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成长:来自中国企业500强的启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了也可能倒的敬畏感

企业的成长逻辑、路径和方式,除了受到自身组织信念的影响,还和所处的产业环境、产业阶段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那些“遍地是黄金”的市场机遇面前、在整个行业都“大干快上”的草莽阶段,在一个行业的发展可以对数十个上下游行业产生影响、对国家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在一个大企业“大到不敢让其倒”的赌徒心态弥漫在全行业时,企业对持续成长理念的坚守就变得非常困难,也显得弥足珍贵!这是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企业群体尤其是大企业群体的相对稳定也是提高整个国家利用各种资源要素效率,提升整个社会发展信心的保障。

企业组织价值的发挥,在于好好活着。无论是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人类福祉,还是通过创造就业、缴纳税费,推动地域繁荣,促进全球联通,企业都必须是持续存在的。当然这也要考虑到代替品,就是一个企业倒下了,它的竞品是不是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上述价值,显然可以!甚至在某些维度上,可能做得要更好,而且企业群体合理的新陈代谢,有利于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活力。事实上,企业从创立、成长到衰亡的生命周期本就是客观的和现实的。

在这里之所以强调企业要持续成长,要保持企业群体的相对稳定,有两个考虑。

一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有了一批千亿元级乃至万亿元级的企业,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数量已经超过130家。这些企业备受瞩目,同时也对民众、社会、产业形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当这些企业不能在做大和风险防范之间找到平衡,不能在做大和做强、做优之间进行统筹安排时,就会对政府、银行等利益相关群体形成“绑架”。政府、银行提供的隐性担保和“救助预期”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防范风险意识和自我调整能力,甚至形成赌徒心态和道德风险。众所周知的海航、恒大莫不如此。

二是因为21世纪以来,很多风口涌现,以光伏和共享单车为代表的新产业的发展出现“一哄而上”的虚假繁荣后,很快又进入“一哄而下”的僵局和混乱,不少明星龙头也难以避免出局的命运。还有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不少传统行业,在上行周期时,企业蜂拥而上,把产能提高到短期消化不了的程度,大量低端、低质、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小企业在下行周期中倒下。这不仅对资本、资源、环境造成了浪费和破坏,也加速了企业出局,让涉身其中的很多企业客观上变得短命,还浮躁了整个行业发展乃至经济全局。

2005年前后的光伏产业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甚至家纺、电子、房地产、外贸、化工、食品、农业等各类公司大量“外行”跨界而来,信誓旦旦抢滩光伏产业链,地方政府、投资者、银行、创业者因为市场和商机成为紧密的利益相关者,领头羊江西赛维和无锡尚德的市值一度高达百亿美元,又进一步增强了参与者的信心。然而很快,2012年光伏产业遭遇危机,市场萎靡、产能过剩、价格大战、双反调查……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只能在20%~30%,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地方政府专门设立了稳定发展基金,协调债权银行提供流动性资金贷款和技改贷款,帮助这些“大而不能倒”的企业恢复生产,但无力回天的明星企业江西赛维和无锡尚德还是到了破产重整的地步。中国光伏产业在外困内忧中被迫集体“入冬”。而10年过后,我们国家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均突破了3亿千瓦大关,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新能源切切实实具有了无限商机,成为了可长远计的产业。大浪淘沙后,一批新的巨头也正在诞生。昔日的创业者和明星企业留下来的并不多见。或许是时运不济,或许是成长的姿势不对。

需要承认的是,不少行业的崛起都是经过了野蛮生长和大干快上,经过白热化竞争后,行业进入规范期和成熟期,依然坚挺的企业成为胜利者。这是市场的本质!是无论怎么去倡导理性投资、国家以政策强力引导都难以改变的规律。我们关心的是那些“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尤其是在充满“机会”和“诱惑”的行业中“剩下来”的那批企业,就是能够兼顾做大、做强、做优的企业,也一定是对“大了也能倒”有清醒认知的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