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12:晚餐
一问一答,事情便明了。
老小会钓鱼,这俞母已经知道了,毕竟锅里这几条,都是他钓上来的,但鱼能卖钱,这她还真没有料到,不过镇上的确是有几家民营饭店。
其中真有一个叫王奔的老板,喜欢贪小便宜,总喜欢抹零,一次就好几毛。
事情说清楚了,俞母就把手松开了,往锅里倒里点咸盐,盖上大铁锅盖,用围裙擦了擦手,一切就绪之后,才拽着还在揉耳朵的俞衡进屋。
大铁桶中的零碎还真不少,直接让俞母全都倒在了炕上。
“别弄乱了!”
“爹,这是给你买的烟丝。”
“娘,您老爱吃酥饼,我特意买了一包给你。”
“大哥大嫂,这是给妞妞买的大白兔奶糖,听售货员说,这是拿糖和牛奶熬出来的,金贵的很,还有一本连环画。”
“二哥二嫂,不知道你俩喜欢吃什么,也买了一包酥饼。”
“那茶叶是我的。”
按需分配,一扫而光,就这点东西,就把俞衡口袋中的钱花了大半。
全家人没想到卖鱼能赚怎么多钱,更没有想到,一向没有正事的老小,居然知道给家里买东西了,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一场大病,让这瘪犊子洗心革面了!
俞家不缺钱,算得上老俞家的大户,整个小河村,只有村部和老俞家是红砖房,剩下的都是土坯房,红砖不止贵,还得找人批条子,水泥跟灰瓦,玻璃,就更难搞到了。
前些年村里是想搞村属企业,开个砖厂,但不知道为啥就给叫停了,至今都没有个信,必须去乡里、镇里买,乡下人想要获得城市中的新鲜材料,身段必须要软,反复折叠,不然毛都拿不到。
事情多艰难不知道,但俞父从县里回来,就把家里养的肥肥的两口大肥猪杀了,把肉挨家挨户送到,才换回来盖现在这间大瓦房需要的三拖拉机的砖头瓦块。
也多亏包产到户,可以养猪卖肉,不然老俞家这红砖瓦房,现在都盖不起来。
要知道,现在村里跟大哥年纪相仿的,大多数都娶不上媳妇儿,家里两个大小伙子能顺顺利利地娶上媳妇儿,日子过的和和美美的,都是靠便宜老爹一手养猪的本事。
“这熊玩意,还长出点心肝。”
礼多人高兴,俞父拿着包装好的烟丝,仔细地闻了闻,嘴里的话虽然还不是啥好词,但脸上的笑模样错不了。
大嫂,二嫂脸上也挂着笑模样,瞪大眼睛,想要看看啥金贵玩意,是用牛奶和糖熬出来的,不停地拿鼻子闻。
至于说给老娘买的酥饼,连包装都没有打开,让她直接锁进了柜子中,说来亲戚的时候,在拿出来招待客人。
俞衡严重怀疑,这包酥饼能不能挺到亲戚朋友登门的时候,毕竟这玩意的保质期,没有想象中长,但酥饼是卖给老娘的,她喜欢咋处理,就咋处理。
大家高兴了好一会儿,直到俞衡嚷嚷着饿,俞母才记起来锅里还炖着鱼,赶紧起锅上菜,全家人都累一天了,就等着晚上这顿鱼呐!
按照惯例,俞父又给自己倒上了一杯地瓜烧,看着妻儿老小,满足地笑了笑,男人就是这样,只要家里过的好,吃再多的苦,也不会有埋怨。
(海量个例除外!)
“今天跟徐会计去看地了,地方不错,就在村南头,地方不小,盖完房子,也能剩下一个大晒场,要是剩下的砖多,可以修猪圈。”
“陈先生这几年不出院,我明天去瞧瞧,让他帮忙看看,要是没有大说道,就定那了,你们兄弟俩住并排,还有个照应。”
俞父一大早就跟徐会计出去看地,听他老的话,就是很相中这块地,陈先生是晚清的秀才,老俞家三个小子的名,都是陈先生给起的。
这里是山沟沟,都是庄稼汉,想的少,只会闷头种地,再大的风,也刮不到这里来。
风声紧,就进山。
风声松了,就再回来。
刘书记根红苗正,心思多,但人立的正,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糊涂就过去了。
“找陈先生行,别人还怕沾箩烂,按照报纸起名,一个赛一个地难听,只有咱家三个,名字不一样。”
“我一会儿收拾出一筐鸡蛋来,给陈先生送去,让他好好帮忙瞧瞧,盖房子是大事,可不能犯说道。”
听到自家老爷们要去找陈先生,俞母也赶紧放下手上的筷子,让老头子上点心,请陈先生好好看看。
“俺知道,这不是小事。”
“过两天就要上山了,这是大事,你们都把胶皮靴子穿上,省得出问题。”
“等赶山结束,地里的活也没有了,咱们就得去挖地基,运石头了,这可是你们哥俩自己住的狗窝,上点心,别只搬小块的,搬大青石,要是不上心,日后下沉了,可别回来找你老子我。”
“现在的砖头,可是贵的很!”
最近的事不少,地里活要忙,还要挖地基,又遇到了赶山这档子事,真有点手忙脚乱。
事要一件件地办,馒头也得一口口地吃。
俞父还是觉得赶山要紧,等赶山结束之后,再挖地基,盖房子,看样子自己还得厚着脸皮,去一趟县里,搞一些水泥和红砖回来。
大哥一家,二哥一家,都非常高兴,毕竟马上就要有自己的新家了,听爹的意思,要盖红砖房,这要传出去,面子可非常有光,亲戚们也会高看一眼。
身为守灶之人,俞衡倒是无所谓,等二哥有了孩子,家里人口就多了,这三间大瓦房,实在是有点住不开,不如趁着现在人手全,手里的钱也够,给大哥、二哥准备出来。
“爹,地咋说?”
有新房子了当然高兴,但俞老大更加关心地的问题,这在村里可不是小事,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多一亩,就会多一亩的钱,马虎不得。
这也是俞父比较头疼的,他私底下偷偷问了徐会计,想知道村里还有没有多余的好地,可收到的答复是,老地、熟地,一亩都没有了,早就挨家挨户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