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轻松无压力地建立优质人际关系
“有机”社交法则帮助内向者轻松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
人脉构建更应该是一个耕种的过程,而不是狩猎。
——伊万·米斯纳(Ivan Misner)
国际商业网(Business Network International)创始人
很多人都把人际交往看成一件麻烦事。对他们来说,社交是在他们要找工作、寻求职业建议、提升学历或想获取其他有用信息时才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在构思本书的过程中,我告诉了一些人我正在写这本书,几乎每个人都对我说了类似的话:“我讨厌社交,我喜欢任何能让我回避社交的东西。”当我在社交媒体上向朋友们询问他们最不喜欢人际交往的哪部分的时候,回复纷至沓来。
“人都变得不像自己了。”
“每个人都太功利,心里都打着自己的算盘,连聊天都很虚伪。”
“我讨厌表面上的往来,比如见过面后就不记得谁是谁了。我和此类联系人之间唯一的共同点是我们都希望利用这段关系为个人谋利。”
我是个内向者。我讨厌当介绍人,也受不了把自己的事情讲个没完,就连要张名片这种事也让我头疼。一旦待办日程中写满了会议拜访和电话沟通这类事项,我就开始焦虑,因为这意味着我又要说很多话、见很多人。
我非常需要自我保护,需要独处,但即便如此,到了67岁的时候,我在全世界有了上千位联系人。社交场合我从来不会“巡视全场”(1),但无论和什么样的人对话我都不犯怵。我经过几十年的职场历练,经历过很多事,人脉让我每天的生活更丰富。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经常来向我征求意见,希望得到我的支持,请我帮他们联系或推荐专业人士。当然,反过来我也会找他们帮忙。
不管你的个性更趋近于“内向—外向”这个光谱的哪一端,现今进行社交联络的必要性前所未有地强烈,原因如下。
● 人们换工作的频率更高。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婴儿潮一代(2)中较年轻的那批人在退休前平均要做12份不同的工作,而千禧一代的这个数字预计将会更高。
● 跳槽已成为普遍情况。领英的统计数据显示,新一代大学毕业生在其毕业5年内就职公司的数量比之前的世代多两倍。
●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自由职业者。相关网站调查数据显示,美国21岁及以上的人中已有将近4 100万名自由职业者,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增长。
工作变动、从事自由工作的可能性增加等,所有这些原因都让我们更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社交和人脉。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我们还要与不同的人来往,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社交在当代的定义是尽量多地和人见面交谈,获得有助于自己的信息。听起来很有用吧?
如果你讨厌社交又必须社交
但对很多人来说,提起社交,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样的画面——给每个人都塞一张自己的名片,并希望换到他们的名片。还有这些让人感到恐惧的时刻:为了获得一份新工作而不得不和陌生人见面;希望通过与人沟通获得关于新的工作领域或陌生城市的内幕消息;试着在招聘系统中找到与自己的经验相匹配的岗位。这些事情好像都需要我们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严肃正式地公事公办。还有,即使我们花了不少工夫避免与人交往,但往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又发现自己还是需要迈出去与人互动。事态越是严重,我们就越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会感到绝望,比如,被裁员,工作没有前景,无法忍受当前的工作环境,等等。谁能在遇到这类糟糕情况后还能从容自若地应对呢?
当然,会有人觉得自己就是不需要社交,这些人在发现自己“饭碗不保”前都认为自己端着“铁饭碗”。还有一些人离不开目前的工作,只是因为他们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自己有能力拥有更好的未来,原因可能是顾虑自己签的合同是长约,也可能是担心跳槽后会降职降薪,通勤也会不方便,从而无法做出改变。一位朋友向我描述了一个社交难题:“大家一直都说在社交场合不要讨论工作、不要太自我、不要自我标榜、不要投机取巧,也不要利用别人,但是作为职场人,一个人又必须通过各种方法经营自己的形象,获取资源。这真的很矛盾,让人觉得很别扭。”
对内向者来说,他们会加倍厌恶甚至害怕不得不去联系一个陌生人的情况。正如卡尔·荣格(Carl Jung)所描述的那样,性格内向的人通过独处来充电,他们必须有自己的时间才能恢复精力;而性格外向的人则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获得能量。大部分人的个性都处在这两极中间的某个水平。以我自己的经验和亲朋好友告诉我的情况来看,偏内向的人更愿意自己待着,不喜欢到人群中去,我们能想象到的最糟糕的场景就是不得不加入别人的对话或是穿过一个人声嘈杂的房间。在重新和人接触之前,我需要一些自由自在的时间放松大脑、恢复精力。你大概也是这样,对吗?
当面对重要的工作变动时,或者仅仅是在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时,我们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印象又会变成另外一些魔法般的念头。我们会想象有一些奇妙的际遇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有人向我们提供了一份完美的工作,简历在一堆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或是通过内部关系得到了某个职位。你可能还有一种念头:现在一切都很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永远都不用再做任何事了,因为社交太吓人了!但就像我说的,这些情形只会发生在魔法世界!
我的“有机”社交法则
事实是,很多人都会在职业和生活的变动中磕磕绊绊。生活不是一条坦途,我们不可能总是心想事成,职业发展轨迹也不会一直持续向上。我想把自己在硅谷的经历作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讲给你听。我在硅谷度过了漫长的职业生涯,我所经历的很多事情都是在未经规划的情况下发生的。按今天的标准来说,我加入科技行业的时候,进度已经落后了: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35岁的时候加入了一家个人计算机领域的杂志社,进入了那个在当时生机勃勃的环境。长期以来我都全情投入在写作和编辑工作上,这份热情帮助我成为一名科技记者、一名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公关工作的公关经理,以及一名初创企业和创意机构的编辑和项目经理。换句话说,我的职业发展并不是一条路走到底的。
2000年,硅谷经济严重下行。那年,我加入了一家只有18个人的电子商务初创公司,公司主营个人礼品业务。在经历了动荡不安的4个月后,由于第二轮融资没能跟上,公司只能决定关停。后来我又去了一家创意机构,当时他们已经成立了一段时间,正计划着在旧金山开设一个新办事处。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他们这个决定赶上了一个完全错误的时机,因为经济衰退意味着不会有客户。没过多久,公司撤回到洛杉矶,但没把我一同带走。到了那年年末,我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可以投的职位了,也没看到什么外包工作的机会,根本没有公司招人。之后的15个月我过得很艰苦,没有工作,身上也没钱。我为遭遇了类似困境的朋友建立了一个互助小组,我们每周见面,互相加油打气,分享自己最新了解的工作机会。我联系了很多人,问他们是否需要撰稿服务。其中一个电话打给了一个与我有过两次合作的朋友,她那时刚去一家名叫谷歌的初创公司工作。我问她是否需要人手来写东西,她说公司刚雇了一位营销文案,但她答应之后如果有机会会想着我。
几个月后,她打来电话。他们好像开始忙不过来了,她问我愿不愿意来见见他们团队的人。但她强调无法保证能马上雇用我,必须先让团队觉得我的作品和我这个人都符合要求。当时的我肯定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因为仅仅见了一面他们就同意让我加入了,我迫不及待地答应下来,开始在家办公。又过了几周,他们说希望我能去办公室和团队面对面地协同工作。于是我开始了去谷歌总部工作的日子,每天往返110公里。成为固定的团队成员后,每一次有新任务我都会争取。我希望被视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谷歌就是我想去的地方。我天性并不热衷聚会,但我当时在自己的公寓里为这个我尚未真正加入的团队举办了鸡尾酒会。我的目标是让自己像办公室角落里的懒人沙发一样成为公司中的“熟脸”,让人们都愿意来靠一靠,都相信我是一个真正的“谷歌人”。这个过程花了15个月的时间,15个月的努力把我推到了谷歌高级编辑这个位置上。哦对了,这个职衔是我自己给自己起的。再之后,我在谷歌工作了8年,这8年非常美好,也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回溯这段经历有两个原因。第一,我当时有能力在遇到问题时找到相关人士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我和那位朋友的关系是通过松散接触的方式维系的,这种方式我会在后文讨论。第二,既然我一只脚已经踏进了谷歌的大门,那么我工作上的产出就只是一个开始,在组织内部培养出自己的人脉才是更关键的一步,特别是在公司的规模从只有几百名员工迅猛增长到数千名员工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技术岗还是职能岗,我对接的同事几乎都比我年轻,这个时候,我只能依靠着自己的软技能,也就是沟通能力、共情力和好奇心,继续前进。
今天的我会把我做到的这两件事归为“有机”社交法则的作用。之所以用“有机”这个词,是因为这是一种本能行为:我在还用不到这些关系的时候就在行动了。我自然而然地运用自己的软技能,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我和很多人在轻松相处的同时建立起了友好的关系。朋友们有时跟我说:“你简直谁都认识。”这当然不是事实,但我的确很清楚谁是谁。换句话说,我记得住人们的名字和关系;我了解人们取得的成就及他们近期的工作变动。后来我发现这一点对人际交往非常重要,因为这代表着你对世界上的其他人感到好奇,你希望知道谁风头正盛、谁个性有趣,以及通过已经认识的某个人还能联系到谁。我认为,这种掌握信息的能力是内向者观察能力的关键部分。每当我告诉人们,我认为正是我内向的天性让我从广泛的人际关系中汲取了个人力量的时候,他们总是难以置信。
顺应天性,无压力社交
我认为,内向者身上的一些特质使其社交活动效果更好,这听起来可能颇有些讽刺意味。用例子来解释,比起谈论自己,内向者对他人更感兴趣。当我遇到某个人的时候,我能更自然地说出“你最近有什么新消息”或者“跟我说说你的事吧”。这样说可以让我有时间观察眼前这个人。心理学家可能会解释,因为我给了对方表达的空间,人们会喜欢和我相处。是的,即使我是个内向的人,我也一样想被人喜欢。总之,无论是什么原因,我的话头绝不会从自己的事情开始。
良好的观察力是有效开展社交的另一要素,在这方面内向者也比那些外向的同伴有着更明显的优势。我一直在努力分清眼前的人,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某种表现,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背景,搞清楚让他们感到愤怒或不快的东西是什么。说不清为什么,我就是能记住这些东西并适时将它们派上用场。
在内向者的法宝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招式,即对社交媒体和数字通信技术的运用,而这个招式人们运用得还不够。如果能好好运用,内向者可以更自然地与人沟通,更容易地和公司内外的人建立连接,而不用再硬着头皮“巡视全场”。这本书会详细解释内向者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给自己创造更多优势,让松散接触这种基本的日常操作可以隔着屏幕实现,在与人保持距离的同时也能进行亲密的交往,让自己更有力量。
本书的核心内涵在于阐述如何培养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在生活中建立广泛的连接和真实的联结:如何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并让这种关系维持下去;如何联系不太熟悉的人,向他们寻求建议和帮助;如何让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你会发现,在实现这些目标后,你会过得更满足、更有安全感,而且依然会忠于自己的本心。
我将尽我所能鼓励你带着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建立人际关系,这将帮助你在需求和兴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须经常联系也能与更多的人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当你能做到这些并不再为社交感到惊慌失措的时候,你就可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智囊团了,这是一个可以汇集你可能会错过的想法、机会和经验的人脉网络。
你可能很害羞,习惯自我否定,可能即将搬去另一个城市,或进入新的工作领域,也可能你平时太忙、无暇社交。不管你属于哪种情况,我都希望能帮你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看看自己还能用什么方式在职业和个人人脉上有所突破,并让这些有意义的关系保持终生。我还会告诉你如何让这一切不再成为繁重的负担,而是成为你每一天都愿意做,甚至享受其中的事情。如果一切顺利,你的人际关系网将以一种顺应你的本能的、真实的方式建立起来。
让我们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