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技术形塑的元宇宙雏形
无论是炒作噱头还是人类梦想,元宇宙的提出是在绘制着人类世界的终极形态,回应着意识生命永生不灭的渴望,渗透着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某种预设。这种预设既包含着对社会发展潜能的认知与挖掘,又表达着促使其得以建构的努力与不断实践的过程。然而,任何事物都会有无数个潜在状态,只有借助以技术为典型的外在力量,才有可能转换其为现实状态,就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使用技术就是思虑、谋划某种既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的东西如何生成。这种决定权在制造者而非制造物手上。”(5)那么,元宇宙的核心底座即是依托于人类科学发明而产生的各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在这一意义上,元宇宙就是技术的制造物,技术自身水平的高低与实现程度的强弱决定着元宇宙是仅能沦于臆想还是可以外显于世,甚至直接关乎着元宇宙发展态势的良莠。
当前以数字化、智能化为超常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与元宇宙场景预设相契合,并为之真实化呈现而提供技术路线的雏形画像,由此相关的信息技术又是理性认知元宇宙这一新鲜事物的科学化路径,所以海德格尔说,“技艺不是使用和做本身,而是一种认识方法。”(6)至此,就以信息技术的路线图形塑元宇宙的雏形样貌,以相对具象化的技术阐释为切入口,消解因元宇宙最初被以魅惑式、玄幻性的流行描述而难免质疑之声甚或被认定为虚无化象征的误读。
信息技术之所以可以形塑元宇宙雏形,究其原因仍在于信息技术自身所具有的主、客二维化本质。根据各种关于元宇宙将现实业态场景、社会交互关系和虚实两界张力予以复刻,而后回转、触及现实体验或感知的相融化构想来看,其并非不经之谈或无中生有。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脚步加速与迭代更新,从20世纪的PC端普及与信息高速公路铺设,到21世纪云计算、大数据、5G/6G、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井喷式涌现,成就了爆发性的网络虚拟空间的拓展化成长、海量数据的持续生成与积累、智能应用的叠加与升级等,这似乎不仅在为未来数智世界的理想筹措具象化的主观认知前提,而且更像是在为元宇宙降临储备基础设施的客观外在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的主、客二维化向度下,元宇宙的雏形得以系统化地形塑。
1.互联网交互生态孕育元宇宙天马行空的动力之源
在宣传晕染与资本入场的推波助澜下,人们当前对于“元宇宙”这一称谓的感知已较为熟悉与普遍,但究其严格定义与具体形态却依旧没有统一的认识。尽管媒体报道或业界宣称都认为元宇宙是互联网发展的终局,但由于元宇宙概念最初来自科幻性文学影视作品的虚构和想象,这不禁让人们反思元宇宙的真实存在性。而值得注意的是,元宇宙的提出、演进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经历媒介不断革新的产物,即脱胎于文字描述的想象,后依托电子声像的助力,又得益于网络游戏的吸引,当下及未来更须借势于数字智能。在文字到技术的媒介变化中,互联网深刻地开启了社会交往形态的聚变,衍生着人类深层交互的强烈欲求。
1969年,互联网作为军事技术的产物得以诞生。1989年,根据分类互联网协议,万维网(World Wide Web)出现,互联网开始走向民用化。近年来常用Web 1.0、Web 2.0及Web 3.0概括互联网的主要发展阶段,对此说法各有不同,如有将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价值互联网的三个层次与之进行对标等。
在这里,将以互联网作为交互媒介所拓展人类社会交往空间的变化为划分层次:
首先,将Web 1.0看作是互联网的信息时代,此阶段的互联网交互状态主要以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和即时性为红利产生的集结点,人们从中获得与享受的正是无限丰富的信息资讯乃至迎来信息大爆炸。
其次,将Web 2.0视为互联网的关系时代,是在Web 1.0即时传递信息的基础上构建诸如“网民或网友”之类的新型化人的存在方式或人际交往关系,此阶段的互联网交互状态从单纯的信息传输路径演变成虚拟化的人际网络关系渠道,并由此形成网络空间下虚拟人际中的信息传播民主化。此时,任何人只要花上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拥有“一亩三分地”——博客的个人主页,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这样的网上冲浪寻求到了自身在互联网交互中的数字化身,并拥有自己个性化的昵称、性别、职业、所在地等涉及身份的虚拟化设置,并且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诸如化身、博客、个人主页等,在表达形式上已从纯文字变成包含图片、动图、音视频等,在内容关联度上已从独立的个人主页变成交互的个人主页,在交互载体上已从桌面PC端转入移动端App,此时互联网进入移动交互的生态期。
最后,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种强关系特征终究会因互联网交互生态的持续演变而为畅想Web 3.0做好了叠加升级的先期准备,虽然对于真正的Web 3.0终究是什么,学界和业界目前争论活跃,但基本可以预判的是Web 3.0将以高密度语义网络、代码机制、算法体系、区块链等高度发达的智能技术为基础,以完全实现“万物互联”,让人享受比拟现实的强沉浸感。这些阶段显示了互联网交互功用不断进化与提升的生态历程,从Web 1.0到Web 2.0就已开始形成从信息传输为中心过渡到塑造新型人际互动关系为重点的网络生态进化,“人”的地位和作用在网络生态中逐渐突显,进而得以推断,Web 3.0必将是高度以“人”为中心的网络交互生态,因为Web 3.0是在Web 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需要更充分发挥、体现网民的数字劳动价值,并且能够实现数字价值均衡化分配,具备信息交互更为精准、数据价值传递更为活跃的新型互联网生态。
正是在互联网交互功用的生态化演进中,彰显着人对自身和自身关系构建诉求的日益外拓与扩展,这需要满足人们进行交互在深度、广度、速度等层面的诉求。因此,互联网交互生态的进化与升级带来的不仅是人在互联网中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不断体现着信息技术的驱动力量,使得互联网功用从信息转向人,同时为了不断回应人们对交往层次增多与水平提高的诉求,互联网交互功用的极致生态必定是完全以“人”为中心,甚至是全面“社会化”的虚拟空间。而这些交互生态的演变与递增,就为延续元宇宙天马行空的落地化构想及加速“真实化”呈现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孕育之所。
譬如,最直观但并非能完整体现元宇宙全貌的典型之例就是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构建一个虚拟世界,让玩家在其中进行交流、游玩,通过网络游戏玩家获取诸如战略型、角色扮演型、益智型、动作型、射击型、体育型、格斗型和驾驶型等不同模拟形象的趣味性,玩家徜徉于网络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中流连忘返,尤其是借助高超的数字技术和显示技术,虚拟世界不仅提供了一个虚拟化的空间,而且还可以让玩家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从事同现实基本相一致的活动: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进行买卖交易,甚至是收集材料,圈地盖房,也就是虚拟了一整套类似于甚至可能与现实高度契合的经济模型,为玩家构建了一个自由且异常真实的虚拟宇宙沙盒世界。
总之,互联网交互生态的进化与拓展,强化并展现着信息技术推动多元化、智能化媒介的发展,从而让虚拟世界逐渐具象化、外显性地被人感知,使元宇宙迈出从科幻文学中的“可能性世界”向“真实化感知”的关键一步。
2.沉浸式技术聚焦元宇宙多模感知的可望又可即
元宇宙从抽象概念到现实转化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寻找到使现实环境与虚拟世界得以融合发展、交错生成的联接口,由此才能展示沉浸感、交互式、构想性的超现实体验。这就要求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人体多感官的满足,到能够精准再现地球上的天气、海洋、地质、生物等纯粹的自然系统和现象,甚至包括人为操作导致的物理、化学等变化。在此要求下,元宇宙要具备与真实世界的平行态、自我运行的三维式、自然人用户的“化身性”等构成元宇宙内在的社群成分与栖居之所的要素特征。而能够满足这些要素特征的,就是沉浸式技术。
“沉浸”一词,英文及法文均为immersion,其拉丁词源为immersio,原指潜入水中的行为,在汉语中常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在元宇宙的语境下,“沉浸”的概念所指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过程层面,即沉浸是指使用者借助相应感官界面可以从物理界面潜入一个由模拟真实存在的立体空间、立体事物、逼真感受的三维技术所创建的且具有以动画渲染、建模特效而生成虚拟世界的过程。
第二,事实层面,即沉浸应是通过不同的虚拟界面,使人感受到抽离于现实世界、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情景化事实,或至少是能通过感知、形象、触碰、交互等真实性的体验而获得的经验化事实。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界面包括感官性界面、行为性界面、感官-运动界面。其中,感官性界面能让使用者借此感受到基于视、听层面的虚拟世界,也是行为界面组成的一部分;行为性界面包括运动界面,在此界面中人可以获得在虚拟世界中拥有“行走”之类的运动体验;感官-运动界面则是实现人与虚拟世界双向交流的互动相融效果的界面。
第三,状态层面。根据虚拟界面的差异,沉浸可以分为完全沉浸与部分沉浸。完全沉浸,是指让使用者完全潜入一个由电脑生成的三维互动环境中,在此处虚拟空间中完全感受不到此空间之外世界的任何迹象;部分沉浸,是指使用者处于一种外部现实世界感知未被完全剥夺的虚拟环境中,此时人成为虚实两界纽带般的承载者,而这一承载能够实现的接口就是某种虚拟界面。
可见,针对不同沉浸概念所开发的技术产品所带入的虚拟化或者虚实共生的状态差异,将影响着元宇宙世界所需的多模感知系统的现实投射效果,多模感知系统立体化、周延化的构建是元宇宙能够被可望又可即的关键。
针对此,沉浸式技术所关注的就是形成一整套改善或充实真实环境和人类感官的技术,通过将源于物理世界中的海量数据信息融入智能化数字技术里,创造一个新的虚拟环境,以替代或平行于真实环境。
沉浸式技术主要包括:主干层面的,即汇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三大技术,旨在生成一种真实因素和虚拟因素共存、互动的环境,最终整合为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扩展现实XR,打造一个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这也是将AR、VR、MR三种视觉交互技术相融合,从而带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感”体验,而这正是元宇宙所需的多模感知系统的呈现。分支层面包括立体声、触觉反馈、全息摄像、数字孪生以及具有“人机物”交互临场感的遥现等其他形式的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元宇宙就是人类对于人机交互体验的又一次升级,也是人类第一次自主创造的新的交互体验模式。在信息技术应用初期,人类通过外部实体工具对机器进行物理操控,比如按钮、鼠标、键盘等方式,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可以通过手势、声音、体感这些自身最直接的沟通模式与机器进行交互。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成熟,人类甚至可以直接用脑电波控制机器。毋庸置疑,这一系列沉浸式技术的应用使得创生沉浸式情境与多模感知成为可能,不仅彰显它们特具的沉浸性和实时互动性成为未来元宇宙重要特性的组成部分,而且能够使呈现元宇宙存在感的体验越来越好,越来越趋近真实。尤其是随着人机交互的突破性发展,必将能够达到元宇宙世界所需的多维反馈、多模感知的沉浸式要求。否则元宇宙依旧是人类梦想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境,最多不过是一个升级版的网络游戏而已。
3.人工智能:驾驭元宇宙智慧运转的“上帝之手”
企及元宇宙从“可能之世界”到“真实化存在”是乘着信息技术井喷式发展的宏大之势的产物。由此,元宇宙势必是一个由“数据”构成的信息交互高速运转的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是自然为主的世界,尽管也有多样化的数据收集与应用终端,但就数据的生成速度、密度位点等都没有“元宇宙”中那般360°闭环无死角。元宇宙必然需要面对并处理比现实世界产生更为海量的数据,这即成为元宇宙能否维持正常运转的关键秩序之一。在这一意义上,强大的人工智能成为塑造元宇宙世界的“上帝之手”。
三维数字技术模拟的沉浸式场景一定是形塑元宇宙的关键要素,这让元宇宙不仅在颇具趣味性的娱乐游戏之中体现了价值,还提升了现实生活工作的超便利性,但这些都不是追逐元宇宙梦想的价值归依。元宇宙于现实世界中人的根本意义在于,能够提供给每个用户更丰富的自由空间、更多样的行动可能和更便利的服务感知。这就体现在高度拟人化的各种社会场景中。诸如,入院就医时有耐心询问仔细查诊的数字医生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实训课堂利用数字导引员实现虚拟场景再现、生动性的音像资料演绎等,以实现教学工作多样化,这种作为中立性衔接主体而出现的NPC(Non-Player Character),在游戏中已经很常见,而元宇宙中的NPC既是为了追求高度拟真的生活化场景,也是为了及时为元宇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辅助,从而让人获得更自主化的自由体验。而NPC功能的强力释放是以强大的AI为支撑。因为只有NPC处于让用户无法分辨遇到的是真实自然人扮演的还是AI生成的,才能形成人与虚拟空间的智能化互动状态,才能符合元宇宙虚实交互的畅想。这实质上就是要求AI能够通过图灵测试,并训练AI具备更为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甚至还要具有人类的某些缺陷乃至于人类的一些正常化情感反应。可见,正是不断升级的人工智能及其更广域的应用才能驱动元宇宙的智慧化场景,从而驱使元宇宙得以更真实化地呈现在自然人面前,或达到与现实世界平行交错而生的可能。
然而,当下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元宇宙却多是剪影式的片段,究其原因还是作为驱动元宇宙系统场景能够智慧化运转的人工智能,其自身也有阶段发展的局限。目前业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
计算智能,即指机器“能存、会算”的能力,如当年与李世石围棋大战的人工智能就属于典型的计算智能,这个方面AI已超越人类。
感知智能,兼具“能听、会说、能看、会认”的能力,这方面AI已能和人类媲美,比如语音识别不仅能惟妙惟肖地模仿特定人发音,甚至能听懂数十种语言,人脸识别则可在千百人中快速锁定目标对象,这方面AI基本上已经达到和人类一样的能力水平,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了人类。
认知智能,是具备以人类语言的理解和常识推理基本认知的逻辑,是人工智能相对高级的阶段,其最为核心的突破点是多步推理和精准化常识判断,目前这方面AI和人类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未来脑机融合的技术一旦实现突破,人工智能就会以此作为另一种技术路线而获得提升,并很可能最大限度接近通用人工智能的水平。
所以,人工智能的成长阶段尤其是认知智能的进展快慢,会直接影响元宇宙的发展节奏与现实化效果。而元宇宙内部真实化“运动”起来须是基于超大规模的数据信息与算力消耗、使用超高带宽的网络与无处不在的多形态接入设备、自然流畅的人机交互与规则合理的智能算法,由此才能产生由AI形成的数字主体在元宇宙中自行演化,才能存在符合元宇宙内在情景特征的数字主体。这些不仅是元宇宙何时能够实现的关键控制点,而且本身就有赖于人工智能的强化升级,最终才能满足用户对虚拟世界的多样化需求与真实性感知。
4.区块链根植元宇宙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
信任是人类社会理性化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它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相处与交往,因为只有值得信任的个人或团体存在,才意味着这个社会在履行道德、实践政策、遵守法律时具有彼此承诺与信守的意义,才能形成并实现涉及双方或多方间赖以生存的交换与交易等利害关系的基础。而若信任缺失甚或沦丧,不仅会让人类行为的不可预知性于隔阂、误解中极大增长,而且也会导致社会关系的凝聚力溃散、社会发展的盲目性增强。正是存在信任才能使纷繁复杂、利害攸关的社会关系总能处于历经博弈而最终选择合作性状态与合理性行为。
当前,因信息科技革命的到来而引发全方位创新如同摩尔定律的指数级增长时,作为全新升维式的新型社会组织方式——元宇宙也呼之欲出。特别是随着包含5G/6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系列性延展现实、脑机接口、物联网等多领域技术的前瞻布局而促使信息科学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叠加式应用,使得虚拟与现实的距离逐步缩小,参与度、沉浸感与开放性都达到历史巅峰,这就为元宇宙中的虚拟社会的形成勾勒了框架基础。
与物理世界相似的是,元宇宙中的虚拟社会也要依托“人”的存在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状态而维系。
与物理世界不同的是,元宇宙中的虚拟社会是由庞大的数据信息与精密的算法机制所组成的。
因此,在物理世界的社会中所讲的信任是“基于人的信任化”,或者说是“基于人控制的第三方信任”,这就好比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把钱存入银行,其本质是对银行这一主体的信任,再如人们使用某一网络支付工具,其本质是信任开发、经营该支付工具及交易的公司,归根结底,就是信任国家担保的交易及国家的法律。在现实社会的整个运行中,有大量的信任模型,其实际就是依赖于信任个人、公司、组织、政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制约和担保、公证、法律法规、程序等一系列明规则、潜规则,以及这些信任因素之间的组合。但在元宇宙的虚拟社会中,信任则更多基于“代码逻辑信任”,因为元宇宙世界是以人工智能为运转驱动、以沉浸式技术为感知体验、以互联网信息为交互生态的数据社会,那么,在如此环境中的信任主要源于机器反应、数据质量、代码算运所生成的逻辑性结果。
当然,元宇宙所构建的虚拟社会也是与物理世界平行且具有对现实社会关系映射的数字化过程,所以奠基元宇宙的海量数据既来自“现实人”又需要为“现实人”服务。因此,如何分布式地存储数据、智能化地保障运行、去中心化地平等共识、安全性地价值流转等就成为维持元宇宙健康循环的关键。这就必然需要聚焦区块链的技术赋能。
所谓区块链,即是基于互联网效能演进与升级的一种新兴数据存储和数字传输方式,不仅能够弥补互联网的可信性缺陷,以新的数字诚信机制改变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联接方式,而且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从而为不同参与主体间、不同行业间的可信数据交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由“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转变。由此,分布式、透明性、可追溯、防篡改等成为区块链技术的根本特征,这些特征适用于促进并提高社会发展、治理、服务等多领域中的透明化、共识性、诚信化、安全性以及去中心化的平等客观。
在元宇宙世界中,一方面,用户的化身生成包括化身的面部表情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为避免被一人或一家机构所控制,元宇宙所追求的去中心化对区块链技术的需求就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虚拟化的数字资产的发展也对区块链所能供给的新型加密技术提出更迫切的要求,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在保证数字资产的安全性之下,也能够确保正常数字资产交易的安全性。
如果自然人通过其化身在元宇宙空间购买土地、开发建物,诉诸NFT(独份代币或不可替换代币)和其他数字资产(或称加密资产)不可或缺,这背后自然需有智能合约和算法的加持。同一元宇宙内的物品交换或交易,也需要区块链和NFT来确保所有权的转移以及交易的透明和溯踪;不同元宇宙之间的互操作性也因此成为可能。倘若自然人的数字化身驻足于元宇宙中的虚拟商店,人脸识别技术也至关重要,以便真实世界的商家能够及时乃至同步向潜在客户推送定向广告。
总之,区块链的技术架构与设计理念耦合了元宇宙场景下虚拟社会发展所需的代码式、数字化的信任,并具体以数据确权跟踪模块确保虚拟“数字钱包”的安全,以数据同步共享交易模块盘活数字商城运行的自动化、高效率,以数据隐私计算模块保障并实现数据流转价值的安全传输。可以预见,在元宇宙社会中,当“碳基生命”迈向融合碳基、硅基、信息人等多元化“后人类时代”时,当社会结构与治理机制逐步走入虚实共生、数据协同的共治时代时,区块链必将是支撑元宇宙升维的基石,并因有效保障数据价值安全释放与健康流转而成为构筑元宇宙新型信任生态的关键。
5.数字替身创生元宇宙镜像生态的“虚拟文明”
当前对于元宇宙解读比较流行的说法之一,就是元宇宙也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映射现实世界而形成与现实平行化存在的镜像空间。可见,数字孪生技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孪生模型而构成元宇宙空间环境中的各种虚拟对象,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场景——从物联网平台到元宇宙环境,和数字孪生系统的复杂程度——从系统级向体系级扩展,以这两个层面的技术呼应力求元宇宙镜像生态的完整化。简言之,元宇宙和数字孪生都关注现实物理世界和虚拟数字世界的联接和交互,但在本质上,元宇宙源于构建人与人关系的升级版因而是直接面向人的,数字孪生则起源于复杂产品研制的工业化,因而首先是面向物的。因此,元宇宙的终极价值是让人类绝大多数活动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得以复现甚至是永生。这就要求元宇宙能够承载绝大多数现实自然人的参与性构建,否则就算元宇宙空间获得数字孪生技术的完美镜像化,却没“人”的参与型活动,那也是个单方面被动化存在的静态公园且与时下畅想的元宇宙场景相去甚远。
事实上,元宇宙的终极价值仍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延续、超越甚至是永生,只是在形态上以虚拟文明存在,也就是说文明的存在是元宇宙生命的载体,而元宇宙生命载体的繁荣在于“人”的活力缔造。具体而言,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也是由“人”组成的,只不过这种“人”不是自然的、实体的“人”,而是称为“数字替身”的虚拟化的“人”,数字替身即是元宇宙虚拟世界中的“居民”。毕竟,从根源上而言,没有主体的想象力,虚拟交往也就无法实现,虚实交互更是无源之水。
数字替身(Avatar),原指在计算领域中,代表着人们的动画(Graphic Representation)或个人角色(Character)。该词源自梵文avatar,指神的显身。在印度教中,各种神在人间都以多个化身存在。于2009年获全球票房大热的美国科幻电影《阿凡达》的英文原名即是Avatar,由此人们知悉了这个词的新媒体含义。
在元宇宙世界中,数字替身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身份虚拟化的产物,是人们现实身份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和映射,这不仅让现实人具备了数字空间中的“第二人生”载体,而且拥有了超脱于现实世界的“数据超脑”,更具诱惑性的是现实中“人”的意义可以通过数字替身在元宇宙中以多重“自我人设”得以全新表达与展现。数字替身的多重人设,让人们深切领悟到虚拟世界中超越现实局限的跨时空交互,外扩了人的自由,从而为构建并融入整个元宇宙的文明基础架起了身份桥梁。
正是通过数字替身,元宇宙的“社会性”建设得以具备坚实、活跃、持续、强大的虚拟组织载体,实体化的人也才能参与虚拟世界的活动,从而将现实文明映射进元宇宙并基于此进行创新升级、改造发明,从而塑造元宇宙中的“虚拟文明”。借助数字替身作为元宇宙虚拟世界的原住民,不仅可以实施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情或完成不了的人生梦想,比如在虚拟世界中实现飞翔、让自己成为驾驶F1驰骋赛场的车手等体验,而且利用数字替身还可以完成对虚拟世界的探索,获得同虚拟世界中环境的互动,实现集“人机物”于一体的深度交互。至此,最为关键的核心在于,数字替身让现实中的人在虚拟世界中拥有了“第二身份”,人们借助“第二身份”在元宇宙这个新型社会空间中又聚集形成虚拟社群。当虚拟社群规模不断地扩大,就形成了符合这个社群的独特的规章和制度,进而形成与元宇宙运转逻辑相呼应的“虚拟社会系统”。元宇宙社会系统的形成,标志着元宇宙世界的“精神空间”的成熟,这让元宇宙具备生成带有强烈“人文”色彩的“活”的文明接入口。
总之,元宇宙中的虚拟文明,其演进过程同现实中的文明演进极为类似,只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是助推其文明发展的主要支撑,但“人”的因素仍然为核心主导,只是这个“人”是以数字替身加以转化,数字替身作为人类创造文明的新载体对于虚拟世界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是创造与生成“虚拟文明”的承载者,而由数字替身汇集形成的虚拟社群,则是元宇宙形成完整文明体系的最基础单元。