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春秋学堂
扶摇镇本来没有乡塾,整个镇子识字懂学问的人寥寥无几,而且大都是桂花巷的大户人家,从外地请来有学问的教书先生专门负责教自家儿女读书写字。
后来情况有了好转,好些年前镇上来了一位外乡人,在镇子西边的桃李巷开了一间乡塾,唤作“春秋学堂”。
那个外乡人姓吕,大家都称他为吕先生。要说那位吕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还是个大好人,他办的学堂,不论贫贱富贵,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愿意来,他一律招收,照吕先生的话来说,这叫做有教无类。
自从镇上有了一间乡塾,识字懂学问的人也不再仅限于桂花巷的富贵子弟了,不少平民百姓家,有个把余钱都会把自家孩儿送到学堂追随吕先生学习,至于学费嘛,比外边的要低得多,不是特别贫困的人家,基本都能负担得起。
桃李巷本来也不叫桃李巷,自从吕先生在扶摇镇扎根住下,办了这间学堂之后,他在巷子口种了一棵桃树,在巷子尾种了一棵李树,多年过去,桃树开花,李树结果,久而久之,这条巷子就变成了大家口中的桃李巷。
桃李桃李,也正符合学堂办学的宗旨,有教无类,遍地桃李。
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桃李巷中,已是满地书香。
姜尘从铁匠铺出发,拐了几条街道,走了半个时辰,来到桃李巷的乡塾。
推开乡塾大门,远远就看见学堂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伏在案上埋头写字,周围空无一人,只有小女孩自个静静地写字,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倾洒在一张稚嫩的脸上,小姑娘的神情前所未有的专注。
姜尘有些恍惚,曾经他也很向往坐在那里的孩童,在他幼年时,街边乞讨那会儿,不止一次悄悄路过桃李巷,躲在学堂外的墙根下,只听着乡塾里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仿佛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抹去了腹中的饥饿感。
有一次他被吕先生发现他悄悄躲在外边偷听,吕先生很和善,没有赶他离开,而是看了这个脏兮兮的小孩很久很久,最后才问说:“你想不想读书念字?如果想,明日过来我教你,学费你可以先欠着,等你有能力赚钱了再还我。”
姜尘当时没有答应,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后又用力地摇了一下脑袋,拖着倔强的身影离开了。
可能源于自卑,他不敢想象自己能与里面的同龄人同坐一堂,这种幻想过于奢侈了。也可能是因为心里头仅存的卑微的尊严,不愿接受这种在他看来像是施舍一样的善意,哪怕年幼的他当时就是靠着别人的施舍赖以生存。
回过神来,姜尘自嘲一笑,没有什么后不后悔,以当年他的条件,吃不饱穿不暖,天天跟阎罗王打交道,哪怕是能上学堂跟随吕先生念书,恐怕也无法坚持的了。
衣食住行,哪样他都没有,总不能让吕先生教他读书之外,还要管他吃喝拉撒。
虽然错过了读书做学问的机遇,他也并非一字不识的文盲。这些年,生活稳定下来了,他也求着隔壁的徐老头教他写字认字,徐老头是个五大三粗的糙老头儿,但毕竟是外面世界的人,懂得多,也识字,起初徐老头还嫌麻烦,不乐意教,后来他用一串烤兔子成功贿赂了老头。
刚开始的时候,他学得不好,有时字写错了,徐老头就拿出一根小棍子狠狠敲他的手心,可疼可疼了,徐老头说这叫戒尺,是教书先生用来惩罚那些不听话的学生用的,他虽然不是专职教书的,但也要按照教书先生的法子来教学生。
后来认识的字多了,有时代替张老三过来接婷婷,姜尘也会厚着脸皮跟吕先生借一两本书回去慢慢看,看完再还回去。书上的道理学问他自学得不够好,有些生僻字不认识,但他依据书中字里行间的意思串联,也能揣摩出个大概的意思。
就是这样,少年用这样一种方式,来重新填补那个幼时的梦。
走过蜿蜒小道,姜尘快步走进学堂,临近门口,脚步声惊扰到了婷婷,小丫头抬头看到门口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眼睛像是放了光,笔杆子一扔,活蹦乱跳地跑过来,扑到姜尘怀里,嘴里欢喜地喊着大哥哥。
姜尘摸了摸怀里小女孩的脑袋瓜子,笑问:“婷婷,怎么今天这么晚还没回家?是不是又被先生留堂了?”
小姑娘瘪着嘴,委屈道:“今天先生问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什么意思,我答做人要做个好人,就像先生做一名老师教大家读书识字一样,才是真正的好人,然后先生就罚我留堂抄写一百遍这句话了。”
姜尘一下子被逗乐了,但见到婷婷一脸委屈的样子,还是耐心解释:“婷婷,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错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患字表达一种不好、错误、毛病的意思,而你解释这句话却把患字的含义舍弃了,还有‘好’字,也不是美好、好人的意思,而是喜欢、乐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毛病在于总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去指责、批评别人,你的解释与原意有很大的偏差,明白吗?”
小姑娘眼睛眨巴眨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姜尘拍拍婷婷的脑袋,说道:“时间不早了,快去把它抄写完吧,你爹还等着你回去吃饭呢。”
小丫头从小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若是不情愿,谁的话都不爱听,连她爹都拿她没办法,唯独是对两个人言听计从,一个是吕先生,先生传道受业,师道尊严,不敢忤逆,每次她做错事,先生板起脸色,她就没了脾气。
还有一个就是姜尘,这个打小疼爱她的大哥哥,从不会对她发脾气,在铁匠铺里也经常愿意陪她玩,对她可好了。
小孩子单纯,谁对她好,她就听谁的,所以婷婷对谁都敢闹脾气,唯独不敢在先生和大哥哥发大脾气,小丫头最怕这两个人对自己失望生气了。
婷婷哦了一声,不情不愿地回到座椅上,继续抄写留堂作业,姜尘就站着一旁耐心等候。
片刻过后,婷婷“哎”了一声,一甩手放下笔杆子,伸了个大懒腰,使劲揉着握笔的右手手腕,一张小脸苦兮兮说道:“大哥哥,一百遍写完了,我的手都快断了。”
姜尘看了看桌上铺满的一摞宣纸,纸上七扭八歪写满了字,把它们都叠整齐,牵起小丫头的手,“走吧,去和先生报一声,然后我们就回家吃饭了。”
学堂后院就是吕先生的住所,姜尘领着婷婷去到后院,院子里绿草盈盈,花香四溢,小桥流水,如风铃般叮咚清脆,桥边栽种着一株桃树,虽然已是夏季,过了桃花盛开的时令,但那满树的姹紫嫣红遗留下来的阵阵清香,似乎仍在小院中飘荡。
两人进到院子里,看见一位穿着青色儒衫的中年文士坐在桃树下的石凳上。中年文士着一袭长衫,正襟危坐,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度,他面容俊朗,剑眉星目,只是眼角的几缕细微的皱纹显示他已经不复当年青春年少。
吕先生全名唤作吕春秋,这间乡塾也冠以先生之名。
姜尘与吕先生颇有渊源,不仅仅只是当初墙根下的那段故事。此话怎讲?
其实,姜尘本来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自打诡异地在山里苏醒开始,他对六岁之前的事情毫无印象,当然也包括他的姓名。之后一直在扶摇镇街头流浪乞讨,别人也只唤他作“小乞丐”,无名无姓,无根无萍。
后来认识徐老头,老头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答不上来,只觉羞愧得紧。徐老头当时摇头说道:“小家伙,名字是一个人的印记,独一无二,是你活在这世上的重要证明,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岂不是相当于白来这世上一趟?”
姜尘本来还不太在意名字的事,一听老头这么说,立刻意动了,那几天他几乎求遍了整个街边路过的人,终于在集市卖鱼翁那里以帮忙干一天活为代价讨到了一文钱。之后,他小手紧紧攥着那一文钱,匆匆跑到学堂,不管吕先生讶异的眼神,小心翼翼地掏出那一文钱,用一种无比认真的语气说:“吕先生,我现在还没有名字,我身上有一文钱,你可不可以帮我取一个名字,这一文钱是给你的酬劳。”
吕先生当时很是吃惊,盯着那张小脸看了许久,小孩脏兮兮的脸上闪耀的无比认真的神情,最终让他同意这笔教书生涯中最亏本的买卖。
当时吕先生揣摩了很久,最后才认真的说道:“姜尘,姜姓源自上古大姓,如今的很多姓氏的源头都来自于姜氏一族,你本无名无姓,姓取姜氏,也算说得过去。名则取尘字,取和光同尘之意,你若同意,以后你的名字就叫做姜尘。”
从那刻起,便有了姜尘这个人的存在。
所以,吕先生于他,还有赠名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