,其中一个是开封的,这完全是巧合。和先生的记忆很好,他还能迅速地说出他战友的名字,还说他开封的战友姓金,祖上是犹太人。这是另外的话题,说起这事,怕是要上溯到北宋徽宗年间。那天,我因此与和先生亲近了许多。

约瑟夫·洛克(左二)在雪嵩村故居前

图片来源: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从雪嵩村洛克故居看到的玉龙雪山

摄影:墨白,2016年3月15日

玉湖村里的村民现在自己开发了一条旅游线路,从村里骑马越过山脚的开阔地,然后穿越通往雪山的树林,就像当年洛克那样,前来观光的游客被送到玉龙雪山扇子陡下面海拔接近四千米的草坪上。当然,行程完全和你出的费用挂钩,如果你乐意,作为向导的村民可以把你送到更接近雪山的地方。村里的居民家家都养有马,所有马匹都编了号,脖子里挂着一个黄铜铃铛。每天上午,村民们会自动地把喂饱的马匹赶到景区固定的马圈里,在散发着马粪的气息里等待着管理人员分发来自各地持着不同口音的游客。那天我们的向导一个姓李,纳西族,由于紫外线的缘故,脸膛紫里透红,纷乱的头发里隐藏着由凌厉的山风吹来的尘埃,因此他的皮肤显得干燥,他的肤色大致可以当作村里上了岁数的男女的标本。李向导让我喊他大哥,其实他是1957年的人,比我还小一岁。李大哥的马匹名叫拉红,和我们一起的另外一匹马名叫小莉,从名字上你就能分辨出这两匹马的雌雄。小莉的主人姓侯,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她娘家在从这里向东百里之外当年洛克到达过的泸沽湖往南的宁蒗。在我们离开村庄之前,李大哥陪我去村道边的小店里买午餐,他精明并成功地暗示我给他买了一盒云烟,还有两瓶康师傅冰红茶。在我们沿着村路的坡道往上走时,我的眼前就不时地晃动着当年洛克在村里走动的身影,洛克曾经所处的那个时代和见证者都已逐渐地消失。在我所见到的洛克的图片里有三张是关于雪嵩村的:第一张是玉龙雪山下的村舍,我无法在村路上找到图片上那棵树;第二张图片上站着一个已婚和两个未婚的女子;第三张是一个怀抱娃娃的头戴毡帽的纳西族的男子。这些图片的拍摄时间均在20世纪30年代,图片上的那些人只有那个怀抱里的男孩有可能尚在。时光如白驹过隙,你不能不为一个远离的时代从内心生出无限的感慨,因为最终,我们也将会成为这些过客的追随者。试想,当时间再往后推移一个世纪,我们拿什么来和那些像我们一样来到玉湖村的后来者对话?我们远不如洛克。那天,在路过李大哥家时,我主动提出要去他家看一看。

从雪嵩村看到的玉龙雪山

摄影:墨白,2016年3月15日

李大哥的家像他的皮肤一样也可以用来当作纳西民居的标本:坐北三间老屋由他们老两口居住,三间西屋是他的大儿子居住,三间南屋是他刚完婚的小儿子的新房。李大哥希望我能出面把他这接近四合院的老屋租去,像现在有一些从内地过来的投资者那样,直接将之改建成接待游人的客栈。这话是他内心的真实表露,我能从迎面吹来的隐藏了冰雪气息的山风里感受到他话语里的迫切,那个在上山时一直拉着马尾巴赶路的纳西人在心里暗暗地盘算着他的未来。我们像当年的马帮一样在凌厉的山风里沿着崎岖的山路逐渐接近我们将要到达的地方,李大哥说,当年,洛克也曾经沿着这条路逐渐接近玉龙雪山,那个给洛克当向导的人,就是他的父亲,作为向导,他父亲还曾经随同洛克到过更远的中甸和德钦。

墨白和向导李大哥(右),李大哥的父亲当年曾给洛克做过向导

摄影:江媛,2016年3月15日

在这里,即使是现在,洛克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我想,在常年吹拂的山风里,那个白人洛克的皮肤会变成什么模样呢?虽然洛克身边有一位常年的纳西族卫士为其服务,有时还有一队中国士兵护卫,但他仍然置身于自然和人类两者对他造成的危险之中:反常的春季暴风、无路可走的陡峭山峰、可疑的部落人、携带病原体的壁虱和跳蚤。这个生性倔强而骨子里不乏浪漫的欧洲人,哪怕是在艰难的日子里,他仍然过着不失绅士风度的生活。只要有条件,哪怕是在旅途的荒野中,他用餐时也要铺上豹皮地毯,然后安放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桌面上铺着亚麻桌布和银质餐具,他甚至还教会了他的厨师烧几个地道的奥地利菜。有时候,他吩咐侍从用轿子把他抬进陌生的城镇以显示个人的重要地位,许多围观的民众以为他是一位来自外国的王子。在过去的时光里,洛克目睹了中国西南地区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在宁蒗,他目睹了被抢的男子、妇女、儿童被卖做奴隶,目睹了那里的土司和官员买卖枪支。有一次他还目睹了一个麻风病患者被活埋的过程。

在中国断断续续生活了二十七年的洛克,目睹或听说过许多让我感到震惊的事件,有着许多非凡的人生经历和对生命切肤的感受,可是洛克为什么就没有成为一个小说家呢?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如果作为一个小说家,洛克缺少什么呢?也就是,有哪些东西应该引起小说家洛克的关注呢?很显然,作为一个小说家,洛克起码有三个方面是缺乏的:①缺少寻找小说灵魂的能力,②缺少结构故事的能力,③缺少再现小说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场景的能力。

高原上的云

摄影:墨白2016年3月19日,德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