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觉醒:做一个不再自我消耗的成年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我要去徒步旅行:我们都活在无意识中

从前文的练习作业中,女儿看到了人类行为内在的矛盾性,却不理解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矛盾性。

我:“生活中有太多显而易见却被我们自动忽略的真相。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能力弱,只能说明我们还没习惯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其实,我们如果稍加留意,很容易就能发现‘不自知’的情况俯拾即是。我给你分享一段家长自我觉察的练习作业。”

来访者案例:我该如何走出不安的情绪

原本我一直不太理解痛苦产生、发展以及消失的机制,但昨天在同学的帮助下,我感觉自己似乎理解了。今早醒来,我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儿子半夜1点醒来加餐,不知道他后来几点睡着的……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又回到了这件特定的事上,而它诱发了我的不安情绪,于是我下意识地体会身体此刻的感受,我真的没有像昨天那样出现强烈的不安情绪了。这一刻,我感觉自己真的开窍了:我清楚地知道了自己为什么痛苦,以及如何终结痛苦!片刻之后,不安的情绪又出现了,我再次很快意识到了,便立刻重复一遍刚才的行动,也再次体验到了不安情绪的消失。

昨天看了于老师的点评,他让我观察无意识状态下的左思右想,这确实很有用。可儿子怎么办呢?他的睡眠真的很不好啊,我该如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想到这里,我又开始不安。我到底该如何走出不安的情绪呢?

女儿:“有点儿奇怪,她最后依然在思考如何走出不安的情绪。她自己刚刚才成功体验过两次,为什么这个问题能再次困扰她?”

我:“这就是生命的现实之一——哪怕对同一件事、同一个规律,知道、不知道也可以瞬间切换。人们上一刻知道,并不意味着下一刻依然知道;而上一刻不知道,也并不意味着下一刻依然会处于不知道的状态。现代脑神经研究揭示了一件事,对于知道和不知道,大脑运作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后面我们会详细谈到这些研究。我所说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包含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完全不理解规律导致的不自知;另一种就像上述案例中的情况,即虽然她已经对不安情绪产生的机制有了基础的理解,也在前两次不安中成功展现了理解,但在第三次不安中,她不再有能力唤醒这种理解,虽然她在有意识地思考,但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这就是不自知,就是生活在无意识中。”

女儿:“你的话充满了矛盾,一边说她在有意识地思考,一边却又说她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当你有能力观察生命事实时,你会清晰地发现,无意识运作的生命,充斥着各种我们未曾留意的矛盾冲突。”

女儿:“这真的很让人沮丧。”

我:“其实,只有发现无意识状态下的矛盾冲突,我们才有机会走向有意识,进而完成自我改变!我说过,理解人性是助人的前提,而理解人性的起点,就是清晰地观察并透彻理解什么是有意识,什么是无意识。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会让你印象更深。我们大多数人,在生命的每个瞬间都是看似清醒实则糊涂的——我们不清楚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不清楚那一刻我们正在说什么或者做什么,更不清楚我们在说在做的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事实,我借用内尔·卡尔森教授分享过的一个案例。”

偏瘫患者:我要去徒步旅行

卡尔森的同事接诊了一位72岁的男性中风患者V。这位患者右脑大面积受损,导致左侧身体麻痹,丧失了行走能力。跟随着这位同事,卡尔森等人一起见到了患者V先生。

V先生坐在轮椅上,左臂被吊带固定着,以免碍事。见到大家,V先生礼貌地表达了欢迎,发音清晰。虽然中风,但V先生依然很聪明,能够解释意思含混的词语,说出谚语的含义,提供补充信息,做心算,等等。事实上,虽然其母语并非英语,但他的语言智力测试成绩仍属于人群中的前5%。

与V先生互动时,卡尔森等人询问了一些与其生活方式有关的问题。

“您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什么?”

“我喜欢徒步旅行,尤其是去树林里徒步。我书房的墙上挂着许多国家森林的地图,所有走过的路线我都会做上标记。估计再有6个月,我就能走完所有在一天之内可以完成的短路线。我上了年纪,不适合在树林里露营了。”

“您准备在6个月内走完这些路线?”

“是的,然后我要再走一遍。”

“V先生,您觉得要做这件事会有什么困难吗?”

“困难,你指什么?”

“比如身体问题。”

“没有。”V先生不解地看着提问者。

“好的,那么您正坐在什么东西上?”

V先生瞥了对方一眼,似乎觉得这个问题很蠢,甚至有点儿冒犯他。“当然是轮椅了。”他答道。

“您为什么坐轮椅?”

这下,V先生彻底被激怒了。显然,他非常不喜欢这种愚蠢的问题。“因为我左腿瘫了!”他厉声回答。

——内尔·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