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音乐诗人成长记
导读:
名校毕业,理性思维,心思缜密,感情细腻,饱读诗书,修得无线电,讲得段子,练得一身好肌肉。这样的男人,成了众多女人现实生活里的“传奇”。
这样的“男神”,拥有怎样的成长轨迹?
没想到,那传奇的人生,竟从一把红棉吉他开始……
1.开挂的人生,从一把红棉吉他开始
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好奇,一个音乐诗人的童年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呢?
该是天真的吧?像李白写的那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该是浪漫的吧?像吕岩写的那样: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该是悠闲的吧?像杨万里写的那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都不是,李健的童年是顽皮好动的,像叶绍翁写的那样: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李健,1974年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文艺世家,父亲是黑龙江京剧院的一名武生,从小就教他学戏曲,练武术。家里常有演戏用的兵刃,也算是“冷兵器”了。李健从小会些“拳脚”,算是熊孩子一个,根本就不是现在温文尔雅的模样。
精力旺盛的熊孩子,把身边的同学当成练手的对象,经常追着别人满校园跑。
所以,在幼儿园里,李健就是班里的“大王”。
这个孩子不仅不乖,胆子也很大。5岁的时候,父亲说周末带他去动物园玩,可是因为工作太忙给忘记了。李健一赌气就自作主张,带了几个同学过去,翻过动物园的高墙,在里面游逛观赏了一整天。当大人们找到他时,他正因玩得太疯而累得打瞌睡呢。父亲对此哭笑不得,并没有责骂他。
虽然调皮又捣蛋,但李健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学之后,就担任起班长、学生会主席等职位,变成大人交口称赞的孩子。
初入小学时,李健个子小小的。坐在教室中间靠前的位置,书本和文具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李健打小就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总是穿着干净整洁的白衬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背着一只当时全国流行的黄色帆布包去上学。
三年级的时候李健转学到“大城市”铁岭上学。一开始,因为突然来到陌生的环境,李健变得拘谨,不爱说话,而课间和男生们一起打球,让李健渐渐和同学们熟络起来,玩得酣畅淋漓。
在学习之余,李健要跟着父亲学习翻跟头和练唱腔,可是坚持不懈地学了五六年,李健依然没有对京剧产生多大的兴趣,最后父亲只能放弃,说了一句“随你吧”。
被父亲“放弃”后闲下来的李健反而陷入了迷茫,“心里空落落的,不知读书之外学点什么好”。
14岁那年,迷惘的少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小方向。
李健看着窗外的风景发呆,脑子里充满了遐想。他回忆起之前看过的电影,男主弹着吉他的样子让他印象深刻,他觉得那样实在太酷了,不禁沉浸在音乐的想象里。这时他想到:“我能不能学门乐器呢?”
梦想的火花一旦产生,就再也无法熄灭。于是,他请求妈妈:“给我买一把吉他吧!”
所幸,李健的母亲是有智慧和远见的。她很支持儿子培养一个爱好,于是花了一个月的工资——93块钱给李健买了把红棉吉他。
网上曾传这把吉他花了李健妈妈两个月工资。在一档综艺节目上,李健做出了幽默回应:“我妈工资没那么低。”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93块钱确实是一笔巨资了。
买了吉他,还要报班,开明的父母又很爽快地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虽然李健家庭条件还不错,但他很懂事地选择了一个最便宜的吉他班,每个月只需要4块钱。虽说李健想省钱,但吉他班的老师特别会营销,他变着法地劝李健多报一些课程。但李健比老师更会“套路”,他对老师说:“老师我给您打杂吧。”
就这样,李健开始了在吉他班用劳动换课程的“打工”生涯。每天帮老师扫地、擦桌子,还要调60把吉他,终于学完了吉他班上的所有课程。
李健学得很快,他对音乐充满了热情。当时的李健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关于音乐的知识,却并没有想着将来靠弹吉他养活自己。
王小波说:“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
李健很幸运,少年时代的他,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意的人生沃土。
吉他改变了李健的少年时光,“有了吉他,生活一下变得生动起来”。
因为生活有了乐趣,迷惘的少年有了目标和动力,学习也积极起来,他的成绩名列全茅。而在学习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听一些港台流行音乐就是当时的他最大的乐趣。
93块钱,一把吉他,就成为“音乐诗人”梦开始的地方。一经触手,便是一辈子,成为他终身的音乐伴侣,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幸运。
李健曾不止一次说过,在年少时光中遇见音乐,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现在,自幼学艺的孩子很多,可却没几个人觉得很幸运,因为他们不是因为热爱,而是被家长迫使或出于其他目的。
我特别喜欢的小侄女,一个刚上高一的孩子。有一天突然闹着要学美术。可我分明记得小学时给她报过美术和书法班,她怎么也不学。
我问她,为何现在要学美术呢?
她说为了高考,学美术高考容易。
我说现在艺考对文化课要求也挺高的,并不容易。
孩子立马说:“我们老师说了,学美术将来好就业,很容易找到工作。比如做平面设计,学动漫,还可以去大公司当美编。”
孩子说得头头是道,我听得特别迷惘,迷惘得如同13岁那年没触摸到吉他的少年李健。
更让我觉得特别悲哀的是,这些实用主义的理论,竟然是孩子的班主任和社会上办美术辅导班的老师给孩子灌输的。
我喜欢本书有个美好轻松愉悦的开端,所以对这些社会现象不多评判,只是祝愿,愿更多的少年像李健一样,早日找到让“生活一下变得生动起来”的兴趣爱好。
2.他只凭一句心里话,就吸引了水木清华
渴望自由的人,总会选择远方,那里充满未知和挑战。但能够改变命运的,是坚持初心的自己。
高中时期,李健的文化课和音乐课都很优秀,不仅是个学霸,还是个文艺爱好者,活跃度非常高。
高一开学时,李健就因为会唱歌而小有名气。在班上轮流进行自我介绍时,经不住大家的热情起哄,李健便大大方方地唱了两句京剧。从那以后就在高中校园里成了小名人,每逢有联欢晚会,都少不了他的节目,他除了唱歌,有时候还给大家翻跟头。
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弹吉他。那一年高中校艺术节晚会上,李健上台表演了一首谭咏麟的《朋友》。全校的人都惊呆了。大家都说闭上眼睛听,就跟谭咏麟真的站在你面前一样。当时的音乐老师张老师回忆说:“太像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能把谭咏麟的声音和粤语模仿得这么像,简直不可思议。”之后学校又邀请李健担任学校乐队的吉他手,张老师担任乐队的音乐顾问,他和李健差了没几岁,因为音乐上的志趣相投,两人很快熟络起来。据一个要好的同学回忆,每个周末李健去他家里玩,到了就唱歌,一唱就是一整天。
李健虽然在学校里很有知名度,但他却十分低调。如果不是因为学校有演出要求,他是不会将吉他带到学校炫耀显摆的。跟小时候一样,中学的李健依然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但他并不是为了吸引女孩子注意。李健外形条件优越,却没有早恋,那时候的少男少女们,情感依然含蓄得很。
那一年,李健参加了一个全国中学生的文艺冬令营,如果表现得好就能助力高考,有很多项目可以自选。但遗憾的是,李健没有一个项目能参加的,比如声乐必须是美声、民歌;乐器必须是小提琴、钢琴、二胡,独独李健擅长的吉他却不行;话剧、主持人就更不行了。想来想去,李健决定挑战一下,突击学习声乐。那时候离九月份考试只有4个月了,很多人都认为不可思议。
可是李健抱着“想了解专家们是怎么发声”的想法,仅仅学习了4个月,就跑去参加了考试,没想到凭着一首《三峡情》和一首《说句心里话》,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让他自己都感到很惊讶。
当年高考,这个优秀的哈尔滨考生吸引了北大、北邮的注意,这两所学校都想要录取他。清华有点着急了,详细了解了一下他的学习成绩,一看这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又是班长,又是学生会主席,综合素质非常高,二话不说就直接录取了。
偏爱文艺的李健文化课学得也很好。现在很多家长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我觉得李健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合理利用孩子可爱的“虚荣心”。在接受采访时,李健说他小时候很淘气,学习并不好。但有一次他无意中考了个第一名,被老师表扬了,他很享受那种被表扬的感觉,于是就特别自觉地想把这种被表扬的感觉维持下去,所以就加倍努力。
这种心得人人都有,哪门课的老师喜欢我们,我们哪门课就学得特别认真,就想维持老师的喜欢,捍卫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美好的样子,以及被表扬时那份荣誉感。可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忽略了这一点,吝于对孩子表扬和鼓励。
第二点,不恃才傲物。很多有艺术特长的孩子,往往恃才傲物。可李健却很低调,尽管他很享受被老师表扬的感觉,但从来不会陶醉、骄傲,更不会因为吉他而荒废了文化课。不但如此,他还担任学生会主席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社团能力。
第三点,不知难而退,勇于尝试,学习能力特强。当参加文艺冬令营时,李健并不符合加分条件,他只会唱流行音乐,但人家不设流行唱法;他只会弹吉他,但人家只有小提琴、钢琴和二胡。换了普通学生,第一反应就是气馁,怨天尤人,感叹时运不济。可是李健却表现得非常勇敢,他利用4个月的时间学习声乐,而且心态平和,单纯地想“了解专家们是怎么发声的”。虽然李健从未透露过其间的刻苦细节,但我们通过想象,就可知道一个没有声乐基础的孩子在4个月内突击学习声乐,并且考了第一名,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从这段经历,我们可以想象李健学习能力有多强,有多专注,多么安于寂寞。不具备这些素质,便不可能在4个月的时间内突飞猛进。
文化课好,有突出特长,学习专注,又有爆发力。这样的能力,即使放在现在,依然是超强的竞争力。假如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心态,李健即使被保送进清华园,也会很快泯然众人矣!
3.第一个心理迷惘期,一个理科生的精彩变异
很多人都说李健年少成名,是清华才子,他却说自己的生活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
象牙塔里的生活,总是惊喜与失意同在。比如学校不合预期,专业不喜欢,必修课太难,爱好与课业冲突等。那个弹着吉他的高中学霸,幸运地免试入学清华园后,内心也是波澜不断。
几乎是刚办完入学手续,他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你学习非常好,但在清华你根本不行。那些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物理金牌的学霸的天赋你永远赶不上。”
李健读的是清华电子信息工程系。一个文艺的大男孩,怎么选了电子信息工程系这么严谨枯燥的系别呢?李健又可爱幽默地说了大实话,他说:“听说这个系分数最高,我觉得自己反正有权利选,就选一个最赚的吧,分最高的。”
可是,一开始上课,李健就有点懵。读中学的时候,似乎不用多努力,他的成绩也一直很优秀,可是今时不同往日了。清华的每个人,学习能力都很强,除了专业成绩优秀,各方面都很精通。有从大一就开始看黑格尔的,有精通各国语言的,也有轻轻松松考试得满分的。随着荣耀感渐渐失去,压力感与日剧增。李健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必须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
这种情况下,自己该何去何从呢?
经过不停的思索,李健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我一唱歌一弹琴,我参加所有的比赛都是第一名,无论北京的还是全国的。我就发现在这个项目上我是有优势的。”
中学时期的优越感被击破,学习成绩破天荒地落后时,李健能自己琢磨出“天赋”这个概念,是非常难得的。大部分人不会思考这些,只会气馁和逃避。而李健选择了思考,并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找到出路。
更难得的是,在找出问题后,他勇于实践,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我的优势项目就是我的天赋”。有了这样的认知,为了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心和优越感,李健决定去做自己最擅长和最热爱的事情——音乐。他开始参加各种音乐比赛,拿到了不错的名次。在清华校园里,他被邀请担任九个乐团的伴奏,还参加了清华合唱团的和声,就在这些活动中,李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唱功,为以后的音乐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既然看到了自己的天赋,找到了自己的优势项目,李健就想做出个样子,于是他产生了当歌手的想法,遭遇了第一次心理摇摆期。
当李健想辍学做歌手时,有人及时拦住了他。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好师友,高中音乐老师张老师。
那年张老师带学生到北京参加活动,顺便看望一下自己的爱徒。李健迷惘时,就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师听。作为一直关注李健的恩师,张老师非常了解这位徒弟,虽然他尊重李健的选择,但并不建议他一意孤行。无论是从经济条件还是专业角度来考虑,对当时的李健来说,当专业歌手都不是最好的选择。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也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好好完成学业才是李健的当务之急。“你想一想,做音乐的是清华毕业生,那该多牛啊!”张老师这样劝说道。
这样的劝告,李健听得进去。他性格中的成熟性在此时就凸显出来了,他也会冲动,但他懂得虚心请教,并且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固执,所以关键时候避免犯错误,少走了许多弯路。
大家都说年轻时候冲动些没什么,即使错了,也来得及纠正。
但有些错误,即便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毁灭性的,不可逆的。这样的时间成本,我们掏不起。
朋友的女儿升初中时成绩特别好,加之女儿一直很乖,所以一家人就对孩子特别放心。那两年朋友工作很忙,又处于事业上升期,就忽略了对女儿的关心。
当有一天朋友意识到需要好好和女儿沟通时,女儿却告诉他自己不想上学了,想当韩国练习生。朋友没太当回事,开玩笑地劝孩子说:“你这么胖哪能当明星呢?还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才是正经出路。”
几个月过去了,他发现女儿开始旷课,减肥。他感觉有必要和孩子好好谈一谈,可是为时已晚。无论他想什么办法,女儿就是打死也不上学了。
一个天赋极好的乖孩子,就这样成了叛逆得让父母生不如死的孩子,连高中都没考上。
虽然成才的方式千万种,但顺利地接受中高等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乏剑走偏锋的奇才,但并不是大概率事件。大部分人还是靠着按部就班的努力以及一点一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来实现梦想。
不要因为年轻就孤注一掷,大人的劝解也要往脑子里听。假如李健当初沉溺于虚幻的心理优越感执意要荒废学业去当歌手,他会出名,但一定不是今日这番光景。不过那样的例子也有,比如朴树。朴树是我曾经喜欢的歌手。李健的魅力在于,19岁听他好,40岁听他只会更好。这样的吸引力,绝对不是靠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时光的长期打磨出来的。
4.大学四年只做一件事:让才华支撑梦想
梦想如此美丽,谁舍得轻易放下?
审时度势后,李健开始要求自己:既不要荒废学业,又要坚持音乐,梦想与现实,一个都不能少。
他决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练习弹琴和写歌。
李健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乐理知识及视听练习,包括基础乐理、曲式分析、艺术概论……像个专业学生一样,跑去听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在清华开设的多门音乐课程。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李健对音乐的了解和喜爱已不仅仅停留在感觉上,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和洞悉音乐技巧与内在原理。所以,多年以后走上舞台时,李健能够沉稳自然地将普契尼歌剧《亲爱的爸爸》的旋律巧妙融入《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里,虽然观众可能会忽略这些细节和用心,但仍会陶醉于其缓缓而出的歌声,似潺湲流水,轻快深远。
无论课业多么繁重,他每天都会抽空练习弹吉他。短短时间内,无论是简谱还是最难的巴赫复调音乐,他都能轻松驾驭。
在歌唱上,李健也实现了审美取向上的华美转型。当所有人都在为他的流行歌曲和模仿技巧点赞时,有一天,有一个人对他说:“只有能打动人的,经得起时间淘洗的,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流传下去,哪怕它很简单,很单一,也无妨。”于是,他创作的方向也开始发生转变。
野生文人带给他的第一次思想启蒙
除了扎实的吉他弹奏技巧和对音乐的审美确立,李健也开始有了人文意识,他开始对阅读有了特别深的感触。
大三那年,李健认识了卢庚戌,也认识了一群居住在学校附近村子里的画家和流浪诗人。那是一些或留着长发或剃光了头发的略具些草莽气的艺术家,他们喜欢穿着棉袄棉裤在冬日的日光底下手揣兜聊天。李健和卢庚戌常常跑过去加入他们的闲聊。
那是看起来特别普通的一群人,但几次聊天后,李健就发现那些人的与众不同。对于生活方式和理念,他们有着独特且新奇的见解。这些是李健闻所未闻的。那些人也很爱读书,对很多问题都有特别深刻的点评。李健第一次发现,阅读能带给他一个更加广阔、深远和神秘的世界。他开始读塞林格、博尔赫斯、黑塞,不断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的内心和灵魂。
而且,这些人的思想和见地也跟同学们不同,他开始改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享受思考的乐趣。
那段短暂的生活经历,被李健视作人生旅程上的至宝,他自己将其定义为“真正的启蒙期”。他对那些流浪者崇拜至极,用了这样的话来形容:“那才是一次真正的思想启蒙,颠覆了我对传统文学的想象,颠覆了对人生的想象,对艺术的想象。我觉得那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很多年以后,李健回想起当初那段“思想启蒙”的日子,写下了《风吹麦浪》。
把娱乐做成事业,离不开深耕
综合李健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学习,我脑海里蹦出两个字:深耕。
大学校园里,能歌善舞的人很多,为何只有李健把爱好做成了一辈子的事业?
因为他不仅喜欢,而且要求自己深耕。我们常常说,只有爱好就够了,这并不是说你只要停留在喜欢的阶段就行了,而不去进一步学习理论,在行动上践行起来。喜欢,只是缘起,喜欢之后你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理论知识要扎实,音乐技巧要勤学苦练。没有这些,你的爱好只能是一阵毛毛雨。
20年后,李健回清华演讲时说:“当你找到兴趣后,就要对之经营和投入,把它培养成更大的乐趣。”
很多人都在寻找成功的捷径,但李健懂得:“当能力撑不起野心时,所有的路都是弯路。”
懂得了这个道理,李健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让自己的才华能够支撑得起梦想。
很多人的兴趣仅仅停留在兴趣,而无法做成事业,就是因为没有进一步的经营和投入。
有人可能要问,李健没有考试的压力吗?没有青春期的寂寞吗?
有有有,李健的成长烦恼和你一样多,只不过他能化障碍为动力。
李健也遭遇过厌学的困扰。他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写过:“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厌学,心中竟隐约闪现了退学的念头,整天都郁郁寡欢。有一天,我在宿舍里整理书信,翻看了大一时家里的来信,那来自父母的满篇的喜悦与自豪还有自己的信誓旦旦让当时的我羞愧难当,一时竟泪流满面。心想,我不能为难善良的父母,不能打消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刚刚建立的自信,更不能让我的家庭布满愁云。我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坚持到毕业,拿到学位。”是父母对他的希冀打退了那个厌学的邪念,还了他肩上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他也为考试发愁。大学校友称:“读书期间,李健更多心思还是在音乐上。虽然成绩也都不错,但是遇到考试也会很痛苦,他跟缪杰(水木年华成员之一)那时是难兄难弟,考试前缪杰会问:‘这题不会怎么办?’李健会说:‘这个不考!’最常见的就是大夏天在图书馆门口晒太阳,一副神游物外的样子,应该不是在琢磨考试就是在琢磨曲目。”
他也遇到过情感上的挣扎:“在清华恋爱又很特殊。隔壁北大的女同学很骄傲,我们也很骄傲,所以我们就不去北大找女朋友。后来在创作中我也写了很多幻想的故事。孤独导致幻想,幻想导致创作,这是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变过的一个道理。”
假如现在的你也有为爱好而荒废学业/主业的想法,还是要克制一下自己的任性,砥砺前行,在不耽误学业/主业的前提下继续深耕。从长远来看,学业主业对于副业也是有用的。多年以后,当李健成为一名歌手,有人问他在清华的求学经历对他的音乐之路有何影响。李健不无感慨地说:“如果不来这所学校,我可能不会做一个歌手……恰恰是这样一所理工科院校,当它的人文气息出现的时候,就会特别吸引人。”
5.2001年,谢绝体制内,“飞越疯人院”
临近毕业时,李健又迎来了第二次心理迷惘期。
一方面,是自己的音乐梦想,另一方面,是师长的谆谆教诲。父母总是写信告诉他:“音乐是爱好,学业更重要。”老师建议他,做兼职歌手,而非专职歌手。那年夏天的清华毕业季,几乎是顺其自然,李健选择了从俗。作为一个从小就不刻意追求特立独行,长大也无野心的普通年轻人,李健想了想,决定留在北京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也算是给父母一个理想的交代。
梦想与现实碰撞,大多数时候,梦想都显得不堪一击。
李健决定去广电总局当一名网络工程师。这很符合大多数人对理想工作的设想:国字头、体制内、钱不少、活不累。
虽然工作很不错,但李健却始终开心不起来,“天天往那儿一坐也不知道做什么,基本就是拎水、接人送人这些杂事”。
没过多长时间,李健就胖得不像样子了,身体状况也开始变得糟糕。
活不出精彩,那就勇敢说拜拜
就这样糊涂散漫地过了两年,李健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乐趣可言,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他精神状态特别糟糕,觉得每一天的日子都是前一天的重复,行尸走肉般熬日子,活着,又没活着。
突然有一天,老友卢庚戌给他打了个电话:“别上班了,跟我出来一起唱歌吧。”
那一刻,梦想的种子在李健内心再一次苏醒,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吧,把它变成你人生的一部分。”
他知道自己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知道会失去现在安逸的工作,但这次李健决定拿出勇气,走出舒适圈,和卢庚戌成立了“水木年华”。
“现在想起来,很多人会觉得我武断,如果你唱歌没唱出来怎么办?但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勇敢一点。”
李健最喜欢的电影是《飞越疯人院》,当他不知道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时,这部电影给了他莫大的力量。
电影里有这么一个情节:
麦克说:“我要进城看棒球赛,谁愿和我一起去?”
比利说:“麦克,你出不去的。”
麦克指着花岗岩洗脸池:“我可以用它把窗户砸碎。”
比利说:“你举不起它。”
麦克搓搓手,用力去抱,洗脸池纹丝不动。
再搓搓手,使劲去抱,还是没抱起来。
他有些无奈,但大叫一声:
“我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
这句话,喊出了李健的心声,无论如何,自己都要试一下,就算会失败,但尝试过的人生是完整的。
既然梦想总是那么炽热,你为何不努力一次?那两年,他已经尝试过,他的生命无法承受没有梦想之轻。所以,李健决定踏出第一步,勇敢地追寻自己的音乐之梦。
埋头苦干5个月后,两人推出了首张专辑《一生有你》。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张专辑一炮走红,两人凭此拿下多个大奖。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而又心怀梦想,那为什么不走出去试试呢?
为梦想而冒险,是你这辈子做的最精彩的事
你认识的人当中,有多少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些基于激情和渴望的梦想,那些摆脱了现实物质需求束缚的目标,那些发自心底本能热爱的呼唤,它们是否还在你灵魂深处闪闪发亮?
安德烈·纪德曾说过:“人只有鼓起勇气,告别海岸,才能发现新的海洋。”我们与梦想之间,或许只差了勇气。
之所以鼓不起勇气,还是因为对改变的结果感到担忧,想得越多,给自己设置的困难便越多,这导致我们举步维艰,寸步难行,以致主动放弃了改变自己的机会和获得不同人生的途径。这是一把双刃剑,你要想拥有新的局面,你必须承受这种风险。
请用心理解乔治·巴顿的这句话:“有时候应该考虑自己的担忧,有时候应该无视任何担忧。”让激情引领你前进的方向。
不要对逝去的昨日耿耿于怀,也不要对不可知的未来惴惴不安,想太多会阻碍探索的脚步,带来荒唐的恐惧。既然冒险这么刺激,那有人可能会反问:回过头来看,假如没有听从师长的话去体制内工作那两年,是不是李健会发展得更好,成名更早?
如果非要搞这样的假设,我觉得答案是“未必”,那两年从含金量上来说,确实是虚度了时光,但恰恰是那两年的毫无价值感的体验,让李健坚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和信心,让他更愿意为音乐吃苦,心无旁骛。正像他的老师说的那样:“虽然他的歌迷知道这事没准会恨我耽误了李健的成长,但我仍然觉得,如果他没有在体制内碰撞过,也不会对音乐事业如此珍惜。”
遗憾的是,鲜少有人有这样的魄力,从清华毕业却选择去飘零,辞掉一份光鲜体面的体制内的工作却选择遥不可知的未来。这样的做法也招来了许多的风言风语,最常见的一句是:“那你大学不白上了?清华白读了。不识好歹,老了怎么办?”
多数人都顶不住这样的压力。很多人一开始有梦想,挣扎一些时日,就自动熄火了,这叫“温水煮青蛙”。
灵魂,不在无聊中爆发,就在无聊中死去。不冒险,不改变,只能维持现状。
一辈子,总要为梦想放飞一次。为梦想去冒险,是你能做的最正确的事。我不能保证你成功,但能保证你生而无悔。
6.20世纪90年代的青春里,岂能缺少《一生有你》
2001年9月,一个名为“水木年华”的组合亮相歌坛,推出了首张专辑《一生有你》,组合有两位成员,均来自清华大学。
说实话,我就是因为“清华大学”四个字才开始关注这个组合的,这张专辑颠覆了我对理科男的认知。我本以为理科男的天地是自习室和篮球场。
怀着这样的好奇,我开始走近这个组合,了解到他们的名字,一个叫卢庚戌,一个叫李健,然后开始听他们的歌。专辑《一生有你》中的作品清新自然,带着浓厚的书卷气息,歌曲迅速受到年轻歌迷的喜爱。
除了歌词好,曲调好,它还复苏了我们对校园民谣的梦想。民谣之好就在于,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民谣的旋律响起,青春就不会散场,真实的、虚幻的、美丽的、忧伤的,扑面而来的都是青春的记忆,年少时深藏的情愫在歌声里得到释放。
水木年华的走红,让曾经风靡一时的校园民谣歌曲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之中,而歌曲《一生有你》《轻舞飞扬》《中学时代》等更是成为一代人的青春旋律。
因为梦见你离开我从哭泣中醒来看夜风吹过窗台你能否感受我的爱等到老去那一天你是否还在我身边看那些誓言谎言随往事慢慢飘散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当所有一切都已看平淡是否有一种坚持还留在心间。
当年专辑的封面上,李健那张略显稚气的脸,迷人的M形上唇,青涩的发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明明有双忧郁的眼睛,偏偏面带似笑非笑的神情。那神情,是我们朦胧的青春记忆。
那年夏天,各大高校寝室楼的窗户里都会飘出《一生有你》的旋律。
走在路上去水房打水的男生,也一路唱着“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走在校园中。
男生若是不会唱《一生有你》,是追不上喜欢的女孩子的。
那一年,我特别幸运地赶上了水木年华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唱会,并第一次产生了那样的想法:一定要找个会唱民谣的男生来谈场恋爱才能不负青春。
那时候的网络还没有那么普遍,也没有这么多的音乐APP,但我们用一周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一盘9.8元的正版磁带,对着繁体字的歌词,听着小情歌,我们深感“有情饮水饱”。
2003年,卢庚戌出了一本书——《水木年华——音乐·清华·我》,我也因此知晓了歌曲背后的故事。
那个年代,纸质书是我们触摸世界最多的渠道,世界就是油墨纸页的味道。
那是第一次读叶芝《当你老了》。这是《一生有你》的创作背景。那时正值青春,对老去毫无概念,只知道30岁是一个离自己很远很远的年纪,远得仿佛只跟别人有关。
火炉边打盹读书,变化的容颜,喃喃低语的柔软,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当你年老,头发花白,睡意正浓,在火炉边打盹,取下这本书,慢慢阅读,梦见你眼中一度发出柔光,以及深深暗影;多少人爱你愉悦风采的时光,爱你的美,以或真或假之情,只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心灵,爱你变化的容颜蕴藏的忧伤;并且俯身红光闪闪的栅栏边,带点哀伤,喃喃低语,诉说着爱怎样逃逸,逡巡于头顶的高山上,且将他的脸隐藏于群星之间。
“看可爱的童年变成一张张相片,我不知不觉学会了怀念;哪个孩子会珍惜自己的童年,懂得珍惜已过了多年;哪个孩子不盼望快长大成人,哪想童年一去不再来。”
卢庚戌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李健离开水木年华的第二年,那时候我为他们感到遗憾,乐队组合大都逃不过解散的命数。
“当我独自迎着风飞扬,也会担心自己迷失方向;万家灯火如星光点点,任我想象。”
选择独自飞翔的李健,穿云破雾10余年,不仅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还成为亿万人心灵的导航。
但是退出组合后,李健再也唱不出如《一生有你》般打动人心的歌曲。也许,关于青春,那首歌里也有他或深或浅的痛点吧。
当年在创作专辑《一生有你》时,李健担任了其中大部分词曲的创作,而专辑介绍中却只写着“卢庚戌作词作曲,李延亮编曲”。
李健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大家是否喜欢那首叫《一生有你》的歌,而毫不在意自己的名字被写在哪里,有没有人记得住。
7.放下炙热的高人气,他选择安安静静做自己
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不解“水木年华”组合快速解体的原因。
往事随风,总有人做不到。那我们就扒一扒李健单飞背后的秘密。
其实,也没什么秘密。
道不同,不相为谋
随着专辑《一生有你》的一炮走红,水木年华也风靡全国,拿下当年Channel V内地最佳新人奖。
与此同时,李健对娱乐圈的各种不适应,也慢慢显现。
那次参加一个颁奖活动,卢庚戌很兴奋,提议说:“颁奖时,咱们得演一下,表现得很兴奋,击个掌吧。”
李健当时虽然点头了,可真到了现场,李健觉得太做作了,无论如何也举不起手来。他太不会表演,不会作秀了。
还有一次演出,导演要求他们跟观众多互动,拉到一边规劝:“你们俩唱歌,不要那么安静,要有爆发力,要像人家羽·泉那样,你们可以从台上跳下去跟观众互动嘛。”
卢庚戌没问题,李健却觉得十分为难,他实在是不知道怎样迎合观众。
当然,还要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对着镜头和话筒说出一套官方的话语也让李健备感疲惫。
这些都可以忍受,但与队友之间音乐理念的无法调和让他备感煎熬。李健在2007年作客《鲁豫有约》,说当年离开水木年华的最大原因是两个创作上产生了分歧:“制作第二张专辑《青春正传》时,我们产生了分歧,有些我的歌他(卢庚戌)不喜欢,有些他的歌我也不喜欢。”
为了名气,为了收入,卢庚戌想做现下最流行的摇滚音乐,但李健想做内敛的人文音乐,他说:“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平实的、朴素的,娓娓道来,每一次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动,我觉得这样的音乐才是真正好的音乐。”
李健不喜欢的东西,恰恰正流行。电子音乐和说唱摇滚广受青年大众的喜欢,风靡一时,听众很多。朋友们都对李健说:“你写这种歌,完全是逆潮流。”李健回答道:“一个歌手应该做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而不是做市场最需要的音乐。我不迎合大众,也不迎合潮流,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做自己,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无须懂。”
很多人对李健的想法很不理解甚至嗤之以鼻,但李健坚持做自己,做最真、最好的自己。
对于自己心中的好,李健总是力所能及地做到极致,他不愿匆忙打造快餐音乐。“如果一首歌不是倾我所能的完美,我是不愿意把它放进我的专辑里的。”商业市场里容不下艺术家,也容不下他的艺术家脾气。他渐渐发觉到,自己的创作节奏和商业节奏格格不入。
还有一点,李健受不了火了之后的喧嚣。整天那么多的领奖、宣传活动,他很不适应,他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影响创作。
音乐理念和歌路不同,两人的分歧终于达到白热化。李健对卢庚戌坦露了自己对人文音乐的坚持。卢庚戌见无法劝说李健,就显得有些着急,他说道:“那这样你不如离开吧。”卢庚戌只是随口一说,可是较真的李健却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这就牵扯到他们两个的性格问题了。
李健的性格随和,内向,但又比较固执。不在乎的东西完全不在乎,在乎的东西“必须听我的”。卢庚戌与李健一样,性格内敛,是不会轻易吵架的人,但内心也有自己的看法和坚持。有矛盾却隐忍不发或许才是导致两人的组合解散的重要原因,表面的和谐使他们撑不到最后,分开成为唯一的结局。李健说过:“如果真吵起来,可能也就不会分开了。我们都是偏内向,都是闷着不说,这种性格的两个人如果有误解,就会把沟拉得越来越宽。”正是因为两人性格一样,遇到分歧都选择闷头不说,因而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好好传达给对方,以致双方无法更好地了解彼此,才走上了分开的路。
最终,李健选择离开。
自由与痛苦同在
文艺青年的离别,总少不了伤痛,李健说:“离开的时候我总觉得合作伙伴的分开就像一对恋人、一对夫妻的分手。”卢庚戌也好不到哪儿去,整夜整夜的失眠让他消瘦了不少。分开难免伤痛,但对于李健来说,也是一种自由。他的内心坚定而平静,也很欣慰,因为他之所以从体制内离开,就是为了做自己喜欢的音乐,若不能,那辞职的意义何在?
很快,他就化痛苦为动力,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2003年,李健推出首张个人专辑《似水流年》,包括《似水流年》《八月照相馆》《一辈子的十分钟》等歌曲,词曲创作、演唱以及编曲工作全都是李健一手包办的。通过这张专辑,李健的音乐才华和理念得到全方位的展示。之后李健又相继推出推出《为你而来》《想念你》等专辑,词曲都是他自己创作。凭借优雅的造型和空灵的嗓音,再搭配轻柔的旋律和清雅的歌词,李健以一种超俗绝世的清新形象出现在大众眼前。
当然,他也付出了常人无法承受的代价,那就是名利的损失。虽然李健做出了自己想要的音乐风格,但是并没有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关注。当时华语歌坛兴起了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中国风歌曲,而李健这种带有古典情怀的舒缓的情歌并不能满足当下大众对节奏感极强的音乐的需求。镁光灯闪耀下的明星效应更能够吸引大众的目光,他们为听众带来视觉和感官的冲击和快感,抒情低沉的歌曲便轻易被电子音乐所覆盖。热衷于追逐热点和绯闻的大众便一次又一次忽略了李健的歌声。媒体忙着追逐明星,却很少将镜头和话筒转向李健。他们夸赞李健“才子”,却对此兴趣甚微,甚至全然无感。
在那段日子里,李健的音乐事业陷入低谷。《一生有你》仍在歌坛传唱,却无人再记得李健。
也曾有不少人对李健说过他的作品不符合现在乐坛的主流模式,是不可能火起来的。唱片公司也希望李健能另辟蹊径,通过制造绯闻来博取关注,骄傲如李健,真诚如李健,他是不会妥协的。他依然选择剑走偏锋,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进着。
对于音乐,他痛,并自信着。
但凡有生活经历的人都懂得,令我们感到悲痛的并不是自己的清苦,而是无法给最爱的人最好的照顾与安抚。那段日子里,李健就受到了这样的情感考验。
2005年,父亲患癌。李健把手里仅有的几万块钱全部交给父亲,父亲却哭了:“给你添麻烦了。”听到这句话,李健难过得在背后直流泪,这是他至今不能原谅自己也无法释然的事情。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几年,直到2010年的春节。
2009年底,王菲将要上春晚的消息成了娱乐版的头条,她将演唱哪首歌曲成了当时人们纷纷猜测的话题。最终,王菲决定唱李健的《传奇》。
这一唱,还真成了传奇。一方面续写了歌手王菲的传奇,另一方面也唱出了李健的别样人生。在王菲的歌声里,人们蓦然发现《传奇》的作者是那个曾经将《一生有你》唱进所有人青春里的李健。现在的传奇和过去的辉煌让李健立刻得到大众的关注。
毫无疑问,因为《传奇》,李健火了。
在歌手这条路上默默前行多年的李健,在这之后,开始尝试拓展新的音乐道路,用不同的方式去触摸音乐。为电影创作主题歌,成为音乐导师,为公益活动代言,拍摄微电影,等等。很多明星也成为他的歌迷。
时间,终于给这个坚持自我、安于寂寞的音乐匠人以应有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