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大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89章 设局抓捕匈奴间谍(14)

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1943年11月,演《香妃》时,袁雪芬与琴师周宝财合作,使之前就有的2.5定弦之唱法更为规范,并由此开始使尺调腔形成若干板类,有整有散,有快有慢,后又发展了各类板腔的反调腔,使越剧唱腔不仅在板式结构上得到完善,在唱腔曲调上亦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并且扩大了表现力和可塑性。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演《梁祝哀史》,并与编导一起对剧目作了重新整理。演出期间范瑞娟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弦下腔”。尺调腔和弦下腔奠定了越剧流派产生的基础。1946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9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雪声剧团的演出,又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中共党员钱英郁、刘厚生等被派到越剧界担任编导。之后,上海文艺界和新闻界的进步人士对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都给予了支持。

越剧语言质朴,以唱为主,表演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唱腔方面,以越剧传统剧目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秦腔、川剧、黄梅戏、评剧、锡剧等剧种的演唱方法,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戏曲唱腔。越剧唱腔旋律优美、舒展,节奏舒缓、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特别是在传统剧目中更具有感染力。同时,越剧的音乐曲牌丰富多样,有100多种不同的曲牌曲调。在伴奏方面,以板胡为主奏乐器,以二胡为辅奏乐器。越剧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因各地方言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越剧表演注重表演艺术,有“三分唱七分做”之说,注重演员的表情、动作和语气,尤其注重演员的唱腔与表演。越剧的音乐曲调丰富,唱腔优美动听。越剧的声腔分为“东调”、“西调”和“越调”三大类。不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从艺术特色等方面,越剧的魅力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剧种的生命力在于艺术手法和特色,以及表达情感的感染力,由于不懈地探索积累巩固和发展,越剧在国内外演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剧之美,美在唱词,美在音乐,美在妆容,美在舞台有时欣赏一段越剧表演,就像在阅读一首悠扬的诗歌,听表演者将诗中的故事娓娓道来。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其艺术表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唱腔艺术:越剧的唱腔以柔婉、细腻、抒情著称,表现出越地女子的温婉和柔美,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音律美。

2、表演艺术:越剧的表演艺术精湛高超,演员在唱腔、动作、神态及服装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演员通常要求有训练有素的身体素质,能够优美地舞蹈及各种动作。

3、音乐编曲:越剧的音乐编曲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和地方特色。在传统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得越剧艺术更加生动活泼。

4、剧本创作:越剧的剧本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了女性自强不息的故事,用简洁明快、表演生动的技巧,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5、舞美艺术:越剧的舞台布置着重于舞美效果的营造和场景的塑造,包括服饰、道具、灯光等,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越剧《西厢记》是越剧四大经典剧目之一,根据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改编而成,是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之一,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经典剧目。20世纪50年代,上海越剧院对该剧的改编,忠实于原著,以歌颂莺莺和张珙的纯真爱情和挣脱封建礼教桎梏的反抗精神为主,一改以往舞台上常见的以红娘为主角的艺术处理,台词保持原著的文学特色,典雅清丽,唱词颇多存留原曲牌体的格律,唱腔上有较多的出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改编的越剧《西厢记》主题明确、节奏紧凑,意境优美,浪漫色彩浓郁。剧本没有用幕、场、折这样的连缀方式,而是通过可舞台的转动来完成时空的交换,一气呵成。同时,剧本设计了几处伴唱和集体表演用于连缀剧情,减少了对空间道具的依赖,突出了该剧的优美意境。相比较“上版”,“浙版”更多地兼顾到时代特点,在唱词中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越剧的剧目有几百个,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梁祝》《西厢记》《玉堂春》《孟丽君》《白蛇传》《墙头马上》《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其中由吴莺音、张静娴等人演出的《孟丽君》是越剧表演艺术的一大创举,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现代越剧”。

越剧有众多流派,越剧名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其中以“四大名旦”为代表。“四大名旦”是指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小白玉霜,她们被称为“四大名旦”。越剧音乐有独特风格,以委婉清丽见长。越剧艺术流派众多,在唱腔方面又有南北声腔之分。越剧音乐风格优美动听,以曲调优美著称。越剧剧种多以女子为表演主体,并兼有少数男子参与表演。越剧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要注重年轻一代的培养和传承,通过现代化手段和新媒体的运用,拓展越剧的传播渠道和观众群体。同时,要加强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重越剧艺术家的权益保障,推动越剧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壮大,为越剧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到了本世纪以后,越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越剧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关乎越剧艺术本身,也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越剧界应该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越剧走向国际舞台,让越剧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现在的越剧表演也赶了一回时髦,大胆与互联网相结合,涌现出了像陈丽娟、李云霄等为首的一大批越剧后起之秀的青年演员。

刘从戎和胶东康王刘寄,那可都算得上是大汉朝欣赏戏剧的顶级行家了。特别是胶东康王刘寄,这二十年来在走南闯北的同时看了各地很多戏剧,与人谈论起来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一般。而就在这时,那位当家的坤角小红在戏台上来了一个鹞子大翻身,引来了台下无数人的叫好声。而胶东康王刘寄,也激动地站起身来连连为之喝彩。刘从戎则还是那样,一面喝酒吃东西,一面表情平淡如常地看着小红的表演。此时刘从戎喝得则是绍兴黄酒,边吃还嚼起了摆在他面前的一盘五香豆,感觉与绍兴黄酒配在一起味道倒是很独特。刚才小红做得这个动作他觉得这个动作很眼熟,仔细回忆了下原来是在前几天也就是腊月二十那天在闽都城改造扩建工程后庆典上看到过,只不过当时表演的则是祁剧。那时的祁剧,也是处于最初始的发源状态。祁剧也叫“祁阳戏”、“楚南戏”,因发祥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而得名。是湖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明代中叶,弋阳腔传入祁阳,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了祁剧的雏形。在发展过程中,祁剧形成了永河、宝河两大流派,但均使用祁阳官话进行表演。祁剧唱腔中包含高、昆、弹三种声腔,演唱声调高亢嘹亮,辅以高音战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乐器伴奏。在此状况下,须生演唱时用沙音以显苍老,小生用子音以显文秀,旦角用窄音以显秀媚,花脸用霸音或喝音以显粗豪。2008年6月7日,祁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祁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湖南省祁阳县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据说为明永乐年间,当时弋阳腔随江西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形成。弋阳腔最早的剧目是《目连传》,其被称为祁剧高腔之祖。祁剧在明代后期,已成为湖南流行较广的剧种。据清代同治九年修纂的《祁阳县志·艺文志》记载,明朝末期,祁阳地方已经有了较为健全体制的戏班活动。高腔是祁剧最早的声腔,清朝康熙后期,祁剧在先后融合了徽调、汉调和西黄腔之后,逐渐形成了弹腔(南北路)。后弹剧在发展过程中,南路有受宜黄戏的交流影响。随着其流行和剧目及表演艺术的变化,祁剧声腔形式日益丰富。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祁剧社有较大的流传和发展,向外遍及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祁剧著名班社在清嘉庆年间有吉祥班、老四喜班等。咸丰、同治以后,祁剧有了全面的发展,众多新剧社、剧目和名家不断涌现。当时的班社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种:一、科班。一般的艺员入科三年才满师,期间的活动都在科班内。早期的科班在白水、零陵、贵恙、祁阳等地活动。二、中班。一般在学徒出科后,还要再帮师三年。学徒在次期间仍然一边唱戏,一边学戏,有微波的收入,这段时间被称为“中班”。三、江湖班。最早的江湖班是老春花班,在康熙年间就在武岗一带进行演出活动。乾隆年间有庆芳班、瑞华班、新喜堂班等光绪年间班社有荣庆班、老永和班等。清朝末年的四喜班、荣庆班、老永和班和天仙园,合起来被称作“四大名班”。

在祁剧界,艺人们有“三去赣南”之说,第一批在乾隆时期,第二批是仁和班在同治末年,第三批是福兴班在清朝末期民国初年。道光帝时期,艺人龙明信带领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宁化著名一时。民国时期,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丽华班于1933年在祁阳洪桥创办。新中国建国后,剧团发展兴盛。1956年时,湖南全省有祁剧社团29个,共有1972人参与从事。从1958年起,不断创作现代剧作,如《送粮》《新坡将军》等。在1960年,湖南省祁剧艺术团汇报演出了《闹严府》;同年,还开始兴建湖南省祁剧院。1963年在省戏曲学院设立祁剧科,开始招收专业学员。十年动乱,使祁剧艺术备受摧残,1978年以来,才渐渐恢复起来,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组织全省祁剧教学演出,组织评选出二十四个优秀剧目录相、从而为祁剧保留了众多的许多优秀剧目表演艺术材料,为祁剧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表演艺术上,祁剧具有粗犷、夸张、朴实的特点,动作讲究眼、鼻、胸、手指、脚尖的配合一致和匀称协调,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格,称为“归子午”。祁剧的表演有一套本剧种特有的严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规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鬓之后再进行。“开衫子”则可以分为全衫子和半边衫子,表现将校辕门侯差和武将出征前的战斗的准备,动作程序繁杂,规格严谨,难度很高。

祁剧的各行当脚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脸过头、须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脸一般讲究眼珠的滚动和脸部肌肉的颤动;旦行讲究柔软放松的“棉花身段”等。祁剧在表演工夫上特别重视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转动灵活,耍出各种“腕子花”样式,做到柔弱无骨、转动灵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者焦急时用“斗眼”,表现发怒或者威胁时用“瞪眼”,表现沉思时用“梭眼”,表现气愤时用“睁眼”,表现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现人之将死用“阴眼”,表现人之喜爱多情用“俊眼”等。祁剧的表演艺术多从生活出发,加以舞蹈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祁剧尚有许多独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马的舞蹈,习惯上称作“马路”,就有几十种不同的舞蹈动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优美。同时又融合和吸收了拳击、舞剑等民间武术,因而更具有乡土特色。脸谱一般只用红、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画,线条刚劲有力。祁剧现行的角色行当可以分为生角、小生、花脸、丑角、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头戏中较少外,其他各行当又因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分成若干戏路。其中正生包括白须、花须、青须;花脸包括整个净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别。每个戏班的正旦和和老旦只有一个,除此其他各行都有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