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偷袭泉州府城
7月22日清晨,经过8小时的急行军,2800名义勇军士兵终于在寅时抵达顺济桥南。郑袭亲自带领500人假扮清兵,押送300名俘虏,在天亮前过了顺济桥,来到德济门外等待城门开启。
卯时,天色微亮,赖清明在城门外高声喊道:“哥!我们押送俘虏和银钱回来了,快开城门!”
城墙上的一名清兵听到声音,说道:“听声音像是赖把总的兄弟。让他把兵符送上来。”清兵放下一个篮子,赖清明将马得功的腰牌放了进去。清兵带着腰牌走进城楼,推醒了赖清亮:“把总,你弟弟带人押送俘虏回来了,这是兵符。”
赖清亮一看是总兵马得功的腰牌,立刻清醒过来,说道:“走,我亲自去开城门。”城门打开的瞬间,郑袭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赖清亮带着手下打开城门,迎了出来。义勇军迅速将他们包围。郑兵带兵冲上城楼,清兵们还未来得及反应,便被控制住。通过审讯赖清亮,郑袭得知清兵根本没有料到会有人进攻泉州府城。整个泉州城只有三个“牛录”的汉军旗兵和1000多名仆从军,总兵力约2000人。
三个“牛录”的清兵驻扎在水平庙清军大营,仆从军则分散在各城门,每个城门约有150人驻守。
义勇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德济门,随即通知了在顺济桥南等候的2000名义勇军士兵。
郑袭迅速分配任务:三营分成两组,每组500人,配以100名家丁,沿城墙向两个方向进攻,每攻下一个城门便留下120人驻守;一营1000人,配以200名家丁,进攻水平庙清军大营;剩余的400人,分100人守德济门,300人在城中巡逻,作为机动力量。
郑兵带领一营刚过崇阳门,便遇上了从水平庙赶来的清兵。200名骑兵沿着宽阔的街道直冲过来。郑兵端起枪,高声下令:“200米距离,膛线枪自由射击!80米一组准备,放!二组,放!三组,放!”硝烟散去,前方8米宽、100米距离内的街道已被清空。后面的清兵步兵见状,转身逃回水平庙。
郑兵挥手喊道:“追击!”
三营营长王富贵顺利拿下通津门和临津门。他率领义勇军来到义威门时,发现守门的清军已弃城而逃,城门大开,许多百姓正慌乱出逃。王富贵立即下令关闭城门。
三营营副郑通则顺利攻下了迎春门和仁风门。他们在朝天门遭遇了逃跑的清兵旗兵,经过一番激战,清兵败退。郑通下令迅速关闭城门。
百姓们听说郑五公子打回来了,逐渐消除了先前的惶恐。郑袭下令所有人必须待在家中,等待肃清残余敌军。
这一日,枪声不断,直到寅时才基本肃清清兵。郑袭问道:“我军伤亡如何?”
“回五公子,我军伤180人,死亡29人。”
郑袭皱眉道:“怎会有如此多的伤亡?夺城和进攻清兵大营时几乎没有伤亡。”
郑兵解释道:“五公子,主要的伤亡发生在巷战中,清兵躲在屋内放冷箭,造成了不少伤亡。”
郑袭心情复杂。几个月的朝夕相处,要说没有感情,那是假话。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牺牲在所难免。这两次战役都是偷袭战,若在正面战场,他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战胜敌人。
“走,我们去看看伤员。”郑袭来到营地,逐一询问伤员的伤情。他发现大部分伤员都是箭伤,只有少数是在肉搏中受伤的。看到伤员们按照他教的方法处理伤口,郑袭感到满意,随即下令:“泉州府城最好的大夫给我找来,为兄弟们医治。”
“五公子,我马上去办。”郑凯应声道。
随后,郑袭带领众人为阵亡的士兵送行。营地内,1000多名义勇军士兵自发列队。郑袭站在29名阵亡士兵的遗体前,深深鞠了三躬。所有士兵也跟随鞠躬。
“郑兵,带人去找29副上好的棺木。明天用大车将棺椁送回石井,每位阵亡兄弟的家人发放500两抚恤金,你要亲自送到他们手中。”
“是,五少爷。还有什么吩咐?”郑兵问道。
“这两天大家都辛苦了,晚上巡逻人员不能放松警惕,其余人员好好休息。”郑袭说道。
晚上,郑袭坐在书桌前,翻阅泉州府志。泉州府有20万人口,州城内有2万人。人口稀少,发展潜力有限,只能短期盘踞于此。府仓中有10万石稻谷、2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粮食足够支撑一年,可以再征兵3000人。有了8000人的军队,他才能在这个乱世中真正站稳脚跟。
......
泉州府城的日子异常忙碌。身边都是打仗的人,印证了那句老话:“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郑袭身边缺少一位幕僚,帮他处理这些琐事。攻下泉州府城的第三天,街上逐渐恢复了平静。城门正常开启,百姓们试探着出城,发现无人盘问;进城也同样自由,甚至做买卖也不再有人收税。
郑袭信奉一句话:“官不扰民,民自福。”
士兵们每天巡逻,郑袭并不担心清兵短期内会来攻城。如今,他面临两件棘手的事:第一,招募3000名新兵;第二,造船。他空有一身造船的本事,但石井不具备造船的条件。如今在泉州府城,他想尝试造一艘快速帆船。
“来人!”
“公子有何吩咐?”郑凯问道。
“我们去江边看看造船厂。”一行人来到晋江边,造船厂位于顺济桥下游靠近入海口的位置。明朝时,这里一直是泉州府的官办造船厂,郑芝龙主政泉州府时,这里成了郑家的私人造船厂。如今满清主政三年,不知情况如何。
眼前的景象一片萧瑟,一条未完工的福船荒废在岸边,四周约有四五十间破旧的棚屋。郑凯高声喊道:“有人在吗?”
一间棚屋的门缓缓打开,一位六旬老者走了出来,疑惑地看着众人,问道:“公子找谁?”
“老伯,请问沈远航是否住在此处?”
“公子找他何事?”
“我想请他帮我造一艘海船。”郑袭说道。
老者微微一笑,说道:“公子,我就是沈远航。你要造什么样的船?可以给我看看图纸吗?”
郑袭将画好的图纸递了过去。沈远航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道:“公子造的是西洋船吧?劈波斩浪,速度应该很快,难怪结构如此紧凑。造这条船,需要5万两白银。”
郑袭点头问道:“造这条船需要多久?”
“公子,钱到位的话,年底可以造好。”
郑袭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先拿1万两银子给沈远航,作为造船的启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