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
看完整封信,朱元璋沉默了许久。
对于最后那个‘孔孟为本,管荀为用’的观点,他并没有太深的感触。
作为从草根走出来的皇帝,他内心对什么家什么子都无所谓。
能治理好国家的才是好东西。
尤其是他本人对孟子思想很是反感,对于推崇孟子的观点自然不太喜欢。
相比起这个观点,他反而更喜欢马钰对管子和孔子的评价。
管子是执政者,是实用主义者,一切以治国为目的,其他的都是工具。
孔子及其门徒是学者,是理想主义者,将大道理视为一切,认为大道得彰世界自然大治。
他认为这个评价可谓是道尽了儒家的本质。
但……
朱元璋心中默默的想到。
儒家的忠孝仁义是治国必须的东西,咱还是得用儒家。
已经不少人给咱提议,要求恢复科举。
科举总得有个标准参考,咱本来想将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科举唯一标准。
看来这个考虑有失偏颇。
弄一群只会之乎者也的腐儒,如何能将国家治理好。
还是得弄几套实用性比较强的典籍才好。
至于要不要用管子和荀子的思想,此事还有待商榷。
以上种种,可见这个马钰不是那种只会死读书的人,确实有点才华。
难怪妹子会写这封信。
如此大才轻易处死确实太可惜了。
而且他的学问都已经如此渊博,他的长辈又该高明到什么程度?
简直不敢想。
如果因此恶了他的长辈,那才是真正的损失。
再想起马皇后信上所写,因为刚到应天就被冤枉入狱身陷死地,那马钰对大明有很深的成见。
虽然在朱标的劝说下有所改观,但还是颇有微词。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眼睛里就露出森冷的杀意。
差点就让我大明损失一名治国大才,该杀。
一旁守门的赵二虎不禁打了个冷颤,坏了,陛下生气了。
朱元璋可没空理会自己的禁卫首领,心中还在盘算,如何处置那些贪官污吏。
必须要重重惩处。
等咱回去全部剥皮萱草,咱倒要看看是你们皮厚不怕死,还是咱的刀锋利。
想到这里,他再次将关于大明律的奏疏取了出来,在上面加了几段话。
官员贪腐超过六十两,不论身份地位一律处死。
并根据贪腐的多少以及其他情节,还设置了杖毙、斩首、腰斩、凌迟、剥皮萱草等刑罚。
至于抄家流放、夷三族等等,那都是套餐,一样都少不了。
一口气将这些写完,他心中才舒服了一些。
以前都是你们这些当官的用律法残害百姓,今天咱就反其道而行之。
百姓和官吏使用两种刑罚,百姓只要不造反,刑罚就按照儒家要求的慎行思想走。
至于官吏,朱元璋露出白森森的牙齿。
这些被废除的肉刑全部给你们安排上,看你们还敢不敢贪张枉法。
越想朱元璋心里就越是痛快,脸上不自觉的浮出笑容。
只是在赵二虎眼里,这笑容太恐怖太渗人了,他吓的两腿都有些发软。
将这份二次批复过的奏疏放进密匣里,朱元璋才再次拿起马皇后的信。
作为夫妻他太了解马皇后了,既然写了这封信,那就已经表明了态度。
希望能赦免马钰,并加以重用。
朱元璋也是认同她的意见的,但他觉得就这样放了太过草率。
一来马钰对大明心怀怨愤,就这样放出来,谁知道愿不愿意为大明所用。
二来也要确认他的真实水平,才好知道给他什么样的待遇。
三来也得想一个合适的理由,找个合适的机会,才能将他放出来。
毕竟这是大明立国以来第一桩冒充皇亲的案子,天下人都盯着呢。
如果就这样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皇家的威严何在?
想到这里,他就给马皇后写了回信。
不过最开始并没有说马钰的事情,而是将自己在开封这边的情况,事无巨细讲了一遍。
还叮嘱马皇后不要太累,要多休息云云。
没有一个字眼是写思念的,但每行字无不透露着一个意思,咱想你了。
直到信的最后,他才简单提了一嘴马钰。
将他好好管控起来,不要走漏了消息。
好好探探他的底,确认他的学问在哪个水平,最好能查到他的身份。
关于赦免他的事情,一切等咱回去再说。
将一切处理好,他就将信装在密匣,让禁卫以八百里加急送回应天。
之后他就设宴招待了徐达和常遇春,还破例拿出了一坛酒。
“这是大夏伪帝明升进献给咱的美酒,说是他们那里的特产。”
“咱知道你们军中辛苦,已经数月不曾饮酒,就特意带了一坛给你们尝尝。”
常遇春看到酒坛眼睛就挪不开了:
“哈哈……还是上位最懂咱老常的喜好,今天咱们不醉不归。”
徐达颇为意动,不过他还是很理智的道:
“谢上位恩赏,但此地刚刚平定不久,作为军中将领我们实在不宜饮酒。”
常遇春嚷嚷道:“天德你就会杞人忧天。”
“大元最近的兵在山东呢,离这里还有数百里,难道还能一日夜飞过来不成。”
徐达依然道:“上位在此,我们不能有任何懈怠。”
见他如此说,常遇春嘟囔了几句,也不再提喝酒的事情。
对徐达的克制,朱元璋很是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笑道:
“伯仁脾气倔强谁都不服,也就只有天德你才能制得住他。”
所以他才会让徐达节制常遇春,以免其鲁莽之下坏了大事。
可以这么说,在徐达的麾下,常遇春才是常十万。
没有徐达节制,他在超神和超鬼之间摇摆不定。
“放心好了,有咱在呢,你们放心的喝。”
“不过仅此一次,今后直到凯旋回朝,不能再沾一滴酒。”
徐达没有再坚持,感激的道:“谢上位恩典,那我就不客气了。”
常遇春大喜,连忙将酒坛拿过来,一巴掌拍开封泥,顿时一股酒香扑鼻而来。
他深深吸了口气,大叫道:“好酒,好酒啊。”
徐达也喉头滚动,酒香浓郁,余味悠长,他的酒虫也被勾出来了。
朱元璋笑着介绍道:“据大夏的使者所言,此酒是用四川泸州一座甘泉的水酿制而成。”
“也只有那道泉才能酿出如此美酒,同样的酿制方法,换个地方取水就没有这般好喝。”
常遇春连连点头,说道:“酿酒就是如此,哪怕是相邻的两道泉,酿出来的酒味道就是不一样的。”
“只不过一般人分辨不出来而已。”
说到这里,他还一副沾沾自喜的样子,因为他就是少数能品出差异的人。
他的这副模样,让朱元璋和徐达失笑不已。
这伯仁啊,性子直、鲁莽偶有还有些憨,私底下完全看不出常十万应有的样子。
朱元璋不禁回想起两人相识的经过。
当时常遇春穿的破破烂烂,一副惫懒的样子,说是要来投靠。
朱元璋特别不喜欢这种懒散的人,就要将其撵走。
常遇春死乞白赖的非要跟着,撵他走他就躺地上,几个人都抓不住。
打他他就跪下磕头,说我多可怜云云你就收留我吧。
当时朱元璋还是一个义气小伙,拉不下脸去杀害一个无辜百姓,更何况还是来投靠自己的。
只能就这样任由他跟着。
不久后朱元璋决定攻打集庆路(应天),将登陆地点选在了采石矶。
然而元军据江而守,红巾军怎么都打不下来,眼看就要失败。
朱元璋焦急无比,看到旁边的常遇春说道:
你不是说自己勇武过人吗,可能助我取胜?
他就是随口这么一说,哪知道常遇春二话不说,当即要了一条小船就冲了上去。
然后只身一人跳到岸上开无双,硬生生为水师杀出了一小块登陆空间。
如此才有了采石矶大胜。
这一战可以说挽救了朱元璋的大军,也为后续攻打集庆路打开了局面。
朱元璋这才知道自己看走眼,从此对常遇春信任有加。
就在此后不久,两家定下婚约。
也就是太子朱标和准太子妃常氏的婚事。
多年过去,自己已经是大明皇帝,他们二人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副帅。
都可谓是功成名就。
此时再回想当年的事情,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
朱元璋也有些兴奋,端起酒碗道:
“来,咱们兄弟痛饮一碗,敬当年。”
徐达心头一震,也有些激动,举起酒碗道:“敬上位。”
“哈哈。”常遇春大笑道:“我也敬上位。”
三人端起碗一饮而尽,气氛更加的热闹。
一起回忆当年畅想未来。
不知不觉大半个时辰过去,一坛五斤酒就下了肚。
其中三斤半都进了常遇春的肚子,他早已经烂醉如泥。
一斤进了朱元璋的肚子,他的酒量本就一般,也是醉醺醺的。
徐达始终保持节制,只喝了半斤的样子,是最清醒的。
待酒宴结束,他让赵二虎扶朱元璋回房间休息。
又将常遇春安置妥当,他自己则重新换了一身衣服,带着亲卫巡视防务。
徐达不知道的是,他离开不久,躺在床上的朱元璋就猛的睁开眼睛。
那里有一丝醉意。
在这种危险地方,他怎么可能真的让自己喝醉。
倒不是防范徐达和常遇春,此时他还不至于怀疑二人。
现在他真正信任的,也就李善长、汤和、徐、常等寥寥数人而已。
他担心的是开封刚刚打下来不久,谁知道暗地里会不会有野心家窥视。
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让自己喝醉失去意识。
如果连这点警觉心都没有,他也活不到今天。
在床上躺了一会儿,他才喊来赵二虎,询问了徐、常二人的情况。
得知常遇春喝醉,而徐达带人去巡城,他丝毫不觉得意外。
这才符合他们二人的性格。
赵二虎见他没有继续睡的意思,就命人煮了醒酒汤,并服侍他更换了衣服。
之后朱元璋就命人取来《管子》一书阅读。
很多人以为朱元璋出身低微,应该没读过多少书。
恰恰相反,他读过的书不比老学究少,还写的一手好字。
不过他也有个缺点,喜欢卖弄学问。
比如,他给敌方首领写信,特别喜欢掉书袋子,也特别喜欢拿古人类比今人。
王保保就是受害者之一。
朱元璋经常给王保保写信,自己势弱的时候就说好听的,自己强势的时候就各种敲打威胁。
王保保是干气没办法。
但有时候卖弄学问不恰当,也会给自己惹祸。
原本他和张士诚没有太大利益冲突,双方相安无事。
当时朱元璋的主要敌人是陈友谅。
他怕二者左右夹击自己,就写信安抚张士诚,希望双方能保持和平。
然而他在信里却将张士诚比作隗嚣。
隗嚣是何许人呢,西汉末东汉初的一个军阀,先是投靠刘秀,后来又反叛被刘秀剿灭。
你拿隗嚣来比人,这不是红果果的羞辱吗。
张士诚盐商出身,属于恩仇必报的那种。
你臭要饭的敢羞辱我,那这事儿没完。
于是双方就产生了摩擦,后来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被朱元璋擒获,直接选择在狱中自杀。
张士诚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真的兄弟情深。
从此就和朱元璋不死不休。
直到他的势力被消灭,都没有向朱元璋低头。
可以说,朱元璋和张士诚起冲突,深层原因是军阀互相吞并。
但诱因就是因为那封比喻不恰当的信。
言归正传。
朱元璋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特别喜欢读书,身边随时都带着大批书籍。
受李善长的影响,他对法家书籍读的比较多,甚至可以说受法家思想影响很大。
管子作为法家祖师爷,《管子》一书朱元璋身边自然也有。
只是以前他比较重视秦晋法派的思想,也就是商鞅韩非子那一派,对齐法派(管仲一派)并不重视。
现在受到马钰那句‘孔孟为本,管荀为用’的影响,他开始重新审视管子的思想。
越看就越觉得,确实非常的实用。
管子的很多策略,完全可以套用到目前的大明。
这让他对马钰更加的重视。
-----------------
就在朱元璋研读《管子》的时候,朱标却和宋濂起了冲突。
一切都要从他研读《管子》和《荀子》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