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后怕的朱元璋
开封也是华夏历史名城,春秋时期始建,名为启封。
后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改名开封。
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元朝,才被改为汴梁路。
三月徐达率军攻克汴梁,继而拿下整个河南。
五月,朱元璋借着督促北伐的理由来到汴梁,并将其恢复古称开封。
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来开封的真正目的,是为迁都做准备。
只是等他到了开封才发现,这里已经是一片废墟。
元朝为了防止汉人聚城造反,下令拆毁天下城池,开封的古老城墙也未能幸免。
元末几十年动乱,将民居都摧毁了十之八九。
整个汴梁路人口都不足十万,百业凋敝,土地荒芜。
因年久失修,宋朝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开挖的漕渠,也基本被淤平。
如果将都城放在这里,等于是从零开始。
迁徙人口、营建城池、开挖漕渠……
这么大的工程,别说是新生的大明,就算是一个家底丰厚的大帝国都得元气大伤。
而且朱元璋考虑的更多,黄河改道之后,开封失去了阻挡北方敌人的唯一防线。
一旦草原敌人绕过燕云十六州,开封就是不设防的城池。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考虑,这里都已经不适合再作为都城。
朱元璋也不得不放弃了迁都的打算,然后将精力放在了处理军务上。
帅帐,朱元璋正对着地图,推演天下局势。
这一战旨在平定天下,明军兵分数路,可谓是倾巢而出。
各军也没有让他失望,捷报频传。
徐达这一路只用两个月就拿下河南全境。
不久前冯胜攻克潼关,李思齐、张思道等逆贼望风而逃,平定关中不过是时间问题。
杨璟也顺利攻克永州。
廖永忠攻克梧州,浔、贵、容、郁林诸州皆望风而降。
可以说,大明离真正一统天下,不过是时间问题。
以朱元璋的城府,脸上也不禁露出开心的笑容。
就在这时,禁卫赵二虎来报:“陛下,徐、常二位将军求见。”
朱元璋猛的抬起头,问道:“在哪呢?”
赵二虎回道:“就在帐外等候……”
话还没说完,朱元璋就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帐外,果然见到了等候在这里的徐达和常遇春。
“哈哈,天德、伯仁,你们终于来了。”
“上位,我们来看您了……”常遇春也大笑着就想上前。
却被徐达一把给拽住:“徐达参见上位。”
常遇春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收回脚步下拜道:
“常遇春参见上位。”
朱元璋上前托住两人的胳膊,佯装不悦的道:
“诶,你们两个这是和咱疏远了。”
徐达顺势起身,说道:“上下尊卑有别,请上位勿怪。”
常遇春又不是真憨,也大声说道:
“您现在是皇上,天下之主,我们当臣子的得守规矩。”
“谁敢不守规矩,我老常一拳把他脑壳打碎了。”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有你们两个在,咱才能高枕无忧啊。”
“走走走,进帐再说。”
君臣三人一起来到帐内,分君臣落座。
三人关系非是一般君臣,并没有直接谈正事,而是先拉起了家常。
徐常二人先关心老朱的身体,又问候了马皇后和朱标。
朱元璋也叮嘱两人要照顾好自己,大明还需要他们。
同时也给他们讲了各自家里的近况,让他们放心打仗。
徐达再次表示谢恩。
常遇春在高兴之余,又有些生气:
“上位您别安慰我,常茂那臭小子的事情我在前方也听说了一二,您回去帮我狠狠揍他一顿。”
朱元璋笑道:“不用咱出手,皇后来信说朱樉和常茂一起惹事,被她扔进应天府大牢反省去了。”
“皇后亲自管教,你心就放肚子里去吧。”
常遇春一听这话,非但没有担心,反而大喜道:
“哎呀,娘娘出手,我就更放心了。”
朱元璋脸一拉,说道:“怎么,你相信皇后,不相信咱?”
常遇春吓了一跳,连忙道:“没有没有,上位您可别冤枉我。”
朱元璋笑着摇头道:“咱和你说笑呢,看把你吓的。”
说到这里,他正色道:“咱准备在宫里建一座学堂,供太子学习之用。”
“到时会从百官将领子弟中遴选优秀者陪读,到时也让常茂跟着一起去学。”
这就是当太子的同窗心腹,只要不出问题,未来朝堂必有一席之地。
即便自家女儿是准太子妃,常遇春依然非常高兴:
“谢上位恩典。”
徐达在一旁不禁有些羡慕,照理说他的儿子肯定也是有资格当太子陪读的。
奈何,他长子徐允恭今年才四岁,远未到进学的年龄,也只能干看着眼馋了。
然而,朱元璋是什么人,岂会忽略了他这位军方第一人。
与常遇春说完,就转头看向他笑道:
“天德你可别怪咱厚此薄彼,谁让你家老大生的晚呢。”
“不过放心,再过几年等咱有了大孙子,就让允恭给咱大孙子当玩伴。”
徐达笑着说道:“那咱们可就这么说好了,伯仁你给做个见证。”
常遇春压根就没听进去他的话,笑的眼睛都看不见了:
“嘿嘿,陛下的大孙子,那也是我的外孙啊。”
朱元璋和徐达皆哑然失笑。
聊了一会儿家常,三人就将话题转到了军事上面。
先是就整体局势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整个大局的攻伐战略。
之后就是徐达和常遇春的任务。
朱元璋郑重的道:“你二人是我最信任之人,任务也最重。”
“北上,以雷霆之势拿下大都,彻底断绝蒙元再兴的可能。”
“如此,我们才能说自己得了天下。”
徐、常二人肃然领命:“请上位放心,我等必不负使命,拿下大都。”
又聊了一会儿打大都的具体战略,朱元璋就以舟车劳顿为由,让二人下去歇息了。
事实上是他预感到,应天的奏疏应该就要送到了。
倒不是他能掐会算,而是每天差不多都是这个时辰,奏疏就会送来。
果不其然,徐常二人离开不久,应天的八百里加急信使就到了。
接过装有奏疏的密匣,仔细检查确定没有被打开过。
然后才拿出钥匙打开。
他一眼就看到了奏疏最上面那封信。
看笔迹是马皇后亲笔。
朱元璋冷峻的眼睛里,浮现出一抹温柔。
将密信拿起,意外的发现比往常厚了许多。
莫非是妹子思念咱,给咱写了很多体己话?
朱元璋心里不禁浮想联翩,脸上也不自禁的露出笑容。
守在门口的赵二虎,马上就知道,定然是娘娘又给陛下写信了。
也只有看到娘娘的信,陛下才会露出这副模样。
陛下和娘娘真是伉俪情深啊。
朱元璋并没有拆开马皇后的信,他准备处理完所有公务彻底闲下来,再细细观看。
小心的将信放在一边,再次伸手从匣子里拿出一卷奏疏。
脸上的表情也随之一凝,重新变得严厉起来。
赵二虎也心中一颤,连忙收回目光,不敢再偷窥。
-----------------
用了差不多大半个时辰的时间,朱元璋才将这些奏疏一一批复。
其中最让他上心的,莫过于大明律的制定一事。
大明目前施行的律法,是吴王时期李善长带人制定的《律令》,非常的简陋。
现在大明正式立国,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律法。
群臣就是因为这事儿起了分歧。
以李善长为首的一群人,认为应该使用严刑苛法,如此才能震慑人心。
甚至他们还想重新启用某些已经被废除的肉刑。
理由是乱世当用重典,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迅速恢复安定。
以刘伯温为首的儒家官僚群体,则认为应当慎刑,教化为本。
他们还举了秦朝的例子。
双方为这事儿争论不休,李善长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众羞辱刘伯温。
看到这里,朱元璋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愠怒。
作为君主,他太清楚自己手下这群人的性格了。
刘伯温确实有大才,但与大明并不是一条心,更准确说和朱家不是一条心。
他一直在处处防备着朱元璋,因此才表现的小心谨慎。
为了不当旗子,被李善长当众羞辱都能唾面自干。
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
其次就是李善长,当着皇后的面羞辱大臣,实在居功自傲、目无尊上。
而且你身为丞相,应该做的是带领百官解决问题。
可是你小肚鸡肠,遇到不同意见就打击羞辱别人,哪还有人敢做事?
如果不是大明草创需要人才,如果不是他实在无人可用,早就让两人靠边了。
当然,对李善长和刘伯温的处置方法是不一样的。
李善长那是和他一路褴褛走过来的,不是一般君臣可比。
就算不让他当丞相,也会给一个很高的闲职,让他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
至于刘伯温,哼,回家养老去吧。
可惜,这个念头他也只能在脑子里想一想,目前大明实在离不开二人。
对于大明律该走哪条路,朱元璋也非常头疼。
他本人因为当年的经历,可谓是嫉恶如仇,恨不得杀尽天下人坏人。
内心里是倾向于李善长的想法的。
可是作为君主他也很清楚,这些法律在惩处恶人之前,大概率会先被恶人用来残害百姓。
到时候真有可能让秦亡故事重演。
一时间他也拿不定主意,只能给马皇后写信让她先不着急做决定,等他回去了再做打算。
将奏疏全部处理完,他才长吁口气。
然后目光转向桌角的那封信,心里的琐碎刹那间全部消失,笑容重新浮现。
拿起信打开,里面有将近二十页,这让他很是惊讶。
同时也意识到情况没有那么简单。
莫非是发生什么意外了?
他心中一惊,连忙展开阅读起来。
越看就越是震惊。
冒充皇亲的那个乞丐是个天才?还是个治国之才?还掌握着帝王学?
这……
每一个字他都认识,可组合在一起……他感觉自己有点眼花。
再次看了一遍,还是如此。
又小心观察了一下字迹,没问题,确实是马皇后亲笔。
可……
这怎么可能?
治国之才,还懂帝王学,哪有那么巧合的事情?
咱翻遍全国都没能寻访到的人才,竟然在大牢里发现了?
而且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乞丐?
如果不是对马皇后的信任,他肯定以为她在胡说八道。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此时他也大致猜到,这封信的内容会是什么了。
迫不及待的往下读,果然看到了想看的东西。
猜到了咱想迁都?还断定咱会失望而归?
朱元璋下意识的以为,自己的行踪被泄露了。
可继续往下看……
先用五个要素分析出咱想迁都的原因。
又用五个要素,分析出咱此行失败的原因。
嘶……看到这里他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他震惊的地方不只是因为对方的见识,还在于对方敢于下决断。
有学问的人多了去了,真正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非常少。
能果断用,还能用对的,凤毛麟角。
最典型的就是用兵打仗,同样的兵书,有人看完能成为军神,有人看完成了马谡。
那个马钰显然是属于前者。
同时他也确定了,对方不是提前得知了消息,而是真的靠本事分析出来的。
这不禁让他稍稍松了口气。
继续往下看。
丹书铁券?
朱元璋一阵头皮发麻,他连这都能猜到?
妖孽。
这是个妖孽。
如果前一个问题还能用见识不凡解释,这个真的解释不了,只能用妖孽来形容。
这一瞬间,他生出了必须要将对方杀死的念头。
这样的人,绝对不能让他活着。
不过很快他就强压下杀心。
妹子肯定也明白这一点,既然她写了这封信,显然是有别的原因。
咱倒要看看,这个乞丐到底有什么不凡之处,竟然能打动咱妹子。
继续往下看。
他再次露出惊容。
有丹书铁券必死?汉高祖诛杀异姓王旧事?
嘶,他再次倒吸一口凉气。
这次不是因为对方的见识,而是后怕。
他真的没有杀功臣的想法,至少现在还没有。
之所以给大家丹书铁券,是真的为了酬谢诸将的功劳,希望他们与国同休。
可马钰的分析却道尽了本质。
不论你有没有杀功臣的想法,丹书铁券一赏,就只有杀这一条路。
这如何能不让他感到后怕。
尤其是想到,自己要亲手杀了汤和、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他更是感到浑身发凉。
手都不禁有些颤抖。
此时他终于明白,马皇后为何会写这封信了。
不论那马钰有没有那么大的才能,就凭这次的提醒,就足够法外开恩饶他一命了。
深吸口气,让自己激动的心情稍稍平息一些。
他才俯首继续看后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