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净制的方法及其分别适用的中药材类别
《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0213炮制通则”表述为:净制,即净选加工。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使用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剪、切、刮、削、剔除、酶法、剥离、挤压、、刷、擦、火燎、烫、撞、碾串等方法,以达到净度要求。这些就是净制的具体方法,此外还有磁选、摘、揉、捣、砸等。
1.除去杂质常采用的方法
(1)挑选 适用于包括缠绕、夹杂在药材中的杂物、霉变品和非药用部分等不能用一般的机械方法除去杂物的药物;此外,将药材大小分开,便于浸润、炮炙或分级也常采用挑选法。
(2)筛选 适用于所含杂质性状不同的药材,选用不同的筛以筛除药材的沙石等杂质,或将大小不等的药材过筛分开,以便分别进行炮制或加工处理,如延胡索、浙贝母、半夏等,以便分别浸、漂、煮制,使其质量一致;或筛去药物在炮制时加入的辅料,如土粉、滑石粉等。
(3)风选 适用于可因重量或密度差异,在适当风力作用下产生不同位移,将物料与杂物分离的药材。主要用于种子类药材,如莱菔子、车前子、吴茱萸等。
(4)水选 分为洗净、淘洗、浸漂;适用于可通过水洗或漂除去泥土、杂质并降低含菌量的药材。如山茱萸、乌梅、盐附子等,均需洗或漂去附着的泥土、盐分或不洁之物。实际操作中控制洗涤时间和水量是减少有效成分流失的关键,操作时一定要重视。
(5)磁选 可利用强磁性材料吸附混合在药材中的磁性杂质以分离药物与杂质的方法。如除去药材或饮片中的铁屑、部分含有原磁性的砂石等杂质,以保证切制、粉碎等加工机械和人身安全,同时达到净制的目的。
2.清除非药用部位的方法
(1)去根、去茎 去残根适用于药用部位为茎、地上部分或根茎等需除去非药用部位残根的药物,如荆芥、薄荷、黄连;去残茎则适用于药用部位为根或根茎需除去非药用部分残茎的药物,如龙胆、丹参、柴胡等。方法上主要采用剪、切、削等。
(2)去皮、去壳 根和根茎类中药材多趁鲜在产地去皮,如桔梗、知母等,树皮类中药材可用刀刮去栓皮,果实种子类的可砸破皮壳。
(3)去毛 根据不同药材可采用:刷去毛,如枇杷叶;烫去毛,如狗脊;燎去毛,如鹿茸;挖去毛,如金樱子。
(4)去心 去除非药用部位,如牡丹皮等根皮类药材,在产地趁鲜除心,巴戟天蒸透,趁热除去木心等。另外如莲子去心系分离不同药用部位,采用将莲子略浸,润透,切开,去心。
(5)去芦 一般指根头、根茎、残茎、叶基等,历代医家认为“芦”为非药用部位,有的且“能吐人”,应除去。现在有的传统上需去“芦”的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已不再要求“去芦头”,如人参、党参、桔梗等,但部分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仍保留去“芦”、去“根头”或去“根茎”的表述,如川牛膝、续断、地黄、仙茅、红芪、黄芪、苦参、山药、紫菀、玄参、赤芍等需趁鲜切去“芦头”。西洋参、丹参等炮制前需除去芦头,这类炮制前需要“去芦”的方法,在“十四、除去药材残根或残茎的方法”中详细讲述。
(6)去核 适用于常用果肉而不用核的药物。去核的方法在“十三、果实类药材去核或去瓤的方法及去核设备的改进”问题中详细讲述。
(7)去枝梗 适用于去除某些果实、花、叶类非药用部位的药物,如五味子、花椒、栀子等。对侧柏叶炭研究认为,枝梗应作为非药用部位而去除。去枝梗的方法可采用挑选、摘、剪切等。
(8)去头、尾、足、翅 有的动物类或昆虫类中药,其头、尾或足、翅为毒性部位或非药用部位,应除去。如乌梢蛇、蕲蛇要去头、鳞;蛤蚧需除去鳞片及头足;斑蝥需去头、翅、足。去头、尾、足、翅的方法在“十六、分离不同药用部位的方法”中详细讲述。
蛤蚧有“毒在眼,效在尾”之说。但经动物实验和产地农民使用后,证明全蛤蚧无毒。古今皆认为斑蝥有大毒,其胸腹部含斑蝥素最高,头、足、翅含斑蝥素较低,三者总重只占全虫的20%左右。
(9)去残肉 适用于需去除残肉以纯净药材的药物。如龟甲、鳖甲,炮制时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有报道,用酵母菌或蛋白酶法除去残肉皮膜,可大大缩短加工时间;用猪胰脏去残肉,也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