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宗教伦理研究是对发生在宗教生活领域里的人类伦理道德现象及其本质的理性研究[1]。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一研究属于宗教学与伦理学的跨学科性质研究。关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罗国杰先生认为:“从总的方面来看,绝大多数的伦理学家,都认为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2]然而,“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类极为广泛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的心理、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3]由于人类生活领域的多样性,从而产生了不同领域的伦理研究,如对生态领域的生态伦理研究,对经济领域的商业伦理研究以及对宗教领域的宗教伦理研究等。宗教伦理研究中的“宗教”范畴,在外延上涵盖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宗教。从历史发展来说,佛教业已存在了几千年,被公认为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之一。从地域分布看,佛教自产生以来广泛流布于印度次大陆、南亚、东南亚以及东亚的中国、韩国、朝鲜、日本等地,有着数量庞大的信众群体。佛教伦理研究是宗教伦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运用伦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诠释和建构佛教道德哲学思想体系的研究。实际上,佛教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先后演化出了许多宗派。其中,中国净土宗[4](以下简称净土宗)是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宗派,也是中国佛教中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佛教派别。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伦理学研究视域内,净土宗伦理研究是较少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净土宗伦理研究所受的关注程度较低,同时也折射出净土宗伦理思想的复杂性。佛学思想博大,义理深奥难懂。作为重要的佛教宗派之一,净土宗既包含有佛教圆融精深的教义,又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修行理念。因此,对净土宗伦理思想进行准确梳理和细化研究,实非易事。
大约在两汉、魏晋之际,净土法门由印度经西域逐渐传入中土,至唐朝时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仍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并占据着当代中国佛教信仰的中心位置之一。净土宗以圆融的心性体系和独特的修行方式,历来深受广大佛教信众推崇。自宋明以降,净土宗已成为中国佛教信仰的主流之一,各大宗派都提倡修行“导归净土”。净土宗修行对佛教其他宗派而言,有极大的涵盖性。加强对中国佛教伦理的研究,也就必然不能忽视对净土宗伦理的研究。
净土宗伦理研究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进行讨论和诠释。比如,既可以从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维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经典文本中所蕴藏的伦理思想的维度进行研究,还可以从其伦理特性的维度进行研究,等等。最直观的分析,可以在净土宗自身伦理特性的基础上,由佛教哲学的共相进入净土宗的殊相,再结合佛教教义理论和净土宗“信、愿、行”三个独具特色的修行理念为逻辑主线,探讨净土宗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研究其所依据的哲学基础与实践,剖析其所具有的学术和宗教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